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关于全市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视察情况的建议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963次     时间:2017年08月01日


榆林市政协经济委


按照市政协统一安排部署,上半年经济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通过走访绥德、子洲、横山等六县区的部分镇村,深入贫困户进行查看,和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了解情况,与县区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

通过视察,上半年以来全市各级组织紧紧围绕精准脱贫攻坚这个主题,组织广大干部将脱贫工作做为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和党的农村工作成效的综合体现。与农村长期发展相结合同,与四化同步相结合,不断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在中、省对我市的几次巡查中,指出了我市扶贫工作的差距和不足,通过近期对具体问题的整改,使各级干部脱贫攻坚的认识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责任、接对帮扶干部的职责更直接;构建了三大帮扶体系,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作为脱贫根本途径。总的看,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扶贫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转变,能力得到增强,群众的满意度有了提升。

全市在扶贫攻坚中做了大量工作,各级干部为扶贫事业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脱贫形势仍很严峻

一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截至目前,数据清洗后全市计入新增和返贫人口后,还剩余贫困户9.1万户,贫困人口22.9万人,贫困发生率8.3%。其中:一般贫困户12.5万人,占54.6%;五保户1.5万人、低保户8.9万人,占45.1%,而且越往后贫困户对象的情况越具体,脱贫难度将逐渐加大;二是贫困村退出还存在许多缺口。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74个(按照行政村撤并前口径统计),截止2016年底,335个村未退出销号,752个村无集体经济收入,15个村未通沥青(水泥)路,19757户贫困户未实现安全饮水,15031户饮水困难,74个自然村未通电,357个村无卫生室。有执业(助理)医师465人,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仅0.66人。三是脱贫质量不高。2016年全市共脱贫4.13万户、9万人,脱贫户户均收入14245.87元,剔除生产经营性支出,户均纯收入12794.67元,户均生产经营性纯收入、务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占20.2%、37.5%、2.1%、40.2%。转移性收入占比偏大,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小,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致富能力明显不足,脱贫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特色产业支撑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15%,低于全省15个百分点;特色产业没有一个国家级名优品牌,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6%;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5%,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20%,低于全省30多个百分点;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2家,带动贫困人口能力较弱,依靠农业产业脱贫难稳定、难持续。

2、主观意识和市场意识还要强化

一是脱贫的主体意识要强化。贫困户主体意识短缺、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贫困群众没有从根本上分析 “我脱贫的路子在哪里”,除了掌握基本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以外,缺乏对科技和市场经济的了解,缺乏谋生技能。一些贫困户等靠要,认为扶贫就是发钱给物;一些贫困户不愿脱贫,戴着穷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出现争当贫困户现象。我要脱贫意识淡薄,要我脱贫问题不能忽视,扶贫养懒汉的呼声更依然存在。二是下乡干部特别是镇村两级干部的主观意识要强化。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结对帮扶是很好的的一支力量这段时间来自各方面的突击检查,我们的下乡干部工作确实扎实了很多,但一旦这种检查少了,他们的思想就会松懈;我们有些干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还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彻底消除;一些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虽然为帮扶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但这些规划目前大多停留在纸上。三是市场意识还需强化。当前,在精准扶贫中市场机制作用并不明显,农村的市场经济本来就薄弱,贫困村、贫困户的市场经济意识更加淡薄。镇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又缺乏将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我市及各县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比较少,因而扶贫项目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其强有力的依靠,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产业扶贫项目单一,风险较大,效益不高,带动能力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夯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为此我们建议:

1、心系农村,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一是解决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经济上脱贫是难,让贫困群众思想上脱贫更难。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是脱贫致富决定性因素。脱贫攻坚战推进到当前,解决思想贫困成了突出问题,所以要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一项群众性工作来抓,要彻底解决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让贫困户从思想上认识到,“我脱贫我光荣”。二是下乡干部要学会做群众工作。乡镇干部是工作在最基层的一支庞大的队伍,我市平均每个行政村有2.2个乡镇干部,我们要发挥和利用好这支队伍。让他们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成为党巩固农村基层阵地的生力军,成为党亲民、爱民、惠民、为民政策的“快递手”,成为传播致富信息,找准致富渠道,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招商者”。广大扶贫干部面对的不紧紧是普通农民,而是农民中的“特殊群体”,大多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因灾等特殊情况致贫的,要学会与“特殊群体”交朋友。要耐得住穷乡僻壤,扛得住冰锅冷灶,熬得住孤独寂寞。要告诫我们的干部,深入农村,心系群众,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永远在路上。帮扶弱者是一种修为、积德,一种高尚的品德,这是没有“保质期”的。一定要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来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用自己的“奉献指数”来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三是掀起一场全民脱贫攻坚的工作热情。要以党建为引领,政府产业项目为依托,企业及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以吸纳贫困户参与脱贫为根本,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协同互动,倡导“你扶贫、我参与”、“扶贫事业、人人有责”、“我为脱贫出把力”,调动全社会聚力脱贫攻坚的工作热情。

2、虚实结合,谨防形式主义的“资料扶贫”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调研与资料收集,前景预估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也通过文字、数字、影音等资料来记录精准扶贫的过程与成绩。不少数据还与精准扶贫的成效考核直接挂钩。扶贫工作中反映贫困精准度的表卡册是必要的,然而过多、过滥,让下乡干部把好多精力放在了忙于应对来自这些方面的突击检查,不但分散基层干部参与精准扶贫的精力,更导致了不少地方对精准扶贫工作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只看资料不看实效。因此,要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关键在于想致富办法,落实脱贫措施,虚实结合,谨防形式主义的“资料扶贫”。

3、市场引导,形成精准扶贫合力

一是完善产业的精准扶贫体系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与贫困人口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政府主导,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的共同体。精准扶贫的实施,一方面要重视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扶贫开发取得更大成效。将市场主体引入扶贫项目立项和实施等环节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众多的社会组织等积极投入扶贫当中。也只有将社会资本引入农村,建立企业、合作社和通过政府给予的贫困户优惠政策、注入的扶贫项目资金参股的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才能带动贫困人口发挥更大效益。政府应做到“三个精准”,即精准的政策支持,精准的资金支持和精准的配套服务。二是榆阳区的赵家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是解决落后农村诸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应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推广,实现激活沉睡资源,聚集分散资金,释放劳动能量,拓宽增收渠道,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三是增强扶贫工作人员的市场意识,培养其利用机制加大扶贫力度的能力,使其在工作中自觉地引入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在精准扶贫中充分地发挥作用。

4、借鉴经验,补齐金融扶贫短板

一是金融扶持一直是我市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大短板。近年来,各县区也不断在探索,采取政府贴息等办法实施金融扶贫。定边县由政府、企业出资,共建贫困户小贷担保基金,农商行放大10倍,以同期基准利率向经评级授信的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取得较好的成效。二是借鉴盐池县经验,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盐池县在金融扶贫上,打造了“信用+产业+金融”(信用建设+产业基础+金融支撑)“三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被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表扬,国务院扶贫办将盐池精准金融扶贫经验称为“盐池模式”。即:做好金融扶贫工作,信用建设是前提,培育产业是基础,金融支撑是保障。这种模式主要有互助资金、千村信贷,资金捆绑,企业参与,评级授信,惠民小贷,融资担保,保险保障等8种类型。三是我市全面推进金融扶贫,做到四个全覆盖,即:农户信用创建全覆盖,融资担保业务全覆盖,扶贫小额贷款全覆盖,农村保险服务全覆盖。把握八个重点环节。即:产业支撑、信用评级、财政引导、担保跟进、银行放大、保险护航、风险防范、党建保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6208

执行时间3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