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社情民意

关于加强淤地坝建设管护的几点建议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172次     时间:2021年12月30日

我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给淤地坝提供了优厚的建设条件和丰富的建设资源,广大群众丰富的筑坝经验和优秀的技术队伍,使淤地坝建设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技术保障。经过几代人6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市淤地坝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全市已建成淤地坝22023座,其中:骨干坝1903座(含大型坝),中型坝7393座,小型坝12727座,建坝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总库容达47.2亿m3,已拦泥36.7亿m3,淤成坝地66万亩。淤地坝在以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确保黄河安澜。榆林市全市多沙粗沙区面积2.42万km2,占黄河上中游粗泥沙区7.8万km2的31%。粗泥沙区面积1.34万km2,占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的71.27%。而我市现有的淤地坝大多建在这个区域,从源头上拦截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从根本上减少入黄泥沙,为缓解黄河下游“悬河”问题,确保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巩固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建成的2.2万多座淤地坝淤成坝地66万亩,这些坝地已成为全市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区,坝地已成为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口粮田。一般年份,坝地粮食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6-10倍。坝地多年平均亩产量300-400公斤,有的高达700公斤以上。特别是大旱之年效果更为显著,坝地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保命田”、“金饭碗”。

三是改善了当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通过沟道建坝,使荒沟变为良田、天堑变为通途,不但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同时,淤地坝成为便利交通的土桥梁,成为商品流通和山区群众与外界联络的通道,有效改善了当地农民群众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据统计,靖、定、横三县建成的骨干坝有70%以上发挥交通道路作用,淤地坝建设实现了拦沙、淤地、通达三赢。

四是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通过沟道建坝少量蓄水,使得地下水位抬高,改善了区域水资源存蓄条件,调节了局地小气候,减轻了水土流失危害,为林草发展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时,扼制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为此建议:

一是实行总体规划,加强部门协作。打破行业界限,由水利部门进行总体规划,政府统一协调农、林、水、财政、发改等部门共同参与,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实施优惠政策,坚持“谁建设,谁受益”,充分调动人们建设淤地坝的积极性。加强淤地坝管理中政府与水利部门间的有效衔接,避免由于岗位职责间沟通受阻而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将淤地坝安全运行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年度重大事项,使淤地坝安全运行落到实处。

二是积极争取管护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建议市、县加大淤地坝管护补助资金争取力度,主管部门应将争取淤地坝管护补助资金纳入年度目标计划。同时,市、县也应加大投入,明确淤地坝运行管护经费使用范围及使用办法,实行专款专用。

三是积极推动坝地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形式,转让使用权、经营权,调动管护积极性;淤地坝形成的水面、坝地增益,以及生产、生活、生态型淤地坝,协议约定交由企业管护。通过立法明确淤地坝责任主体,管护主体、投资主体、收益主体,是改变有人建、没人管,有人种地、没人维护,有人使用、没人担责的局面。按照“建管用、责权利”相结合和“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和落实淤地坝运行管护责任及工程维修管护经费。在满足水土保持相关规划、技术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淤地坝工程特点,探索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方式,鼓励采取以奖代补、村民自建等方式开展工程建设。

四是广泛开展淤地坝安全运行宣传。结合乡村振兴,开展广泛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淤地坝的作用、建设目的和成效,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为淤地坝安全可靠运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市政协农业农村委)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99971

执行时间1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