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诞生在晋陕大地上的北方红军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2262次     时间:2016年12月20日

谈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诞生创建的地方,大都注意到了当年南方江西中央苏区和淮河、长江以南的部分省区,每当缅怀那早已远去的浴血奋战苦难辉煌艰辛岁月时,让我们翻开这部红色革命的光荣史册,去回顾其中所记载的精彩篇章,那就是诞生在晋陕大地上的北方红军。

最先在山西揭竿而起的是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1930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时任山西临时省委书记刘天章(陕西高陵县人),谷雄一(即苏一雄,河北人,时任临时省委军委书记),两人在山西尽快“组织红军,创建苏区”,迅速开辟山西革命根据地。刘、谷遵照党的指示筹划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吕梁山区开展工作。之前,经北方局部署,中共山西特委和陕北特委先后派遣杨重远(陕西绥德县人)、拓克宽(陕西子洲县人)、阎红彦(陕西子长县人)、白锡林(陕西清涧县人)和吴岱峰(陕西子长县人)等人来到山西汾阳、离石、柳林一带,联系地下党员、社会进步人士和具有革命倾向的工人农民,酝酿组建红色游击武装。

1931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西北游击大队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在山西省孝义县楼底村正式成立(一说隰县辛庄村),该队正副大队长为拓克宽、阎红彦、政委黄子文(陕西三原县人),大队党的总支书记为杨重远,一、二中队负责人为白锡林、胡廷俊(陕西绥德县人)。

自此,在中国北方的山西省诞生了第一支由党领导指挥的工农红军武装。

在以后的战斗中,游击大队在隰县、孝义、汾阳、离石、中阳县一带沉重的打击了当地的反动势力,至19318月下旬,因敌军集结重兵围剿,中共山西特委为保存革命力量,做出该队择机西渡黄河的决策。游击队过河后在陕北延安的安定、延川,榆林的清涧、绥德等地继续斗争。19319月,以晋西游击队为基础组建陕北游击队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同年10月两队合编为反帝同盟军,次年2月又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支队。

这支最先诞生在山西的红军武装,为后来陕甘边、陕北红军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继晋西游击大队后,1931年夏季在晋东重镇平定县城又一支工农红军队伍拔地而立。之前,中共山西特委召开军事会议,谷雄一等研究制定在有不少共产党人隐蔽活动、群众基础好、开展兵运工作较早的国民党第47军高桂滋部实施兵变武装暴动。后经请示中央同意,193174日晚共产党领导的平定起义瞬间爆发。5日,这支由1100余人组成的起义部队在盂县清城三岔口村集结整编,同时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正式成立,赫光(籍贯不详)任军长、谷雄一任政治委员,蒲子华(陕西绥德县人)任参谋长,该军副军长窦宗融、副政委刘明德、政治部主任刘子祥。对此,敌人急忙调集军队进行围堵剿灭,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红24军决定突围撤转,路线选定过滹沱河再转进河北省阜平县,同年7月下旬攻克阜平,并宣告成立华北地区第一个人民民主革命政权机关——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其震动之大,影响之广,使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反动势力惶恐万状,千方百计设法扑灭这团革命烈火。后因中了反动军队的假投降奸计,赫光、谷雄一、窦宗融、刘子祥等人误入圈套,残遭杀害。之后红二十四军余部在蒲子华、刘明德等人领导下撤出阜平北去向晋东北灵丘一线退却,然后往应县经晋北山阴、朔州地段进入吕梁山区,并在河曲、保德之间西渡黄河,退至陕北府谷西北老高川、大昌汗及内蒙新庙一带继续坚持斗争。红24军撤过黄河时,全军仅剩百余人,由蒲子华代理军长(一说刘明德)率领余部分散活动。193110月下旬蒲子华在府谷城被敌警察局长认出被捕,后被押解至榆林城英勇就义。之后红24军余部辗转至延安北部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会合。

24军仅存在了100余天,但其经战晋、冀、陕边10数个县域,所到之处明确宣传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除废剥削制度,拯救劳苦大众的政治主张,尝试苏区建政模式,推行工农政权管理,产生了巨大广泛的社会反响。它的意义和作用也与晋西游击大队一样,既是在中国北方地区最先诞生的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有正式番号编制的红军武装力量,又为后来创建的陕南、陕北红军演示了发展模式和斗争范例。

今年正好是这两红军队伍创建85周年纪念年,谨以此文献给当年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

在旧中国风雨如磐的三十年代,陕北大地红色革命之火也正升腾。

1932年春初,中共陕西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召开会议酝酿在陕南建立红军意向,决定派遣陈浅伦(西乡县人)接替时任陕南特委书记贾拓夫(神木县人)一职,回家乡负责筹建红军的组织创立,并在靠近四川北部的西乡、城固、洋县、镇巴一带开辟根据地等革命活动,约9月初陕西省委决定孟芳洲(洛川县人)接任陕南特委书记一职,由陈浅伦专门负责陕南红军组建工作。

1932105(农历九月初六)晚上,在西乡县张家坝阳崔湾村,中国工农红军第29军宣布成立,省委特委任命陈浅伦为军长,李艮(长安县人)为政委,王泰诚(或程子文)为参谋长,刘瑞龙(江苏南通县人)为政治部主任(19334月由红四方面军特派到任),后又派杜润滋(米脂县人)以特派员身份到红29军协助工作。军部设在巴山北麓的马儿岩村中,马儿岩连结陕南汉中、城固、西乡、洋县镇巴等地交通要道,地形奇特,地势隐蔽又有利进退。以此为依托为中心,比较适合红军开展军事活动,部队成立后即多次进行游击运动战斗。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自鄂豫皖西征,辗转陕西境内龙驹寨、漫川关,两越秦岭进入陕南。红29军热情迎接积极配合并在红四方面军指导下沉重打击当地反动势力,使革命力量大大发展。至19333月,全军扩增至2个团、16个连,约3千余人;又分配给农民土地2万余亩,根据地占有范围方圆达四百公里。红军斗争的胜利,使当地的反动派恨之入骨极端仇视,便施设毒计来剿灭这支革命武装。193341,隐藏在红军内部的29军游击队负责人张正万原形毕露,在马儿岩趁机叛变,疯狂追杀陈浅伦等人,期间,李艮、程子文、杜润滋、孟芳洲等人相继遇害,5日,陈浅伦在当地曾家岩村被捕,6日在敌人刑场上壮烈牺牲。

后刘瑞龙等收拢了红29军余部改为陕南游击队继续坚持战斗,至193410月该部编入红四方面军进行长征。

大致与山西红军、陕南红军建立同一时期,人更多势更猛地域更广泛影响更深远的红军建队建军活动在陕北高原迅速发展,老区的道道山水到处呈现一派“闹红”景象。

陕北分为延安、榆林两个部分,自清末、辛亥革命后其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在榆林,特别是著名的榆林中学和绥德第四师范学校是陕北红色革命的摇篮。至1936年以前榆林辖今宜君以北23个县,之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安以北吴起、安塞、保定、安定、延长、延川等县逐渐成为陕北政治军事的中心。延安以北各县和榆林沿黄河的清涧、绥德(含子洲)、吴堡、佳县、神木和米脂东区府谷南区以及榆西横山、靖边、定边南部山区一带历来土地瘠贫荒芜僻远,加上干旱少雨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万民百姓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然而地主老财的贪婪盘剥,反动军阀的严酷压榨犹如雪上加霜,使他们无法生存下去,于是就奋起反抗,跟共产党当红军闹翻身。

1928年秋,中共陕北特委成立,白乐亭(即白明善,清涧县人)、赵伯平(蓝田县人)等人先后任特委书记,刘志丹、谢子长、吉国祯(华县人)等人先后特委军委书记。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发展融合而成的。刘志丹等人领导的陕甘边游击队根据地中心在南梁,南梁地区处在延安富县、保安以南与甘肃东部华池境内接壤地段,该地梢林遍布,山峦叠嶂,并有著名的豹子川、平定川、荔园堡川、百马庙川等八大川道,地势极其险要,非常适合游击队开展斗争。

193110月下旬陕甘边南梁游击队和以晋西游击队为基础而组成的陕北游击队在甘肃省合水县林镇庙村会合,改称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在中央指示下,1932212首次冠以红军名称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由谢子长、刘志丹先后任总指挥,李艮任政委,高岗任队委书记,下辖第一、二、三支队。同年1224日在宜君转角镇,中共陕西省委依据中央指示做出决议,将陕甘游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由杜衡(佳县人)任政治委员,后该职由汪锋(蓝田县人)代理,下辖第二团,团长为王世泰(洛川县人)。红26军军部设在闻名于世的铜川耀县西北,桥山山脉南端,接壤淳化,旬邑,宜君,铜川等地,北依子午岭山,南连渭北高原,群众基础较好,地理位置险要的照金革命根据地。193338中共陕甘边特委正式成立,金理科为书记,习仲勋为特委军委书记,此举极大地推动了照金根据地周边红军建队建军工作的向前发展。1933723,陕北特委在佳县高起家洼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决定进一步在安定北区,绥清边、神府边扩建游击支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活动。19338月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为王泰吉(临潼县人),副总指挥兼参谋长为刘志丹,政委为高岗。113,该军又编为红2642师辖第3团骑兵团。师长为王泰吉,后为刘志丹,杨森(乾县人),政委先后为高岗、谢子长、张秀山(神木县人)。自此,陕甘边红军在子午岭山脉东西两端照金、南梁地区许多个村寨庄堡,无数次的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反动民团、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陕北红军基于当地各红军游击队而立而发展而壮大,这要追溯到1932年春至1935年春之间,在陕甘边、陕北特委的领导下,陕北榆林地区的清涧、绥德(含子洲)、米脂、吴堡、佳县、神木、府谷、靖边、横山等地和延安地区安定、子长、延川等地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和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等18个支队,分别由陕北早期著名共产党人刘善忠(清涧县人)、高郎亭(延川县人)、王聚德(清涧县人)、白雪山(清涧县人)、强世清(子长县人)、崔田民(绥德县人)、李成荣(绥德县人)、王兆相(神木县人)、李成兰(神木县人)、张达志(佳县人)、马佩勋(山西介休县人)、马万里(子长县人)、薛俊山(吴堡县人)、崔正冉(绥德县人)、樊文德(吴堡县人)、韩峰(府谷县人)、贺吉祥(子长县人)、刘明山(延川县人)、拓嘉祯(横山县人)、贾如胜(神木县人)、霍维德(绥德县人)、王锦秀(靖边县人)、马明方(米脂县人)、薛英桂(吴堡县人)、慕生忠(吴堡县人)、王再兴(米脂县人)、许培仁(神木县人)、吴亚雄(横山县人)、曹动之(横山县人)……等陕北早期著名共产党人领导指挥,在陕北的山川大地,手握长矛大刀,挥舞赤色战旗,激烈暴动,踊跃闹红,以初闪星光变为燎原大火。同时,以南梁根据地为中心,还在陕甘接壤地带也相继成立了庆阳北部、华池、定边南部山区、环县、柔远、温台等地红军游击队。期间及之后,上述红军游击队伍又经过多次整合、改编、重组、扩展和隶属领导、名称番号(部分编为师团建制)、战斗区域的沿变,最终成为陕北红军之中最勇敢、最坚强的一支军事力量。

19344月上旬,中共陕北特委在佳县南区神堂沟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组建新的游击支队和扩大陕北红军规模等问题。同年78日,在安定是杨道峁村,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总指挥部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米脂县人)任政委,贺晋年(安定县人)任参谋长,下辖第一、二、三支队。陕北总指挥成立后的第一仗就一举攻克安定县城,歼敌数百人,战后谢子长率改编后的红军陕北独立师南下与红26军会合。7月下旬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所属团队与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所属师团各部在南梁阎家洼村召开联席会议。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尽管会议存在分岐争论,甚至存在某些不恰当的观点意见和处理方式,但最终求同存异服从大局达成一致。这次联席会议标志着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的两支红军,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新的局面,并共同取得陕北第一次反“围剿”和多次的战斗的胜利。

1935130,经中共陕北特委与中共驻北方代表意向及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意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在赤源县白庙岔村成立,杨琪(子长县人)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朱子休(今榆阳区人)任参谋长,下辖由原陕北独立师各团改建成的三个团。红二十七军的成立,标志着陕北革命从广泛的游击战争进入了创建正规红军的新阶段。

同年2月初,陕甘边、陕北特委在子洲县周家硷村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委和红军西北军委,5月初红42师与红84师白岔庙村会合。

至此陕北南迄延河流域,北至长城沿线,东临晋陕黄河中段西岸,西至白于山区,先后建立起赤源、秀延、怀远、延安、横山、清涧、吴堡、绥德、葭县、靖边、米脂东西两区,神木、府谷和延川延长等16个县地苏维埃政府和革命根据地,陕北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游击队赤卫队4000余人,陕北红26军、27军彼此呼应联合战斗,陕甘边、陕北(包括神府)革命根据地牢固的屹立在西北高原,也为红军长征选择陕北落脚,开辟了奠定了可靠、坚实、稳定、宽阔的屯养之地和生存空间。

19359月红25军先行与陕北红军在延川永坪镇会师,随即召开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决定将红25军与红26军、27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由红25军军长徐海东(湖北黄陂县人)为军团长,原红25军政委程子华(山西运城人)为军团政委,刘志丹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为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湖北孝感县人)为副主任,下辖75师(由原红25军组建),师长张绍东,政委赵凌波,第78师(由原红26军组建)师长韩先楚(湖北红安县人),政委崔田民(绥德县人),第81师(由原红27军组建),师长贺晋年(子长县人),政委张达志。并以原红25军一部组建第223团、224团。上列整合,使原有陕北红军的组成人员和建制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和改动。

193510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叶剑英、王稼祥等人领导的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后统领全局并妥善处理了一些具体问题。从此包括由红一方面军红一、红三军团、军委纵队组成的中央红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与改编后的红十五军团原红25军、陕北原红2627军以及陕北原有的红军游击队、赤卫队等全部归属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统一领导指挥,陕北红军创建史也自此翻开新的一页。

同年1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同年123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在延川境内成立,刘志丹为军长,宋任穷(湖南醴陵人),同时组建红29军,由肖劲光(湖南长沙人)任军长,朱理治(江苏南通人)任政委(后为甘渭汉,湖南平江人),从19362月下旬开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万余红军发起声势浩大的东征战役,期间(19364月初)红30军在延川境内成立,由阎红彦任军长,蔡树藩任政委(后杜平,江西万载人),同时组建由白志文(子长县人)任师长,李赤然(子长县人)任政委的红军关中独立师和以王兆相为师长,杨文谟(神木县人)为政委的红军神府独立师。至此,在陕北境内诞生的所有红军,在毛主席党中央的统一领导正确指挥下在后来的革命战争岁月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铸就了“毛主席等领导的中央红军长征到此犹如红日照亮陕甘,陕甘红军全力托起红日”的光辉史册。

参考书目: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 红旗出版社

二、中国共产党榆林地区组织史资料 本地印刷社

三、中共陕西历史人物转第一、二册 陕西人民出版社

四、《革命英烈》19844期,19856

五、《陕北红军》 解放军出版社

六、《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 人民出版社

七、《党史资料征集通讯》 中央党史研究室

八、《榆林党史通讯》19904

九、榆林地区志、神木县志、绥德县志、米脂县志、清涧县志、靖边县志、延安市志。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69767

执行时间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