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造纸术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手工技艺

-----赵越友访谈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4928次     时间:2022年06月28日

李贵龙

说起纸,从牙牙学语的童子到耄耋老人,无人不晓,无人不用。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谈到纸的起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他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是纸张发明的一个前奏。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西汉劳动人民发明造纸术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至和帝时,尚方令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提高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越南和日本等国,渐次,经多种渠道传遍世界。

造纸,是变废为宝的奇妙艺术。你看那极不起眼的堆在墙根的破麻绳、烂布鞋,经过石碾的碾压、火的蒸浴、水的荡涤,造纸人的智慧、技艺与辛勤劳作,和化学的聚合分解,物理的有序改变、移位、重组,一种形态变换成另一种形态,就变成了一摞轻格飘飘、白格生生的麻纸。

曾经,乡间有不少造纸作坊,且有不少因造纸闻名而以纸坊形成村名的,如纸坊沟、纸坊界。

随着造纸技术的革新,土纸市场的式微,纸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相继关门停产,纸匠改行另谋生路。现在,别说纸坊就连几件造纸工具也寻找不到,偶尔见到一个纸碾子轱辘,也伤痕累累地躺在荒草乱石间。传承两千年,传播五大洲的造纸技术面临失传的危局。

当下,我力所能及的只有用文字将这门古老的手工技艺珍存。

记录,是对消失的手艺最好的祭典。

盛夏,我走进马家坬村,寻找到造纸技术的最后一个守艺人赵越友,进行详细访谈,做了认真的记录。

赵越友口述

祖传手艺,抄纸世家

我叫赵越友,今年58岁,是绥德县张家砭镇马家坬村人,祖籍山西省临县。

我父亲叫赵世作,会抄纸手艺。但因家庭贫困,开不起纸坊,从小就给别人的纸坊揽工,挣点辛苦钱艰难度日。

日寇占领了山西,烧杀掳掠,惨无人道。为了躲避战乱,1943年,19岁的父亲跟随逃难的人群,西渡黄河来到了绥德。其时,绥德已经解放,建立起人民政权,百姓安居乐业。渡过黄河后,逃难的人,有的耍手艺有的打短工,也有寻吃讨饭的。我父亲会抄纸手艺,行至义合落下了脚,在一家纸坊内打工。

三年工满,父亲来到马家坬村,给王金魁的纸坊打工。王金魁也是山西人,老乡之间更容易相处。加之父亲为人厚道,手艺也好,就一直在王金魁的纸坊内干到合作化纸坊收归集体经营。

马家坬村依山临水,是开纸坊的好地方;临近县城,出卖纸张十分便利。从山西逃难过来的十五六户人家在这里落脚。经济条件好的,在村内租赁窑洞开纸坊,条件不好的,在纸坊内打工。马家坬村成为逃难人的避难所,逃难人为马家坬人带来了发家致富的好手艺。一时间,马家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造纸村。

1947年,土地改革在解放区轰轰烈烈展开,在分田分地的感召下,来马家坬村避难的山西人大部分返回了老家。只有赵、王、胡三家,因抄纸技术高超,被村民真诚地再三挽留,安家落户住了下来,成为该村造纸业的技术指导,并培养出一大批抄纸能手。

农业合作化后,十多家个体纸坊收归生产队集体经营,父亲担任技术指导。当时,集体纸坊办的很上劲,效益好,收入高,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拿现在的说法造纸业成为马家坬村的支柱产业。其时,马家坬村的麻纸占领了榆林、延安市场的很大份额。

落实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后,父亲承包了生产队的纸坊。父亲是最合适的承包人,一是他的技术好,是远近闻名的抄纸好把式。二是我们弟兄五人,在父亲的传授下,包括抄纸造纸的各道工序烂熟于心,且都成了把式级的。古话说得好,“上阵父子兵”,一点也不假。在父亲的统领下,我们弟兄五人齐心协力,把纸坊办的红红火火。可惜只承包了三年,因诸多原因集体纸坊倒闭。

集体纸坊倒闭,正遇改革开放的好机会,我们办起了家庭造纸作坊。边种地边造纸,家中有余粮,银行有存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许多纸匠随之而动,纷纷重操旧业,开办纸坊。到1986年前后,马家坬村有20多家造纸作坊,又出现了七八十年代造纸的红火场面。

进入九十年代,因麻纸用量的急速下降,渐趋没有消费需求,造纸作坊被迫关门停产,纸匠改行另谋生路。可以说,我们家是抄纸世家,我算是绥德乃至周边地域内造纸业的最后一个守艺人。最后,也因这门古老手艺的生存土壤完全消失,与传承了几千年的手工技艺依依不舍地彻底告别。

你今天的采访令我十分激动,虽然不可能让这门手艺重生,但用文字将其珍藏,也是我们纸匠最大的心愿。

原始的工具 废弃的材料

一张白圪生生的麻纸,是用古老的手艺,将废物经过化学和物理的手段处置,重新组合而再生的。可以自豪地说,造纸技术是华夏先祖废物利用最伟大的发明创造。

咱这里造纸的原材料是很普通又常见的废物,即家家户户都有,男女老少都用过的废麻绳头和烂布鞋。

造纸工具很原始,绝大部分由纸匠自己制作。工具看似简陋,且各有用途,一件也不能少,主要有:

麻刀 砍碎麻绳头和烂布鞋。

石纸碾子 与碾米的碾子不同,碾轱辘为圆饼形,碾盘为U形槽,牲口拉动碾轱辘沿U形槽转动,碾碎麻绳头和烂布鞋。

函仓 由五块青石板套装成长五尺、宽四尺、高二尺四寸,用于盛纸浆的池子。

竹帘子  抄纸用。

帘架  固定竹帘子。

木爬子  爬动清洗纸浆。

炉灶与蒸锅  炉灶上置一囗大锅,锅囗上用砖砌一方形的料仓,用与蒸粗纤维。

洗包  宽六尺,长八尺的土布,洗纸筋用。

抄棍  三尺长的细柳棍,用于搅拌纸浆。

笼板  三尺九寸高,二尺四寸宽,中开许多细缝的木板,用于拦挡和溢出纸浆。

计数盘  小长方木板上开两横槽,每槽分十格,上下各置一个小木珠,下珠移一格为一,上珠移一格为十,用于计数纸张。

垫板和靠尺 垫板置放刚抄起的湿纸,靠尺作为标杆将纸放齐整。

木板、垫棍、压杆、押石  用于压水。

晾纸架  晾纸时置放纸。

猪棕刷  贴纸用。

白灰墙  贴纸用。每次贴纸前,要用淡面汤均匀洒一次墙面,否则易掉纸。

看看这些工具,大部分是纸匠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而制作的。简陋而不简单,件件都是智慧、经验的产物,是代代纸匠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

普通的麻纸  复杂的工艺

看似不起眼的一张麻纸,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除却原料收购、运输的麻烦,仅从备料开始,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将脏兮兮、乱糟糟的麻绳头和烂布鞋,变成一张白生生、亮光光的麻纸。其工艺主要有:

剔除杂质 将混入原料中的草屑、土块等杂质剔除干净。

湿水 麻绳头和烂布鞋放入水槽中浸湿,使其软化。

砍碎  用麻刀将浸湿的麻绳头和烂布鞋砍成碎段碎块。

碾压  砍碎的原料放入石碾子碾压成粗纤维,以利脱胶、脱色、脱泥、脱杂质。此项工序费时费力,一个驴工只能碾100斤原料。

漂洗  洗包放入河水中,两人拉成小水池,将碾压过的粗纤维料倒入池中,用爬子搅爬,洗尽。

拌生石灰  300斤料约拌30斤生石灰,目的是发热,使其充分发酵。

蒸锅蒸  每锅蒸300斤料,需旺火蒸四五个钟头。目的是脱胶,脱色,并将粗纤维进一步分解。

碾压  再次上碾碾压,碾成很细纤维的纸筋即可。

漂洗  用洗包放入河水中再洗,脱胶,脱色,纸筋至洁白即可。

仗槽  把纸筋倒入函仓,加水后,两人各持抄棍,速度快、用力猛地对搅,各搅360次,形成均匀的纸浆。

上表  纸浆在函仓内沉淀一夜方可抄纸。

安笼板  纸前,将笼板插入函仓,推动笼板使纸浆堆至函仓三尺以外处,内余二尺为抄纸处。

抄纸  用竹帘子抄。这是做纸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挖一水,竹帘子上布满纸浆,并要左右捻基,尔后出边,这样利于揭纸。接着挖二水,再复一层纸浆,使纸薄厚均匀。每挖一水,轻重掌握得要恰到好处,轻,纸张太薄,重,纸张太厚。这是手上功夫,是靠长期抄纸品出来的。一帘子可抄两张标准纸,即每张长1.85尺、宽1.5尺,俗称尺八五纸。若造二连纸,即两张尺八五纸成一张,把帘子正中的沿布拆除,即可。

取纸  把抄好的纸从帘上取下,置于有靠尺的垫板上,叠成一沓。一沓400张纸,是一个纸匠一天辛苦的成果。400张纸怎样数?是智慧的先辈们发明了计数盘,抄一张纸下珠移动一格,满格,为10张;抄完10张,下珠复位,移动上珠一格,满格,即为100张。如此反复四次,就计算出来了。

压杠  木板、垫棍、压杆、押石组合挤压,去除纸中的水份,便于揭裱,晾晒。

起纸  除水后的纸从垫板上取下,置于窗台等通风处。

晾纸  先将纸置于晾纸架上,揭一张,用猪棕刷往白灰墙上贴一张。要求刷实刷展,贴得平整无皱褶。

揭纸  晾晒干的纸一张一张从白灰墙上揭下,齐齐整整一百张叠成一沓,即为一刀。

打包  40刀纸打包成一捆,即每捆4000张纸。捆好,用浮石将纸的外楞打磨光洁。打包好纸,要完税,加盖税务完税蓝印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以上仅仅是造纸工艺的主要节点,若细化,有六、七十道工序。纸匠成年累月在潮湿的纸坊内,在函仓前一站一整天,小心翼翼地抄纸,让每张纸抄得完美无缺,不仅仅是一种体力劳动,更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娴熟地掌握抄纸技术,并成为好纸匠,不下功夫学习三五年是不行的。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10902

执行时间1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