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转型发展力度 打造能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市政协委员、榆林矿业集团纪委书记、全国强
榆林能源经济体量已大,有一定稳定向好因素,当前关注的应是如何减少经济低谷期的波动,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榆林能源经济现状
2016年榆林工业增加值1616亿,全省第一,其中煤炭产量3.6亿吨,占全国10%,基本面较好;近年来,榆林形成了一批基地级的产业集群,建成了一批世界级的能化装置,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但2013年起,GDP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增长受挫,其健康性和可持续性不足,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二、能源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第二产业结构不完善
煤炭和天然气的开采等初端产业占比过大;煤电、新能源、电解铝、兰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煤的初级转化产业,有布局,但规模不大,且多数已过剩或接近饱和;新材料、新装备、面向居民消费端的制造业,除了陕汽新能源汽车专用厂及羊毛羊绒服装业外,几乎空白,造成第二产业结构不完善,抵御风险因素单一,增长潜力受限。
2.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支撑不足
榆林的第三产业中的交通、金融、教育、科技创新、旅游、医疗等尚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产值占比超过能源业,成为经济支柱的条件和基础,其定位应是如何更好的服务第二产业,但目前看其支撑和配套功能尚存短板,特别是交通、金融和科技创新。
三、相关建议
一是围绕资源,延长产业链,发展末端制造业
要因地制宜、依托市场,利用好现有资源,组织好层次,尽量在南六县建设,平衡区域发展。首先是延长煤化工、煤盐化产业链,发展纤维、树脂、橡胶等合成材料业和三氯乙烯、聚碳酸酯等精细化工业,并围绕金属镁、稀土等资源发展镁合金、陶瓷、碳基硅基等新材料业;其次进一步围绕以上原料和材料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末端制造业,如各种家居和日用涂料、制剂的生产,镁合金轮毂制造,陶瓷绝缘绝热品、安防品的生产,塑料、橡胶、化纤制日用品的制造等;同时针对煤电、煤化工企业聚集,汽车运输业繁荣,发展煤电、煤化工装备制造,运输载具装具的生产,如阀门、管道、仪表、电气设备、机械设备、成套设备,或专用汽车、轮胎、挖掘机、集装箱等。政府应创造好的财税及土地等政策,限期清理挤占土地、水、交通、能源等配套资源的的烂尾项目,释放资源,做好招商引资;引导、扶持私营及市属国有企业优先发展,高效精准的聚焦当地经济,避免中、省企业由于盘子大,对榆林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层次多,效率低下等问题。榆林矿业集团作为全国唯一的甲醇重卡试点单位,正与天津大学就车载甲醇节能环保动力套件的高端制造展开合作洽谈。
二是发展网络化、集装化运输,增加中转效率
榆林能源经济重要特点是产品生产地距离消费地过远,严重依赖外运,2016年铁路运力为1.9亿吨,公路运力为1.6亿吨,但各种煤化产品产量为3.7亿,运力不能满足。如蒙华、靖神、榆神、神瓦、朔准等铁路开通及吴定、绥延高速、省内一二级公路建成,能化产品外运不畅的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今后应着重发展铁路与公路的网络及中转能力,建设规模、节点化的物流园区,发展铁路快速集装装车,及汽运封闭式集装货车,降低运输中的粉尘污染。2016年榆林矿业集团与陕西红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布局物流节点,开展煤炭中转、非煤产品的集装箱中转、公铁联运等经营服务,目前正建设牛家梁、中鸡、曹家伙场三个快速集装站。
三是大力发展基金,改变投资模式
传统的以债权为主,通过银行或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模式,政府干扰多,市场化不足,缺乏对现有民间储蓄资金的有效利用,容易造成债务违约严重及通货膨胀。
当前应坚持市场原则,拓宽多利率、多风险偏好、多工具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产业引导基金,充分利用榆林民间2700亿元的储蓄,政府投入部分资金,以1:6的杠杆撬动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以股权投资的手段,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发展榆林的能源经济。2016年榆林矿业集团与深圳华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榆林能源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拟发行产业引导基金为榆林煤炭精细化工及金属镁业的发展助力护航。
四是以资本和产业带动科技创新
目前来看,榆林暂时缺乏自主创新和引入外部高端人才的软硬件环境,境内一所二本院校科研能力不强,且全市科研经费投入过低,因而必须走合作路线,优势互补,共同创新,一是利用已积累的资本优势,市场化运作,通过对创新的风险投资,成为新技术拥有者,榆林矿业集团与天津大学的合作采取了该种模式;二是利用庞大的产业应用优势,联合国内能源化工知名院所、专家在当地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平台,通过提供研发的应用和实验基地,获得新技术的共享与转化,按照该模式榆林矿业集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2016年共建了“榆林市高能醇基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63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