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积极实施以工哺农全力推进和谐发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583次     时间:2010年06月09日

府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杨培林

(2010年6月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府谷县实施以工哺农,引导工业企业帮建新农村、参与农业项目开发等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秦、晋、蒙三省区交汇处,东与山西省保德县、河曲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陕西神木县相接。辖12镇8乡、331个行政村、1350个自然村,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总人口24.5万。境内矿产资源富集,工业发展条件优越,是陕西省规划建设的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但农业立地条件差,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近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积极实施以工哺农战略,广泛动员工业企业帮建新农村、参与农业项目开发,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一、现实背景
      我县实施以工哺农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对工农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益实践与积极探索。
     一是均衡发展的大势所趋。府谷是资源大县,以煤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2005年到2009年,全县GDP年均增长20.8%,财政总收入增长69.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5%,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第35位跃居第一,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府谷能有这样高的发展速度,工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截止去年底,我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301户,从业人员5.2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7亿元,对财政的贡献率达64.9%,在全县经济总量中占到65.8%,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但是与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相比,农业弱质的局面没有大的改变,农业经济在全县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不到2%。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明显悬殊:一方面,一些工业企业家通过开矿办企积累了巨大财富;另一方面,广大偏远山区群众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难,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呈进一步拉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
      二是构建和谐的客观要求。在工业特别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府谷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企业发展对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的破坏,企业主依托矿产、土地等资源获取的暴利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形成的强烈反差,引发了大量村企矛盾;纯农业山区因资金匮乏也引发了一些形式各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影响了农村健康发展,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引导工业企业出资帮建,既可以拉近企业与当地群众的距离,增进感情,化解矛盾,为企业长远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能够有效筹集大量的资金,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企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双赢。
      三是审时度势的战略选择。近十多年来,我县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向农村投入的资金及物资达3000多万元,为所包村做了大量的帮建工作,受到群众普遍赞誉。但是要扭转农村落后、农业滞后的局面,仅靠政府投入只是杯水车薪。随着县内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势日渐凸显。以高乃则、刘彪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举在全县广大企业家中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热情。“农民有愿望,企业有意愿”,如何通过政府意志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深入思考。2007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坚持实施“城市带动、工业促动、社会联动”的“三动”战略,积极推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四助”机制,深入开展以“百机关帮百村,百企业扶百村”为主的“双百”工程。这一实践,将个别企业帮建新农村的个别现象,拓展为一大批工业企业帮建新农村的群体行为,找准了政府意志、农民愿望、企业家意愿的结合点,有效破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形成了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的帮建新农村模式,为化解矛盾、以工哺农找到了一条现实路子。
      二、主要做法
      以工哺农,引导工业企业帮建新农村、参与农业项目开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在组织实施中注重引导、强化服务、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工业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确保扎实有效推向深入。
      (一)强化组织引导,注重舆论宣传。我们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负责 “双百”工程的组织实施。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引导企业家树立“四种理念”,即“人人都帮人,天下无穷人”的爱心理念;政府为企业解困,企业为政府分忧的互动理念;帮建力度大的企业优先享受资源配置的共赢理念;企业家与农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理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富济贫。村组干部登门拜访企业家,向他们介绍村情民情,邀请他们进村入户考察投资项目;乡镇政府组织召开对接会、签约会,面对面落实帮建资金;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工作会和调度会,安排阶段工作,督促项目进展。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包抓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区督查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各项工作、各个项目扎实有序推进。
      (二)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施形式上,我们广泛征求企业和乡村的意见,力争把企业所在地、业主家乡、业主自愿帮建和能给企业以更大发展空间的村子、项目与企业“配对”,实行结对帮建。在帮建项目上,充分尊重企业家的意愿,有的企业全面投资规划建设新农村;有的企业帮助村组改善基础设施;有的企业协助农民培植致富产业;有的企业吸纳农民以土地入股,聘用农民当产业工人;有的企业招收当地农民到企业打工,增加农民收入。在项目实施上,形成村组选项目、乡镇定规划、企业出资金、部门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齐心决策,合力实施,共同监管。同时我们注重发挥乡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聘请企业家为名誉村长等办法,想方设法搭建村企对接的互动平台,千方百计拉近企业和村民的感情距离。县上还明确工作职责,推行“县级领导包抓、部门乡镇包建、村组包实施,企业帮建”的“三包一帮”工作机制,发挥“企业主体投资、政府组织引导和新闻舆论监督”的合力优势,推进工作落实。与此同时,县上还建立了奖惩机制,将此项工作作为乡镇、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按季度考核通报,年底进行综合考评。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对在本年度“双百”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以此调动广大企业家参与农业农村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制度保障,灵活资金运作。为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六项制度:一是帮建资金协议制度。乡镇、村委、企业签订帮建协议,明确各方职责任务,使乡镇上心、村组尽心、企业家放心。二是帮建资金管理制度。政府出台了《企业帮建新农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乡镇、企业、村组都设立帮建资金专户,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三是项目选择设计制度。由实施乡镇、被帮建村与帮建企业对接,根据企业投资额度初步确定帮建项目,由业务部门、包村部门帮助设计,报经县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确保帮建项目符合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四是项目招标议标制度。凡2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招标,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组、企业议标,择优选定建设单位。五是帮建资金监管制度。由农工部、农业、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审计组定期进行资金审计。六是企业筹资审批制度。为保护帮建企业的利益,防止出现乱集资、乱摊派行为,凡单位、个人要求企业捐资的,必须经县纪检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与企业达成协议。为了使帮建资金发挥更大效益,我们紧密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农业项目发展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资金使用上采取灵活运作方式:一是政府引导,集中财力办大事,县委、县政府在“双百”工程实施中帮助村组选项目、定规划,整合企业投资和涉农资金,集中实施,规模开发;二是乡镇组织,村企共同管理资金,共同实施项目;三是乡镇统一管理资金,各村分别实施项目;四是乡镇监管,企业设立专户,企业组织实施项目。通过严格的资金管理和有效的资金运作,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了“刀刃”上。
      (四)拓宽融资渠道,凝聚社会合力。实践中,我们注重整合资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合力。一是整合专项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开发。近年来,县政府改变了过去各类专项资金分散使用的做法,将扶贫、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专项资金捆绑起来,由政府统筹安排,集中投放到农业农村开发项目上,做大做强帮建项目,做到帮建一村,见效一村,致富一村。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企业的支持。通过组织联席会议,向中、省、市定点包扶部门和企业积极推介包扶项目,协调落实帮建资金。神华集团的包扶资金从过去的每年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万元,10年来累计为府谷投资1300多万元。三是扩大县级投入。县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从2000年的500多万元增加到今年的1亿多元。
        三、初步成效
      府谷县以工哺农战略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村产业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培植了主导产业。工业反哺农业过程中特别注重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这一关键点,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工业企业帮建新农村、参与农业项目开发惠及20个乡镇、972个自然村,15290户、6.4万人,其中贫困户8716户、3.55万人。建成人饮工程84处,解决了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修、改造乡村道路111条360公里;实施了34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和村级阵地建设;移民搬迁9个村176户680人;完成9个村农网改造工程;发展农业产业项目25个。此外,还实施了土地平整、河堤工程、校舍扩建、农村沼气、文化广场、集贸市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缓解了农村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工业企业帮建新农村,转变了企业主和农民的观念,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一实践,使得一批影响农村发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树立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使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特别是资源开发中因利益纠纷而导致的大量村矿矛盾、村企矛盾、村民内部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为农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业企业投资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矿区群众的生存条件,矿区农民的就医、上学、就业等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三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加速了共富进程。借着工业企业帮建新农村的契机,我们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我县不少民营企业家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成为全村的致富带头人。有些企业本身就在自家村内,企业家村官通过“以地入股”、“以物参股”、吸收就业、爱心救助等方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企共建,不仅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而且也拉近了企业家村官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使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实现了以富带贫,促进了共同富裕。
      四是转变了农业发展理念,加快了脱贫步伐。工业企业不仅为帮建村提供发展资金,而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农民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农业的产业效益。许多工业企业在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开始将目光投向现代农业,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兴茂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成百亩大棚蔬菜基地和万头养猪场;领办水泥企业的淡新城投资3500万元,兴办海红果深加工项目;在县外经营餐饮服务业的丁凤彦返乡投资1500万元,建成万头良种猪场;以大棚蔬菜起家的李永忠办起10万只全自动化养鸡场。通过工业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基地,实现了以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以工业化思路经营农业,以工业化设施武装农业,以工业化技术改造农业的目的,使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强化了农业基础地位,工农和谐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谢谢大家!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87095

执行时间3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