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市政协赴鄂尔多斯市学习考察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情况的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030次     时间:2018年04月09日

2017年11月1日,市委戴书记在《人民日报》9月18日文章《防治荒漠化,中国彰显领导力》上批示:“榆林市到库布其学习调研”。根据戴书记指示精神,3月20日至23日,市政协组织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林业局、榆阳区政协、横山区政协负责人一行11人,由杨志先副主席带队,先后深入库布其沙漠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亿利集团治沙项目区,就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创新模式和机制的主要经验与做法进行学习考察,现就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库布其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三旗境内,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二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经过30年的治理,共计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首个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生态治沙”典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采取政策驱动、科技引领、产业拉动等方式,依托国家和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探索出了草灌乔结合、以灌木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形成了以环库布其沙漠生态圈的库布其模式、库伦生态园集群的毛乌素模式、生态小流域综合集成的砒砂岩模式为主的鄂尔多斯模式,有效推动了地区荒漠化治理进程。

在荒漠化防治过程当中,鄂尔多斯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六个坚持”: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一方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地区实际,积极推行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落实治理任务,高效推进各项治理工作,将荒漠化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各项生态治理工程能够有计划、按步骤逐步实施,科学推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大民众投身防治荒漠化事业,积极推行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运行模式,支持民营企业、造林大户参与绿化造林,涌现出了亿利、东达、伊泰及殷玉珍、王文彪等造林典型企业和先进个人,形成了全民搞绿化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根据全市生态植被状况,规划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优化开发区,率先推行禁休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积极完善林草植被保护相关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大力推行舍饲养殖,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切实减少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对生态的破坏,保护防治沙成果。在限制开发区,组织农牧民插花式转移,实施生态保护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在禁止开发区,主动作为,组织农牧民转移,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集中建设生态自然恢复区,有效减轻了生态环境压力。

(三)坚持法治保障与政策激励相结合。一方面,健全森林公安、资源林政、林工、森防、种苗和野生动植物管理机构,着力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适时组织开展相关执法行动,强化执法监督。另一方面,健全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农牧民自己造林、承包造林,村社组织造林,确保农牧民直接受益,形成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

(四)坚持国家工程与地方工程相结合。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结合地区实际,启动实施了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建设、“六区”绿化、碳汇造林、“四个百万亩”(百万亩油松、樟子松、沙棘、山杏)等地方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基本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防护林和经济林、原料林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森林防御体系。

(五)坚持科学施策与艰苦奋斗相结合。一方面,强调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推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模式,即在库布其沙漠,采取围堵切割综合治理,构建灌、灌草、乔灌草的植被圈,发展大漠旅游、生态光伏、生物高值利用等生态产业链,形成可持续的“一核三环”库布其沙漠生态圈模式。在毛乌素沙地,坚持增绿和提质并重,以库伦为单元,推行以农户或企业为主体的库伦承包责任制,构筑草、林、畜、农、产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库伦生态园,构建户、村、镇三级库伦系统,形成可持续的库伦生态园集群模式。另一方面,发扬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精神,紧紧围绕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等功能定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鄂尔多斯这片荒漠变成绿洲。

(六)坚持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相结合。鄂尔多斯市在深入推进荒漠化治理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全市共培育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建成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七星湖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2017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50多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2700元。林沙产业的发展,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防沙治沙领域,调动了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促进了沙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形成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对榆林的启示与建议

针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市县两级应成立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统揽生态建设工作,把生态建设与党政班子,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与企业的资源配置挂钩,与治理者土地置换挂钩,着力夯实治理责任,充分调动治理积极性,全面推动生态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要坚持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全面实施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的基础上,设立地方生态建设基金,将林业经费列入专门财政预算,并根据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增加。要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碳汇交易为契机,推进企业造林。要探索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与利益共享机制,盘活市场资源,大力推行“以奖代投,以补代造”,“网上种树”、“认购领养活树”、义务植树、志愿者行动等,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多元投入,共同参与生态建设。要严格林地林权保护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

三、高位规划,科学推进

要根据我市北沙南土的生态实际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坚持“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由近及远,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思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细精品林业,做强质量林业,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尽量避免零散实施,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形不成规模,见不到效益的问题。

四、注重人才队伍建议

我市林业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几乎断层,应引起各级高度重视,要加强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注重选拔一批市级林业科技首席专家,拔尖人才和基层林业技术骨干,加强对林业干部和林农林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职业林农、林工。允许参与技术指导的林业科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在市县两级协管人员、公益性岗位招录中,适当安排一批林业专业毕业生,培养林业后备技术力量。要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合作交流,引进吸收、开发利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创新树种配置和造林模式。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榆林在南治土、北治沙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模和典型,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榆视察、题词、作出重要指示。在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的今天,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把这些典型、经验、英模事迹、领导指示等大力宣传,总结推广形成榆林的治沙精神,治土精神,并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弘扬光大,以此营造农厚的氛围,推动我市生态治理再上新台阶。

六、努力推动林业产业升级

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种苗花卉、森林康养、特色林果、工业原料林、林下经济等林业特色产业,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重点要突出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生物制剂、林产品流通市场、森林旅游、花卉、野生动植物驯养等产业开发,进一步促进林产业升级换代。二是以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等为主体,以生产大户、林农能人为主力,构建高效、市场化的新型林业产业化组织体系,培育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充分利用区域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和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发展休闲游、体验游、科学探险等多形式的旅游活动,做大做好森林旅游产业,建设森林小镇、森林乡村、森林人家,使森林旅游成为林业经济的新型主导产业。

七、加强生态文化培育

重视生态文化培育,建设和打造一批如榆林林业展览馆、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石光银治沙展览馆、牛玉琴治沙展览馆及卧云山植物园、榆林林业创新示范园、定边县林业科技示范园、榆阳区小纪汗义务植树基地等林业建设宣传和成果展示基地;要组织观看以榆林治沙英模为原型的电影、电视剧等,弘扬榆林治沙精神,展示生态建设成果,培育生态文化。


(市政协环资委)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68765

执行时间3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