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关于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994次     时间:2020年07月09日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上半年由市政协副主席苗丰同志带队,经济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在市卫健委的积极配合下,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视察,现将视察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现有疾控中心13所,独立设置的地方病防治所2所(市、县各一所)、定点医院17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5所(1所公立、4所民营)。现有职工532人(市级126人、县级4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0人,占比71.43%。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传染病防治,落实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全市传染病疫情稳中有降,结核病、乙肝、麻疹新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艾滋病维持低流行水平。2019年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9588例,死亡7例,报告总发病率为356.54/10万,死亡率为0.26/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病防治措施不断强化。出台了《地方病三年专项攻坚行动方案》,市本级和北六县人头预算提高到1.5元,南六县提高到1元。全市累计免费药物治疗各类地方病现症病人8.34万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全市实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目标,2个大骨节病区防治成果均符合国家控制和消除标准,地方性氟中毒改水受益人口达129万人,占病区人口总数的78.7%,重点区域家鼠密度控制在5%以下的安全指标内。

(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全市共设立医疗卫生机构3608个,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达到6.09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职业护士数分别为2.17、3.14人。一是持续强化专科联盟和重点专科建设。4所城市公立医院建立了12个专科联盟,组建医联体48个,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科3个、13个、20个。二是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全面实施。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378人,招聘医学类本科生569人,定向类医学毕业生1929名,县招乡管村用协管员村医762名。为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招聘33名特岗全科医生。三是智慧医疗建设加快推进。市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21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据实现对接。“爱加健康”智慧医疗项目稳步推进,覆盖全市29家县级医院、23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38个村卫生室。

(三)卫生监督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全市共有卫生监督机构13个,监督人员327人(市级43人、县级284人),大专以上学历267人,占81.65%,40岁以下171人,占52.29%。全力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认真开展五大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持续做好以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儿童近视康复治疗乱象整治、消毒产品、疫苗接种、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为主的整治行动,加大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执法力度。规范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提升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做到“全时段、全覆盖、专业化、网格化、数字化、装袋化”管理。

(四)妇幼保健工程建设持续向好。全市共设妇幼保健机构13所(其中院为5所、站为8所),妇幼卫生人员390人、乡镇妇幼专干232人。在妇幼健康与家庭发展工作开展中,我市全面落实两孩生育政策,基本实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母婴室设施全覆盖;继续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服务项目,已超额完成省卫健委下达指标,稳步设施第六轮母亲健康工程,孕前筛查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母亲健康工程完成率85.05%、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91.2%;市级、12县市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实现全覆盖。

(五)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全面展开。我市大力实施健康服务行动,开展健康教育巡讲,宣传健康知识,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健康生活习惯得到一定强化。目前,市级设有榆林市健康教育中心,米脂、绥德独立设有健康教育机构,其余县市区健康教育工作均由当地妇保院、爱卫办、疾控等机构负责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医轻卫,重医轻防”现象仍然存在。各级普遍对公共卫生的公益属性认识不到位,卫生发展理念与方式仍停留在“以医疗为中心”,“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习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医疗服务,没有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摆在并重的位置,医改这么多年,以疾控系统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一直在边缘化。从近三年我市本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看逐年在减少,如2017年比2016年预算支出增长率26.1%,2018年增长率下降到18.5%,到2019年出现了负增长-0.3%。尤其在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卫生服务往往被忽视,从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传播来看,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尚不适应实际需求,是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短板之一。

(二)相关政策落实滞后,保障体系不健全。一是应急反应能力不足。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不健全,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应急响应和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特别是公共卫生管理碎片化,资源分散化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设备不达标、监测预警系统缺失、医疗救治能力不足,存在整体性、系统性、滞后性问题。三是信息指挥系统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平台未实现互联互通,城市协调能力差,无法满足应急指挥和决策需求。四是医用防护物资保障不到位。没有建立医用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药品、防护服和口罩等医用防护物资只由市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自行储备,而这些储备也仅能保障日常业务开展需求,在应对重大疫情中防护物资严重短缺,制约了疫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影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出现了差距,有些方面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的引导投入的偏差,导致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出现了三大不平衡,即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南部六县和北部六县发展不平衡;医疗单位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发展不平衡,而且彼此的差距越拉越大。

(四)专业人才缺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人员短缺问题严重。市县两级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教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短缺、学历偏低、专业不对口、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县乡村人才匮乏更加突出,县级医院缺乏学科带头人,这在米脂、佳县、子洲、清涧、吴堡、横山较为严重,乡镇卫生院缺临床医生。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组成人员基本上是在编人员、聘用人员和公益性人员各占三分之一,乡村卫生室大多只能开展简单的公共卫生服务。二是设备闲置、短缺问题突出。不少乡镇卫生院因辅助人员短缺导致检验、影像、心电、胃镜等设备闲置;由于财政困难部分县级医院难以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如南六县多数医院没有核磁共振,B超也是低档次低分辨率的。三是市本级卫生人员培训阵地萎缩。市卫校在近半个世纪为全市培养了1万多名卫生人才,各县卫生学校30年前为全市乡镇卫生院和5000多个行政村培养了一大批中西乡村医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农村疾病预防常见病治疗的主力军。就目前南六县和横山的县乡医院70%的挑大梁、担重任的骨干就是八九十年代市县两级卫校培养的人才。但受上世纪体改的影响,市县卫校遭受冲击,近10多年培养的学生除了护理专业再无力给医疗机构输送临床人才,培养阵地萎缩也是县乡村三级闹“医荒”的重要原因。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欠缺,基层医疗机构甚至出现“零专业人员”现象,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五)宣传方式单一,居民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群众自备医用防护物品意识淡薄,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普遍地存在。新闻媒体重视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报道,对日常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力度不够。

三、建议意见

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一)提高责任意识,强化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一是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导思想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功能互补、协作密切、权责清晰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榆林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编制和印发工作,按照国内一流标准,支持市县疾控、妇保、卫生监督等机构迁建、新建和改扩建,加快市、县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机构及基地建设,着力改善实验用房、业务用房、保障用房。加大各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力度,切实补齐我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短板,化解公共卫生治理的顽疾。二是织密县乡村防护救治网。以建设县域医共体为契机,建立以县级综合医院为统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县级综合医院和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挥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市卫生监督所、市妇保院级别偏低、职能弱化,不能起到全市引领作用,可将两个机构级别的提升和专业人员充实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三是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市县要保证公共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增不降,确实提高全市公共卫生财政投入,要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纳入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明确机构性质,优化整合方案,保障疾控、监督、妇保、健教等公共卫生机构的岗位、职能、编制设置和经费预算。推动公共卫生支出向基层和落后地区倾斜,由此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由第三方进行考核评估,健全奖罚机制,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偿标准挂钩。

(二)完善防控救治,提升应急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疫病预防控制与救治,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上工治未病”,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覆盖全市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建设和改造全市医疗救治机构,完善市县乡三级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感染病分诊体系,促进医防融合。二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全面落实人感染禽流感、新冠肺炎、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强化噪声聋、煤肺、矽肺、水泥尘肺、电焊工尘肺、布病、化学物质中毒等重点职业病监测,推进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脑卒中等患者的筛查和管理,开展儿童近视、龋病、肥胖症监测和干预方案。加强传染病原管理,市县卫健部 门要积极协调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提升畜牧业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严格落实高致病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化畜禽流通屠宰环节监督,全面做好重点人畜(禽)共患病防控;坚决落实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降低传播野生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潜在风险。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预防性消杀,有效防范传染病通过虫媒、环境等传播。加强能源化工相关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监测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辐射污染、化学中毒等事件的监测与预警,研究各种危害因素和相关疾病控制技术,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加大对学校、商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监测力度,建立健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报告、举报奖励制度,强化预防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市县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及视频会议系统指挥平台,做好应急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建设,组建应急队伍,重点建设功能覆盖市县两级可拓展至乡镇、村的卫生应急指挥作业平台,高标准改造升级院前急救应急、卫生应急队伍信息、疾病监测预警等重点网络系统。三是建立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大数据库。加快升级改造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现有内部信息网络,全面实现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与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四是推进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设。以健康档案为核心,规范其信息采集与动态更新,及时对管理对象跟踪服务,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共享互通,基本实现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居民健康进行推送及预警,同时为提升区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做决策支撑,促进公共卫生大数据的应用,提升信息分析利用能力,以人为本构建智慧型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全民健康。

(三)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应对公共卫生防控能力。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在市区一个社区的居民区域居住着数万人之多,这对城市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带来诸多的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城市治理积累了诸多经验。例如,利用高科技手段追踪人们的移动踪迹,切断传播途径;基层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合作,通过物联网保证社区居民的生活供应;社会力量投入疫情防控等。为此,我们应着重抓好社区在应对城市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是建好清洁卫生的环境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将公共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社区中的生鲜市场、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健身器材、小区门禁等加强清洁与消毒工作,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将社区环境整治纳入社区治理,配合其他部门协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改善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二是打造健康生活圈。立足长远,规划好城市健康生活圈的建设,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运动场所。如学校、单位的运动场馆等健身场所,在周末或假期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要充分发挥好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实现有限空间高效利用。同时,重视大规模疫情防控的公共卫生设施规划与建设,要立足现有资源有效利用,如学校特别是在建的各类场馆要考虑到预留应急避难时所需的必要设施,如相关基建装置和应急接口等,在灾害来临时,可用于灾难避险的应急避难场所。三是提高基础工作人员能力建设。目前,城市社区会组织一些地震、消防等防灾和相关应急演练,但很少有社区会组织过重大传染病预防演练。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储备建设,以小区为单位加强志愿者急救、就难、撤离等技能培训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演练。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危机事件等风险隐患开展全面摸排和系统评估,全面掌握社区在抵御灾害风险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建立起应对灾害风险的保障机制。四是提前做好应急物资准备。针对常见的灾害与风险,鼓励市民做好家庭物资储备;联合社区卫生中心等储备药物、食物等应急物资;通过签订灾前合作协议等方式,与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商场、超市、餐厅等商户合作,做好食物储备,建立灾害来临时的物资供应保障。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培养基地。根据市县乡人才短缺的专业和学科的不同需求与延安大学、陕西中医大学、西安医学院等医学类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协定,成为我市培养市县医院和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各类人才的主渠道。二是建立培训基地。发挥原市卫生学校即我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县区卫生学校的优势,制订短、中、长期培训计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展乡村两级卫生人员的培训,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培养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辅助诊断中的检验、影像,乡村医生的预防保健、常见病诊疗等,开展不同类型的轮训班、培训班、提高班,真正建立起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三是要建立培训质量考核制度。其一要对师资授课进行质量考核,其二要对培训的学员进行质量考核,考核要与上岗工资、津贴、职称晋升挂钩,通过“双考核机制”提升培训质量,确保能够为基层培养和输送有质量、有能力、有素质的专业人才。

(五)全民动员,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机制。一是“全社会动员”依然是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形式。这次全社会动员抗击疫情体现了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基层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的全员参与,通过完善的组织体系,得力的干部队伍,严密的组织利率以及充分的社会动员成功阻止了疫情蔓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再次展示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群众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建立起人人共识,人人参与的群防群控机制,筑牢基层卫生防控的“安全线”“防病网”,努力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全面启动城乡卫生环境整治。要制定城乡公共卫生和人居环境的整治标准,各级领导要狠抓落实,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市森林城市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的饮食风尚,推进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按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估效果要求,市健教中心应定期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三是爱国卫生的全面动员机制也要不断创新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伟大创举。在政府主导下,大力推广社会动员,建立“平战结合”的动员模式,创新方式方法,丰富社会动员手段,逐步引入法治规则,规范动员行为,同时,重视发挥网络动员手段,尽快实现全民动员现代化、科学化、法律化。


(市政协经济委)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97063

执行时间14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