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市政协四届二十二次常委会委员协商建言汇总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2506次     时间:2021年08月16日

8月13日,市政协召开四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委员们围绕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市积极建言献策。现将有关协商建言整理汇总如下,供各级领导参阅。

一、城市规划方面

1.强化市辖区规划“一支笔”管控。借助我市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市的契机,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城市建设有“规划”可依。

2.注重城市风貌塑造。留住榆林特有的地理环境、肌理格局、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突出榆林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黄土文化和边塞文化,重点强化重要街区、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设计引导,打造城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尽快修编完善公园绿化、城市公交、慢行系统、停车场建设、各类教育医疗、市场超市等商业网点及公共卫生布局和社区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从规划上引导,高标准建设一批方便市民生活的基础设施。

4.建立重大城市规划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有关制度,制定运行规则,真正形成统一领导,宏观调控下的规划管控机制,避免有机构议事少、有规则运行差的现象,严肃查处违反规划的人和事。

5.建立跨区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县区、开发区、园区之间规划的衔接整合,以及跨区域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管理。

二、城市建设管理方面

6. 进一步优化市区建设管理体制,赋予区一级更多中心城区建设管理职责,探索整合部门日常管理资源的途径,将分散在治安、交通、环境、市容市貌、公共事业等各方面的日常管理协调起来,形成指挥畅通、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指挥和执行网络。

7.加快城市快速道路建设。启动实施环城北路与东过境线路口立交桥(210国道—榆溪河特大桥—榆蓝高速入口)、榆麻路与东过境线十字立交桥、纬一路(榆佳高速出口-金沙路)、长城路、榆林大道快速路改造;环城北路西段(机场路-西环线)、高铁站到榆阳机场快速干线升级改造;榆林大道南段(振兴路-过境线起点段)、高新区与科创新城连接线、榆麻大道(东沙新区-金沙路)、人民路西延高架桥(榆林三中-芹河新区)改造工程;启动榆横二路、榆横五路、榆横八路、榆横七路、榆横十七路、怀远十三街、怀远七街、榆补路等一批骨干道路项目,促进路网整体的通行效率和环境品质的提升。

8.提升各类主题公园及公共设施服务建设。借鉴眉山、宜宾市打造“公园经济”经验,启动建设榆溪河公园北段西岸、草海则公园、余子俊长城遗址公园、苏庄则公园、惠民生态公园、红石峡植物园;改造提升鸳鸯湖公园、凌霄广场;全面清理改造旱厕,进一步加大新建公厕力度,完善公厕指示牌,方便市民出行入厕;强力推进榆阳河、沙河、芹河综合治理工程和三岔湾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9.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加快老城区市政管网中雨污分流改造,在新开发小区试点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增强雨水消纳功能。

10.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在市政道路新建或改建时,加强公交场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合理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交专用车道和候车厅,提高通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公交IC卡补贴标准,提升市民乘坐公交吸引力。

11.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以数字化思维连接各类交通,建设公共交通集约化平台;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办好城市公共交通,优化交线路,增加投放部分公交车。

12.科学合理规范共享单车管理。加大对共享单车的投放管理,出台规范使用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当前乱停乱放问题。

三、古城保护建设方面

13.推进古城保护提升文化功能。加快推进一墙、一街、六巷、十景点为主的4大类、12项保护建设任务。同时,逐步外迁不符合古城发展定位的功能,如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

14.强化古城的文化功能。借鉴眉山市打造网红“水街”的经验,结合历史街区改造,重塑“长街市井”氛围。

15.加强对古城空间的整体管控。一方面要加强高度控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外观控制。

16.注重功能发挥。在功能方面,注重与新城相呼应,布局交通承换点、共享单车租赁点,延伸和补充古城功能。

17.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引入专业的旅游开发管理公司对古城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对计划引入的文化旅游项目实行准入制度。

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方面

18.认真开展老旧小区调查分类工作。对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摸清小区基本情况,并造册登记。同时,要围绕“人的需求”做文章,尽快启动新一轮棚改。

19.加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分类施策对小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绿化、照明、通讯、停车库(场)、围墙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20.积极落实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建立改造资金由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防止新增地方隐性债务。

21.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审批。结合市上“放管服”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审批事项和环节,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加快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五、智慧城市建设方面

22.深化智慧城市认识。应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内涵,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下,树立“没有智慧城市,就没有高品质中心城市”的建设理念。

23.推动数字化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各部门、各区域间要主动加强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消除数据壁垒,实现空间规划衔接、产业布局协同、公共服务共享。整合城市保障、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等相关平台和业务系统数据,加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

24.实施优政惠民基础工程。着力普及包括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智慧创新应用,特别要注重实施优政惠民“六个一”基础工程,即:实施社会治理“一格通”、公共服务“一卡通”、网上办事“一站通”、综合服务“一号通”、掌上城市“一点通”、卫生防疫“一码通”。

25.实施智慧化升级改造。以智慧城市为引擎,打造科创新城,以智慧化、数字化定位科创新城交通、照明、场馆、居住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并以其为引领和标杆,辐射高新区、老城区的智慧化升级改造,推动城市整体智慧化。

六、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

26. 建设高质量管理体系。要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服务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的各项要求,建立师德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28.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区域教育高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大对榆林高校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夯实人才基础,发挥人才优势,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为榆林建设区域教育高地和高品质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9.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逐步解决进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

30.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品牌化特色化,支持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榆林能源科技职业学院等创办一流学院,将能源化工类专业建成省内一流学科。

3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资源相结合,引进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名校+”集团办学模式。

七、医疗卫生方面

32.打造医疗技术新高地。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着重从医院基本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智慧医院和科研创新五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打造我市医疗技术新高地。

33.确定我市中医药战略目标。以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重要的城市为契机,努力实现陕甘宁蒙晋交界地区域“中医强市”的战略目标。

34.加强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市中医医院新址搬迁工作进度,在市中医医院新址搬迁过程中,予以财力、人力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龙头引领辐射、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慢病治疗、康复养老等方面的主导优势作用。

35.做好中医医疗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市级中医医院与中医高等院校的合作和帮扶的关系,引进高等院校的医疗技术、科研和管理团队,推进我市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及二级中医医疗机构现代医院管理进程,以提升我市三级和二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

八、中心城区社会治理方面

36.完善法规体系,推动城市管理标准化。加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立法调研和立法工作,推动城市建设设计、地下空间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环境卫生、广告牌匾标识、架空线管理等方面法规的修订,解决执法依据不足问题。

37.加强社区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和谐化。突出打牢管理基础、完善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手段、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管理空间细化、管理对象量化、管理流程优化,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九、中心城区法治化建设方面

38.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发挥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窗口单位在城市文明创建中的示范作用,以提高干部的公信力带动社会诚信建设,以公共服务单位的文明行为带动市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9.深化法治榆林建设。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切实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市民执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公民意识,保障市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十、社区建设管理方面

40.厘清边界。按照“市级先行、县区试点”的工作思路探索制定辖区职能部门、街道的社区治理权责清单,进一步厘清社区和职能部门、街道的职责边界,用文件形式明确规范社区需要承担的政府职能和社会事务。

41.执行准入。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将社区工作、台账报表、检查评比、盖章证明等事项进行压缩,着力缓解社区机关化、行政化问题。

42.加大社区经费支持。划拨一定的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保障社区自主使用活动经费开展各项服务活动的权利。

43.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市级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在社区工作人员招录考核、专业培训、职业发展等方面予以规范。

44.强化社区设施建设。要严格规范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及后期管理维护,鼓励社区积极对接非政府力量参与居民社区“硬资源”的建设与提升,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建设。

45.创新社区管理机制。按照“社区党委领导、居委会自治、业主委员会参与、物业管理公司配合”的运行思路,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四方议事协调机制。

46.深入推进网格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试点,充分利用信息化联络手段,线上线下同步探索构建“社区——业委会——楼长——居民代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同时,探索建立社区固话24h热线暨“一站式”服务,做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认同和共治意识。

十一、养老事业发展方面

47.建设区域“康养基地”。利用榆林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高规格建设一所现代化的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区域“康养基地”。

十二、高水平打造人才集聚地方面

48.坚持人才项目“双招双引”,以人才带项目、建公司。探索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有意向在榆林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政策、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前置服务。

49.与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青年人才战略储备与引进培育。推动高校与企业互派科技顾问、产业导师,共建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院,深化人才合作机制;大力提升人才生活待遇保障水平,着力打造办事便利、过程透明、速度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磁场。

十三、解决停车难问题方面

50.严格落实大型城建项目停车场配建责任。

51.加大对商家占用公共停车位的执法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52.开放单位夜间停车场,供就近市民停放,利用好空闲时段停车资源。

53.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公共停车场的优惠政策。


(市政协研究室)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686908

执行时间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