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黄静波二三事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3947次     时间:2019年10月24日

耿永君


2014年12月1日,一位95岁的老人怀着对祖国和人民,对陕北绥德的无限眷恋,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

他叫黄静波,绥德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棵大树,共和国的栋梁之才。在他身后,留下一串结实而坚定的足迹,让人们缅怀与思索——

三县县委书记

1934年的陕北,贫穷、苦焦、荒凉。

只上过小学的黄静波,在家乡绥德县崔家湾镇焦石堡村当了儿童团团长,为陕北地下党的活动站岗、放哨、送情报。

这一年,他才15岁。

第二年冬,他就当上了少共陕西省委儿童局书记,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参加了陕北的闹红队伍。

1937年9月,日军逼近黄河,河防告急。国民政府在绥德建立警备区,绥德专员兼保安司令何绍南是一个顽固的反共分子。正是国共合作时期,黄静波出任绥德县委书记,他的对手就是何绍南。何绍南除不抗日,还专挑共产党的不是,故意制造“摩擦”事件。黄静波坚决执行毛主席“以斗争求团结”的统战方针,大胆揭露何绍南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的罪行。几个回合斗下来,姓何的领教了这个只有18岁的县委书记的厉害。在黄静波领导下,绥德人民积极发展生产,拥军优属,参加八路军保卫河防。

绥德局面刚打开,米脂形势又严重了。

当时,米脂是国民党搞摩擦最凶的地方,甚至把我党派去的同志赶出米脂。日军又在黄河边炮击不断,企图打过黄河进攻延安,形势非常危急。

1938年4月,黄静波从绥德调任米脂县委书记。

受命于危难之时,黄静波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他积极争取以李鼎铭先生为代表的米脂有名望的绅士,使他们成为我党的真诚朋友,把米脂国民党的县长和一些顽固分子孤立起来。同时,黄静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收粮款、征兵做军鞋等工作,仅两月,米脂形势好转,工作顺风顺水。黄静波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领导才干崭露头角,获得“小钢炮”的美誉。在米脂,他还认识了女干部高宗一。后来俩人结为伉俪,厮守一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38年10月,国民党清涧县县长艾善浦竟然公开发表“收回土地归原主”的演讲,鼓动地主把穷人分去的土地再收回来。并且串通土匪假扮八路军到处抢劫,反动气焰极为嚣张。党又派黄静波前往清涧任县委书记。走马上任,黄静波让县委成员收集国民党破坏抗战等罪行证据,把当时联保收回的土地又要回分给农民,并公布县长艾善浦的罪行,反动县长难以立足,首战告捷。接着,他又和国民党新派来的县长李鹏飞进行了激烈较量,迫使李鹏飞弃职撤离,国民党又一次见识了“小钢炮”的厉害,。

1940年3月19日,清涧县人民政府成立。

黄静波是清涧人民选举的共产党第一任县长。

这一年,他刚22岁。

22岁的黄县长积极响应边区大生产号召,在清涧成立了互助组、变工队、扎工队等合作组织,生产运动蓬勃开展,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他大胆闯新路,因地制宜开展种棉花、养蚕桑和家庭纺织,还要抓精兵简政、民主建设和征粮运盐、办“冬学”....各项工作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1942年7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清涧大生产的消息,清涧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先进县。

1943年1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黄静波作为模范县县长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他得到了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的“坚决执行党的路线,赠黄静波同志”的奖状。

“坚决执行党的路线”,这句话既是领袖对黄静波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他的信任与托付,成为他干好工作的巨大动力和精神力量的源泉,让黄静波坚守了一辈子。他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坚决执行党的路线”的模范。

四省省长

1944年4月,因黄静波在清涧政绩显著,党中央调他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粮食局局长。

告别工作了6个年头的清涧时,在黄静波领导下走出了贫穷困境的清涧人民对黄县长恋恋不舍,含泪惜别,送了一程又一程......

解放战争中,黄静波先后担任西北野战军后勤司令部供给部部长兼政委。1950年秋任中共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兼党组书记。1955年10月任国家粮食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

1959年1月,黄静波任陕西省副省长。

时年,他40岁。

从京城来到西安,黄静波说,幸运的是他终于能为家乡人做一点事,不幸的是他未能让父老吃上饱饭。

1959年至1962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分管财贸工作的黄省长赴韩城、大荔等地农村搞调研后,提出度过眼前困难有两条措施:一是要增产,二是靠节约。他同时还提出“以丰补歉”的方针,科学调配粮食的救灾措施。在他的努力工作下,陕西是饿死人最少的省份之一。1960年1月,陕西省还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粮食先进单位和个人经验交流会议。

这时,黄省长病了,而且病的不轻。他想起陕北人有吟唱信天游抵御饥寒的习惯,就想到了“以唱疗病”的方法。他偏爱“国粹”京剧,拜名师、练武功,因此得了个“唱戏省长”的绰号。谁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却成了“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厄运来了——

1962年,黄静波进中央党校学习,因为“唱戏”由高级班降到普通班。1965年10月,他中央党校毕业就被下放到辽宁省抚顺矿务局西露天矿任副矿长。下放的原因一是因“唱戏”,二是因小说《刘志丹》被株连。

从副省长到副矿长,一落千丈,黄省长却宠辱不惊,淡定自若。他始终热爱脚下的土地,心中永远充满憧憬和信念。他的热情与坦诚,赢得工人们的信任,群众都把他当知心人。

1967年6月开始,黄静波被没完没了地游斗。在巨大的屈辱面前,他仍然坚强不屈,他相信真理和正义,相信自己的清白......

1977年2月,在王震副总理的保护下,黄静波终于结束了在抚顺蒙受长达十多年的不白之冤回到北京。

1977年春,经王震推荐,黄静波任吉林省副省长。

1978年夏,习仲勋蒙冤16年后复出,主政广东。他点名要黄静波去广东工作,中央又将黄静波调任广东省革委会副主任。

习仲勋与黄静波,这两位曾经为陕甘宁边区做出过重大贡献,都同时获得过毛泽东亲笔题词之奖状的陕西汉子,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杀出一条血路”的重任,建设改革开放的新特区。

建立出口生产基地、开放边境小额贸易,从立项到实施,黄静波做了大量工作。

1979年12月,黄静波任广东省副省长。

这一年,黄静波60岁。

60岁的黄省长已经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但中央选择他加入先锋队,是因为高层领导相信,这位“唱戏省长”绝不会缺乏活力和开拓精神。

1980年,深圳特区正式成立。

在特区建设中,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黄静波主持或是参与解决的。他付出了真心和全力,奉献了真诚与才干,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2年上半年,黄进波即将离任广东,本可以选择轻松的工作放松一下,但谁也没想到,他却把最后的战场定在大西北——青海。

青海是个啥地方?

氧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沙暴、冰雹、寒潮,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一般人在2500米的地方就有了高原反映。有人说,比起西藏,青海更寒冷、更干燥。上了年纪的人在那里工作,等于常年生活在飞机上。

老黄却对边疆建设充满热情洋溢的理想主义。从开放的广东到闭塞的青海,他要用深圳改革开放的理念,延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青海干一番事业。

他说:“共产党的事业就是开拓性的事业,共产党的党性就是开创。”

1982年9月17日,经中央批准,黄静波任青海省委书记。

这时,老伴刚做了手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单人匹马到西宁,刚休息三四天就开始外出考察。据说,登珠峰的国家登山队员还要在西宁适应半个月呢。

103天过去了,黄静波考察了全省,返回西宁,激动地赋诗一首:

岁月匆匆记时辰,年迈苍苍西部行。

少时去西老归东,老夫而今反其程。

立马昆仑何俱寒,戈壁大漠访新城。

阳光道上歌舞起,献身人民慰平生。

1982年12月29日,黄静波代理青海省省长职务。

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人才匮乏是发展青海的一大难题,很多人不适应高原反应,青海人平均寿命比全国少8岁,“宁可东行千里,不愿西去一步”。

1983年3月,黄静波在《青海日报》上发表《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海经济建设十个关系的问题》的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了青海对人才的渴求。

经黄省长提议,青海省政府下达了关于提高专业技术干部生活待遇的规定,建立干部轮换、轮休制度,妥善安排离退休干部等政策,留住了大批想调走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才。

为了吸引人才,黄省长到北京大学接见在首都各高校就读的青海籍大学生,鼓励他们回家乡创业。还在北大设立“招贤引才,开放大西北”的“宣讲团”,使北大出现“青海热”,有志青年纷纷表示去青海工作的愿望。

为了粮食增产,他亲自到种粮状元户家里“取经”;为了会见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他竟然等了40分钟。在他领导下,青海人也种上了水稻,吃上了大米。

青海自古不产苹果,黄省长大胆引进“嘎啦苹果”,并亲自到广东推销苹果,“省长卖苹果”传为佳话。以果粮间作解决青海农业用地稀缺,以市场化经营解决苹果销路。

他招商引资,洽谈合作,引进英国先进的电动羊毛剪技术;西德肉食联合加工生产线;购买荷兰、丹麦、美国高产良种奶牛......

他还有个雄心:通过人工降雨来改变青海高原少雨状况和整个气候。他邀请澳大利亚气象学家比格到青海搞人工降雨的科研项目。

他积极筹建青海宾馆和西宁机场。他要把格尔木建成空中花园城市。

他利用休息时间,指导打造青海藏戏的艺术名片,使青海藏戏冲出高原,走向世界。

更令青海人难忘的,是他果断处理了轰动全国的高干子弟杀人案。为了伸张正义,“省长上访”反映真实情况,使拖延了5年的错案最终得到纠正,受害人找回了公道,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

他用深圳的速度,每天固定工作18小时。每天是两个“基本菜”:酸白菜和辣酱。有人说,黄省长在青海两年干了5年的工作......

1985年9月24日,老黄要离开青海了。

尽管,许多青海群众联名给胡耀邦总书记发电报,要求黄省长继续留任;尽管,老黄的鸿图大志才刚刚展开,但是天不从人愿,年龄不饶人......

他是怀着壮志未酬的悲壮心情离开青海的。

万人空巷,倾城相送。四十年前在清涧送别黄县长的情景又一次在西宁重演。大街上出现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省长”,“青海四百万各族人民爱戴您”的标语。省环保局一个干部把一个月的工资全部买了鞭炮在大街燃放。

这一年,老黄65岁。

65岁的黄省长给青海留下的是一个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形象......

一张奖状

1943年1月,在延安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毛主席找到黄静波、惠中权(靖边县委书记),王丕年(延安县委书记)、任成玉(赤水县委书记)四个模范干部谈话,他们分别向主席汇报了工作情况。

在会上,对王震、马文瑞、习仲勋、黄静波等22名在生产建设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进行奖励。黄静波的个人奖品除了毛毯外,还有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的奖状:“坚决执行党的路线,赠黄静波同志。”

这张奖状黄静波整整守护了72年,无限忠诚地执行了72年。这张奖状成了黄家的传家宝,子女们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了执行党的路线的模范。

千里为官,乡音难改。

黄静波一生保持了绥德人的本色,陕北人的饮食习惯,从不搞特殊。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一日三餐,早晨一碗稀粥,一个馒头,偶尔加个鸡蛋;中午一碗米饭,一荤一素两个菜,晚上则是面条。

2006年春节,温家宝总理慰问88岁的黄老说:“青海发展到今天,你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埋没不了,搞改革开放,多亏(当时)超前。如果一直‘超前’,青海也许变化更大。”“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全国解放以来几十年间,您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希望您保持愉快,健康长寿。”

85岁生日时,黄老写了一首自述诗:

八十五岁吾回眸,革命理想奠基础。

追随领袖志不移,践行“题词”永为伍。

八十五岁此平生,自我论定路艰苦。

甘当革命铺道石,喜看事业霞光曙。

2014年12月,黄老临终有一个遗愿:他走后,把这张奖状捐赠给延安当年毛主席颁发奖状的地方——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让它成为革命传统教材,让后人永远记住毛主席的话:“坚决执行党的路线。”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黄静波:他一辈子践行党的路线,一辈子践行为人民服务。虽为高官,不离地气,甘为公仆,遇到困难就“到群众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他都廉洁从政、一心为公,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位高无傲气,权重有清风。

他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他是绥德汉的榜样。

2015年5月28日,在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里,黄静波的子女黄少南等亲属将保存了73年的这张奖状庄重地交到延安市副市长郝宝仓手中,它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载体,将永远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96893

执行时间3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