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榆林小曲溯源及发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901次     时间:2023年10月16日

郭新英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据现有资料证明,元散曲最早由山西忻州元好问与交城张德辉二人与忽必烈会晤,在山西浑源县龙封山开堂讲学发兴的。据考证,现在山西河曲、保德二人台仍然保留元好问早时期散曲的缠令形式。现在榆林小曲的演唱中也有明显的缠令形式。

榆林小曲是榆林古城一种独特的座唱艺术,主要流行于民间巷闾间。榆林小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相传是由明武宗来榆留下的,这种说法缺乏相关佐证材料。其二是由清康熙同知谭吉璁从南方引入。《延绥镇志》这样记载陈文道与榆林谭使君的书信:“绝塞高秋,著述复何耶?以作史之才作志,定有可观也。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闻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遨游王公间,刘第即不能及其万一,而韶声飞扬,殊有风情,无复称尊,不即江南之敬亭乎?笑笑!”这段文字,说明谭吉璁与刘笫都擅长弹唱,榆林小曲可能是由谭吉璁从家乡嘉兴带来的南方之曲音。其三是刘厚基引入或承上开启了榆林小曲。同治年间左宗棠部将刘厚基在《图开胜迹》一书中记载:“招募善歌者教伎之。”衡阳《文史资料》第六辑《祁剧的源流风格及发展》一文中讲到:刘松山与刘厚基并肩作战。《图开胜迹》云:“松山殁,军伎班留榆焉。”刘松山带来的军伎班有可能就是衡阳地方祁剧班改变而来。此外,清代南方官员也将南方絲竹之音带到榆林,与榆林方言经久融合演化,形成一种既有宫庭风雅韵味,又有江南丝竹缠绵曲声,又有榆林古城贴近民情的独特韵颂。

榆林小曲既有元曲的基础,又有江南丝竹乐器的韵味,自成一派,既不同杂剧、影戏、线戏,也不同河曲、府谷二人台。男声假嗓女唱与弦索腔相配,继承昆山派的女儿腔,音似昆弋腔,而尾声以弦索悠然以长。演奏目前以扬琴、筝、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为主体器乐,在清未还有箫、笛、钹、小鼓等。乐器在使用过程,逐渐变的简单化。

榆林小曲在近代以父子相传、师徒相传,从清末以来出名的民间艺人有王才德、高仪丞、王子英、王尚卿、王云祥、王子和、谢玉长、朱四玉、张云庭、胡福堂、周天恩、林懋森、白葆金、冉继先、叶子丰、朱崇义兄弟、贺健良、李茂、陈元娃、文子义、谢天士、胡英杰、吴天华、吴国彦、罗新民、谢花篮姐妹三人等。解放后又有李醒华、林玉书、林玉壁、叶万秀、吴国珍、吴春兰等。现在,有享受国家非遗传承人的王青,及梁梅、乔文新等传承人。

榆林小曲与时代休戚相关,艺人的兴衰继替,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其中最为重要的李、谢两家传承人对榆林小曲的贡献最大。

李家从乾隆末由李财业传嘉庆李义,传道光李殿魁。李殿魁自创李家班,用琵琶谱音记符,已是音律大家。咸丰初传曲书唱本、三件器乐于李芳。同治传李国珍。李国珍妻妹许配榆林总兵谭仁芳,卢氏姐妹精于小曲弹唱,在祖上遗留曲本上,改编整理了《进兰房》《怀胎十月》《女娃要汉》《光棍哭妻》等曲目,丰富和发展了榆林小曲的内容。民国李国珍传李茂,李茂在四七年围城期中流弹而亡。李鸿善继承祖业,在十岁时就会唱榆林小曲曲本,一九五六年从榆林师范毕业,开始整理祖传曲目曲本。李鸿岳先生在富平工作,帮助胞兄在文字、曲词、曲调方面进行整理。在《榆林文史》曾发表有李氏整理保存的榆林小曲资料。

谢谦光绪年大挑举人,任四川大竹县知县,因家有变未成,回乡逢教育变革,放弃榆林中学堂教职,到榆林一小任校长。谢谦祖居常官下巷,与吴春兰女士娘家一墙之隔。谢谦一生喜欢榆林小曲,先后购买琵琶、三弦、二胡、笙、筝、月琴等,教子孙弹唱弄琴,为榆林小曲器乐最全的家庭。抗战初,冀晋蒙各地避战的军政官员,纷纷至榆,榆林一时百业繁荣。时任国民政府榆林三青团总干事长的谢天士,自幼喜爱榆林小曲,购置了大量器乐,常邀小曲艺人到家中吹拉弹唱。当时谢花篮姐妹三人是榆林小曲女唱最先。解放后谢氏三姐妹分别随丈夫到外地,女声唱榆林小曲以吴春兰最好。吴春兰少小就喜欢小曲,没事就跑到谢家大院跟谢家三姐妹学唱,也应算是谢家传人。

榆林小曲各个时期的艺人都是一专多能的,任何乐器都能拿得起,以应急各个场面,现在榆林小曲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王青身上就表现得很突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值得小曲学习者借鉴,以促进榆林小曲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638630

执行时间2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