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259次     时间:2005年12月13日

  国家在1993年就提出了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多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基层,都把解决农民
增收的问题放在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各级政府提出种种增收措施,广大农民也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探索,但除了少数地区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外,大部分地区始终未能找出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不得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透过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来探讨“三农”问题的症结。

  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不够

  在政策层面上,长期将农业放在从属、附属的地位。在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下,农业要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并通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及源源不断的追加投资。农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似乎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长期以来二元结构的户藉管理制度,又以“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农业是弱质产业,却要为工业提供积累;农业没有优势,政府又无力帮助;农民寻找出路,制度又有些限制;农业本不赚钱,还得上缴税费;农民生老病死,社保基本没有。

  二、调整农业结构总是效益不佳,农民往往是增产不增收

  搞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新的产品往往很快就过剩。这种现象归根到底在于农产品的“先天过剩”。我市城市化率为24%,也就是说76%的人所生产的农产品,除了自身消费外,只有24%的人来消费,可以说是“生之者众,而食之者寡”。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使不少农产品价格低迷,商品率大幅下降(在靖边席麻湾调查时,全乡约有300万斤马铃薯卖不出去,前年是每斤三、四角,今年一角四、五分也没有人要)。要改变这种状况,一要大力提升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二要使农产品大量外销或出口,三要农业人口大量城市化,然而这三个问题都是近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三、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主导产业,但时至今日,我市有稳定商品率的主导产业仍然寥寥无几,全市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龙头。靖边县“新田源集团公司淀粉加工厂”,一因缺乏资金,二因自身效益不佳。不敢以市场价或略高于市场价收购马铃薯,眼巴巴地望着农民积压如山的马铃薯而因没有原料无法正常生产。我市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关联度极低,农业距离产业化经营还相去甚远。农业的产业化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还仅仅处于蹒跚起步阶段。

  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农外。这已为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据农业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达65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3%。预计今后每年还将以3万人的速度增加。2003年,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约30万人,其中大多是自发、盲目、无序的转移,通过政府部门有组织转移的不足10%。我市乡镇企业还不够发达,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极其有限,向市外、省外转移,却又受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制约,近期内很难接纳全国近2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五、众多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调查统计资料,我市农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31万人,占21.6%;小学文化程度54.6万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万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更少。在农民素质还未达到现代农业要求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很难达到政府的预期水平。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所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调来调去不能升级。用现代农业的生产知识、经营知识、科技知识教育农民、提升农民是当务之急。然而,要培训众多的农民,是一项艰难的、长期的任务。

  六、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造成这种失衡状态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1、国家工业化积累主要来源于工农产品剪刀差。1988年——1998年,农业平均亩收入只增长19.7%,而亩生产费用却上涨了200%,至今工农剪刀差每年仍高达1000多亿元。
  2、向农村收的多、支的少的财政税收收支差越来越大。2002年以前,全市农村征收的两税均高于财政支农资金,少数县区财政支农资金不足总收入的3%,困难县区则几乎拿不出资金扶持农业。从全国来看,200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仅占财政总支出的4.7%,用于农村的公共财政支出则主要靠农民自筹解决。 
  3、农村存得多、贷得少的金融资金存贷差越来越突出。金融机构为回避风险,重吸储、轻放贷,只要有足够的存款上解到上级金融机构,就可过赢利的安稳日子。近年,我国农业贷款约占总贷款余额的5%,乡镇企业贷款约占6%。
  4、国家向农民征用土地补偿少、出让土地价格高的土地征用出让价格差损害了农民利益。
  5、片面追求财政收入,重经济增长,轻就业扩大;重税收增长,轻百姓收入;重工业投资、轻农业投资。使农民收入增幅远低于财政收入增幅,大体在1/5以下。

  七、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严重

  由于各种原因,我市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据统计数字,从经济总量看,2003年北六县的GDP为122.11亿元,是南六县GDP19.54亿元的6.25倍;从地方财政收入看,2003年北六县地方财政收入84059万元,是南六县地方财政收入6868万元的12.2倍,其中神木县2003年为34210万元,是米脂县909万元的37.6倍;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北六县平均1621元,是南六县平均970元的1.7倍。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农民增收难,既有农业内部的原因,也有农业外部的原因,但其根本成因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因而解决好农民增收的问题也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既要从长计议,为农业发展打好基础,又要从当前实际出发,寻找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举措

  一、切实把农民增收工作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一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扭转重工业、轻农业,重财政收入、轻农民增收的倾向,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业,像抓工业一样抓农业,像加快工业建设一样推动农民增收。
  二、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
  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途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种多种少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要提高农业竞争力,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在调优结构、调优布局、调优品种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农产品的出路。结构调整离不开政策扶持,必须有一系列
  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农民实实在在的支持。结构调整离不开农民的积极性,要尊重规律,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农民增收的需要出发,保护好农民利益。要加强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推广,并有组织地带领农民进入大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确保增产增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是我市农民收入低而不稳的直接原因之一。建议政府抓住国家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的机遇,将各种涉农资金、扶贫资金进行有效整合,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的原则,集中用于农业骨干工程和重点项目,尽最大可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以发展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当前,应尽快维修和恢复全市现有的28条国营灌渠,使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要从改革国营灌渠管理体制上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时,要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要尽快恢复四级农技推广网络,对农技干部的工资要全额预算,所需科研经费足额到位。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以双沟覆膜、集雨节灌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市农科所几年来,在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小杂粮综合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已纳入《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但所预算的经费一直未能及时足额到位,已影响到繁育工作的进展。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拓基地、建市场、育龙头
  目前,我市农产品基本上还是直接进入市场,档次低、市场小、销售难、效益差,已成为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没有龙头企业,就很难有效组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所以,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政府应当有超常规的大举措,要像抓能源工业项目一样抓龙头企业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借鉴神木经验,组建“榆林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入经营性资产,应用市场化运作手段,以担保、参股等多种方式,为市域民营企业、外来投资商、大项目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注入资金,以解决民营企业贷款及贷款担保难、大项目的资本金筹措难的问题。在启动大型龙头企业项目上,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在项目建成、并达产盈利后,再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资本逐渐退出。以求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寻求突破。当前,在缺乏加工型龙头带动的情况下,应以发展服务型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帮助农民组织和完善各种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领农民进入市场。
  五、减免农民税赋与增加农业投入并重
 减轻农民税费负担是增加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如果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个人收入,即使农民的税费负担为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可见,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说,不只是一个减负问题,更是一个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大问题。我市今年起免征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无疑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大好事,但在减负的同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每年新增财力按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投资。并将各项支农资金统一实行预算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六、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速有效的措施。2003年全市农民收入增长8.3个百分点,其中6.9个百分点来自工资性收入。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全市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的的具体规划,并在产业规模、领导机构、人员配置、中介组织、素质培训、资金安排、制度政策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明确和落实。
  2、切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我市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意见》,变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人力资本。
  3、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加大《劳动法》的实施力度和执法力度,切实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取消城市户口限制,以证件管理方式替代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使流动人口管理规范化;采取强有力措施,使农民工能够凭暂住证送子女就近入学、入托,并彻底取消借读费等针对农民工的收费;加强就业服务的信息搜集、处理与管理工作。建立与全国各有关信息网络联网的市县用工信息网络。
  4、要研究解决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子洲县调查时了解到,一些村外出人口已达总人口的50%—80%左右,留下来的又以老弱病残居多,随之出现了土地撂荒等问题。应试行土地资本化方法,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七、转变作风,狠抓落实
  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2004年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八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对解决我市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是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如果不能落实,再好的决议政策,也是一纸空文”(江泽民)。
  尽管我们在抓落实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在一些地方落实不力或不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只讲形式,不顾实效。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二是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布置工作措施不明,检查工作走马观花,干好干坏一个样。三是抓而不实,抓而不力。摆不脱文山会海,热衷于“政绩工程”。有些示范村、示范点是能看不能学。四是思路不多,措施不力,不注意学习钻研,抓不住主要矛盾,常常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因此,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是否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之一,解决好干部追求“任期内的政绩最大化”与农民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的矛盾。二是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组织在农民增收上应有的重要作用。三是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重用一个优秀的干部,可以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而提拔一个不合格的干部则可能挫伤一大批干部的工作热情。总之,只要我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一定能够对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

财经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二00四年五月〖HT〗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645304

执行时间2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