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划亮陕北上空的红色闪电——榆林党史与先驱人物简述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9829次     时间:2016年07月07日

  

马克思主义在榆林的传播,始于1923年初,中国共产党(含共青团)在榆林酝酿筹建,始于1924年冬。这一重大事件的出现,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当我们沉浸在隆重纪念党的九十五华诞红色记忆的日子里,重温榆林在革命初期党组织的创建与早期革命先驱投身革命的经历,对于我们今天缅怀党的光辉历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在党领导下写好实现中国梦之榆林篇章的必胜信心,大有裨益。

榆林中学和绥德四师是革命的摇篮

“五四”运动以后,受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许多在外地上学的榆林籍青年,假期或毕业后返回原籍,从事教育、办学等革命活动。当时由陕西民主革命先驱杜斌丞先生执教的榆林中学,就首先兴起废除读古书,提倡新文化的变革新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榆林青年学生李子洲、呼延震东等人和陕西籍在京学生刘天章(高陵县人)、魏野畴(兴平县人)、杨明轩(户县人)、刘含初(黄陵县人)、耿炳光(澄城县人)等,受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开始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利用假期外出和回陕之机,宣传革命进步思想。一九二0年初,陕北榆林籍在北京高校的学生,由李子洲等人具体负责,先后办起了进步刊物《共进》、《秦钟》等杂志。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同年十二月,共产党人罗章龙等在北京发起“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李子洲、魏野畴、刘天章、杨钟健等人积极加入。次年十月,《共进》杂志改名“共进社”,榆林、绥德等地均有分社。负责人先后为魏野畴、李子洲、王懋廷(云南祥云县人)、田伯英(蓝田县人)、呼延震东等人。共进社是当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革命社团之一,党通过共进社把许多进步青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当时陕北的三所学校绥德四师、榆林中学和延安四中的共进社成员共有六、七十人,学生占大多数,他们是陕北榆林等地党团创建的先行者、拓荒者。由此,革命雷声红色闪电在千年闭塞的陕北高原上震响划亮。

当时榆林管辖延安洛川以北陕北二十三个县,从1923年至1935年10月期间,陕北早期革命中心在榆林。在榆林首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魏野畴、李子洲等人。1923年春,魏应杜斌丞先生聘请来榆林中学执教,他亲自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书,还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浅说》、《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进步文章。以此来唤起青年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激情,勉励青年紧趋时代潮流,信仰马列主义。与魏同时最早在榆从事革命活动的先行者是榆林本土的李子洲与外省和省内的王懋廷、田伯英、耿炳光、韩叔勋(宝鸡市人)以及榆林本土的乔国祯、白明善、马明方、杜嗣尧、郭洪涛、武开章等人,他们开启了榆林在革命初期党团组织创建之先河。

1923年以前,榆中是陕北23县仅有的一所中学,该年春,本土教育家高竹轩等人以绥德雕山书院为址,开办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是陕北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榆林共产党人著名人士的成长摇篮。当时的榆中,马列主义研讨学风十分浓厚,力图改革的杜斌丞还聘请了许多外地人士来校任教,并大胆引进北大 “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同时许多马列名著和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蔡元培、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在榆中广为传阅,榆中教师学生自己创办的《榆中旬刊》、《塞声》、《榆林之花》等刊物也应用而生。刘志丹、谢子长、杜聿德(杜聿明胞弟)、阎揆要、曹力如、霍世杰、王子宜、刘澜涛、郭洪涛、鲁贲、高岗、张德生等许多青年均在榆中上学读书。他们就是在这里开始信仰马列主义,加入和靠近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1924年夏李子洲接任绥德四师校长,并邀请了王懋廷、王复生、(王懋廷胞兄)、杨明轩、呼延震东、田伯英、韩叔勋、何寓础、常汉三(白水县人)等人来四师任教,学校当时讲授阅读的书刊有《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和《向导》、《共进》、《中国农民》、《中国青年》等。从1924年到1927年,绥德四师曾荟萃了许多陕北早期著名共产党人,如乔国祯、白明善、武开章、杜嗣尧、杜振庭(杜衡)、邓重庆、高光祖、安子文、冯文江、马明方、王兆卿、刘澜涛、贾拓夫、马文瑞、常黎夫、白如冰、张达志等人。同时四师和榆中还向当时设在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以及冯玉祥创办的兰州第二军政学校,杨虎城创办的耀县三民主义军官学校和山西汾阳铭义中学等输送了不少优秀教员学生。在陕北早期大革命的岁月里,绥德四师最早吹响了红色革命的集结号。

榆林红色革命初期的第一批党团员

经过榆林中学、绥德四师革命摇篮哺育,从1924年至1927年年内,榆林许多青年学子萌生了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主张的信念,自愿加入共产党和共青团(当时称社会主义青年团)。榆林当时党团员大致出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榆林本地读书上学等并在本地入党入团的青年;二是榆林本地青年在外地求学并入党入团;三是本省外地在榆教学读书并入党入团,传播进步思想的青年;四是外省来榆进行革命活动并以教学等职业为掩护,传播进步思想的青年。其中属于以上情形的(1924年以前)第一批党员是李子洲,李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京参加“五四”运动, 1923年初在京由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天章于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陕西全省最早入团入党的革命人士)。在李子洲之前来榆的还有魏野畴,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冬在京加入社青团,1923年初亦由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入党,是陕西早期著名共产党人。再是王懋廷, 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在京入党。1923年王先去陕西华县咸林中学任教,次年秋他与哥哥王复生(1921年冬在京由罗章龙介绍入党)来绥德四师任教。王氏兄弟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最早的传播者之一。还有清涧县的呼延震东,呼延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23年回榆林中学教学。据本人回忆说:他于次年经李子洲、杨明轩介绍在榆中入党。另一人是耿炳光,其于1923年加入社青团,1924年入党。后经李大钊举荐和党外人士于右任建议回榆林对杨虎城、井岳秀等人进行宣传鼓动,同时去绥德筹办四师党团组建工作,1927年3月任中共陕甘区委第一任书记,5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任书记。耿炳光是陕西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也是陕北榆林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基于榆林中学和绥德四师在大革命时期党团创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广泛影响,还有以下人员在榆林本土第一批入党入团。(1924年年内)他们是籍属佳县的乔国祯,乔于1924年秋经李子洲、杨明轩介绍在绥德四师入党,1926年初赴广州参加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后参加了著名的渭华起义等,1940年在新疆乌鲁木齐狱中病逝。1924年在绥德四师入党的还有佳县店镇青年杜衡(杜振庭),店镇另一青年杜嗣尧也于 1924年年底在绥德四师入团入党。(另说次年初入党)杜嗣尧曾是中共佳县县委第一任书记,他为共产党学说在榆佳地区的传播、佳县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佳县神堂沟村青年高光祖也于1924年底(另说次年春)在绥德四师入团入党;籍属清涧县的是白明善(白乐亭),白于1924年底在绥德四师入团入党(另说转党时间为次年初)。1925年白受党委派赴上海大学读书,次年8月又去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学习。后白与黄埔学友唐澍(河北易县人)和王尚德(陕西渭南人)等参与和领导了清涧起义。白明善是榆林南部六县早期极具传奇色彩的共产党人之一;籍属绥德县义合镇的霍世杰和中角乡的霍维德与城内李登霄、张肇勤均于1924年冬在榆中加入社青团(当时存在党团合并或者已转党但党组织未成立情况)。霍世杰于1925年秋受党委派去广州参加了由毛泽东等人授课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参加了北伐和渭华暴动。1934年霍在绥远牺牲;籍属子洲县的是拓克宽, 拓是周家圪崂村人,1924年入党。1930年秋拓与阎红彦、吴岱峰、杨重远、胡庭俊等人在山西吕梁地区创建晋陕第一支红军游击队——西北晋西游击第一大队,拓任大队长。斗争失败后零散人员于1931年西渡黄河返榆,后拓在陕北牺牲。党史上还记载有李临铭(1924年在山西汾阳铭义中学读书入党,1926年6月创建宁夏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和刘正平、周发源、景仰山等人;籍属神木县于1924年第一批入党青年是王瀛,王于1922年秋到山西汾阳铭义中学读书,次年春赴太原考取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这年秋王瀛经山西党的创建人贺昌、彭真(傅懋恭)等人介绍加入社青团,1924年6月入党。王是山西早期著名共产党人和党组织创建人之一。1927年8月王瀛在太原英勇就义。神木县另外一人是史仙舟,高家堡人,据史料记载,史于1921年考入山西一中,次年入团,1924年转党。1941年在绥远抗战中牺牲;籍属府谷的是刘天鸣,其自述1924年在上海入党。(待考证)

继上述十余名榆林第一批入党入团的青年之后,从1925年起至1927年秋冬大革命时期,还有许多青年在本地或外地加入党团、投身革命。可大体分为两个划别:一是在榆林的外地青年,同在绥德四师入党的,是杨明轩、田伯英、韩叔勋和李象九等人;二是榆林本地区的青年,他们是佳县的武开章、张慕时、阎揆要、高录孝、高长久、刘子义、贺大增和张达志(1927年3月在绥德四师加入共青团)等人;清涧县的青年是:白作宾、刘耀三、王浩(王怀德)、白自强、周继丰、邓重庆、白雪山、刘善忠、白自立(黄埔武汉分校5期毕业)、惠志明、萧德(师应三)、张承忠、白钖龄、崔玉瑚、马万里(惠世温)、张子良、唐洪澄、李景林、王聚德、白寿康、刘汉鼎、惠北海、白栋材等人;绥德县青年是:霍世杰、霍维德、常汉三、杨重远、胡廷俊、刘汉武、刘汉成兄弟、霍世英、马承启、高农斧、王文、崔曙光、崔田夫(1927年秋入团)、崔田民(1927年入团)等人;子洲县青年是周发源、周伯勋、张逊谦(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冯启明、杜修方、冯文江、田庆丰、封营书、曹鸿碧、刘景向、苏杰儒、安子文(1927年底正式转党)、马逢春、马文瑞(1927年秋在周硷小学加入共青团)、郭步岳、郭子清、周梦熊、徐步墀等人;米脂县青年是:杜聿德(杜聿明胞弟)、窦增荣、王贵宾、杜润滋、马飞鹏(马云程)、任文明、刘金榜、王和壁、李力果(李鼎铭次子,安徽太和县入党)、赵亚农、高仰云、马明方、艾楚南、张汉武、高敏夫、马济川、高立仁(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并与林彪等人和陕西籍青年胡琏、张灵甫、刘志丹、高吉人、刘玉章等人同学。后脱党)、刘澜涛、郭洪涛、常黎夫等人;吴堡县入党入团青年是:刘韶华、慕嘉绩、王国昌、薛克明、张毅忱;神木县的青年是:汪铭(1920年考入山西太原省立第一中学, 1925年在太原入团入党。1928年6月,汪铭赴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返晋后任中共太原市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等职。 1931年10月牺牲。汪铭是太原、晋中等地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也是山西早期著名共产党人)、张友清(在京读书时经安子文等人介绍入团入党。1926年张友清暑假返回神木又介绍贾拓夫等人入党,张还曾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5期。曾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和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等职,1942年1月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牺牲)刘文蔚、王兆卿、贾拓夫(1933年受党委派赴江西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出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 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后,贾拓夫受毛泽东、周恩来指派,协助王首道等人去瓦窑堡解救被关押审查的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马文瑞、高岗等人,妥善处理了陕北肃反扩大化问题。还有贾令德、崔明领、贾怀智、王聚英、刘北垣、乔钟灵、李含惠等人;府谷县青年是:赵博(1926年在山西汾阳铭义中学入党,毕业后受党委派去黄埔军校6期学习。1941年11月在山东苍山县英勇就义)、赵希贤、杨岐山、高宏轩、刘素菲(刘澜涛夫人,1927年秋入团)等人;横山县青年是:鲁贲(1940年5月鲁作为冀中代表率队赴延安出席党的“七大”会议,途经山西繁峙县一村庄时,突遇日寇袭击,为了保护随身携带的党的机密文件,鲁贲纵马跳入山涧深崖,壮烈殉国)、高岗、李友竹(李树林)、张东皎、拓嘉祯、雷亚霆(女,殿市人,大革命时期横山县第一位女共产党员)、谷玉山、张生智、白进凯、曹动之等人;靖边县青年是:郭致礼、谢有德、郝登鸿、白坚等人;定边县青年是:田作勤、牛化东、汤中甫、丁子齐、郭子范、刘实庵等人;榆阳区青年是:朱侠夫、张德生(1934年受党委派赴上海汇报陕西党的活动情况,并随红军长征返回陕北, 1965年3月在西安病逝)、朱敏(朱国藩)(1927年秋在米脂三民二中入团)、朱子休(1927年在米脂三民二中入团)和早期党员李文芳、胡颖民、曹秀清(杜聿明夫人,籍贯镇川镇)等人。

另外,当时属榆绥地区管辖的保安县刘志丹(1925年初在黄埔军校入党,安定县谢子长1924年底在本县入党)。

回顾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岁月,榆林全市12个县区,共有360余名青年学生和激进分子在革命先驱的影响下、革命时代的召唤下入党入团。在这个先进群体中,除极少数人后来脱党或走向革命的反面外,绝大多数人都对党信念坚定矢志不移,为主义而践行,为真理而斗争,成为后来陕北红色革命斗争的中坚。

榆林革命初期第一个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一九二四年冬季,榆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绥德特别支部在绥德四师诞生,它由耿炳光等人来榆去绥后创建。(党史界对榆林建党时间存在1924年和1926年两种说法,根据早期一些当事人回忆和多数史料证明,“1924年期间”说较为贴近,但留有余地,两说并存)。1925年底,中共榆林特别支部在榆中成立。其具体时间、组织名称等划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首先在绥德四师创立中共绥德特别支部(1924年冬或1926年6月)田伯英为支部书记,并在四师校内下设3个的党的支部,主要任务是利用绥德四师在陕北的广泛影响,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和党的主张并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团员等。二是在榆林中学创建中共榆林特别支部(约在1925年冬或1926年之间),古城榆林当时是陕北军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特别在榆中,荟萃许多优秀教师和学生,是党创建的依托基于。榆林特支隶属绥德特支领导,书记为刘景向,特支又下设榆中、榆林单级师范、女子师范和榆林高小四个党的支部; 1925年寒假期间,在四师和榆中的佳县学生放假返乡,创建中共店镇支部,支部书记为高光祖;同时,原榆中党员学生周梦熊于1926年2月在定边高小秘密建立定边第一个党的支部。在此之前,李子洲曾指定绥德四师王懋廷等人在校适时发展学生入团。1924年12月上旬,建立起榆林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绥德支部,直属上海团中央局领导。后王懋廷又给上海团中央领导人邓中夏写信请求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陕北特别支部,成立时间约在1925年12月,团特支下辖四师,榆中(先为团小组、)、佳县、肤施(延安)和瓦窑堡支部。至1926年5月期间,中共北方区委、共青团北方区委派耿炳光来榆林、绥德,对陕北地区党团组织进行整组。随之建立中共绥德地方执行委员会,执委书记由田伯英担任,下辖特支和10余个党支部,共拥有近200名党员。至1927年夏秋期间,绥德地方执委改建为中共绥德县委,归属陕西省委领导,书记是蔡南轩、何寓础、关中哲、李恩涛等人(以上人员籍贯不详)。原中共绥德地方执委和绥德县委下辖中共四师支部(书记为常汉三)、中共榆林特别支部(书记先后为刘景向、郭洪涛)、中共定边特别支部;苗家坪高小支部、米脂支部、中共米脂桃花峁支部(支部成员为张汉武、任文明);中共佳县特别支部、1926年暑假期间佳县四师学生杜嗣尧、杜衡、高光祖、高长直和榆中学生武开章等人回佳县秘密进行党的活动,并成立“振佳会”进步组织,重建起中共佳县特别支部,书记为杜嗣尧;中共清涧第一高小支部,属绥德县委领导(特支成员白自强、白作宾等人);清涧石台寺支部(书记为刘耀三);中共吴堡支部(书记为薛尚英);中共驻石谦旅特别支部(负责人先后为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人)。另还曾设立中共绥德义合特别支部、吉镇特别支部、米家沟特别支部、周家崄支部、米脂杨家沟支部和清涧石咀驿支部等(上述设立具体时间待考)。以上一个绥德地方执委(绥德县委)及十余个特支和支部成立时间也均在1926年6月至1927年7月之间。在上列相同时间(约在1927年春夏之际),还成立了中共榆中特别支部,书记为武开章、王振华,榆林单级师范支部、榆林女子师范支部,负责人先后为吴碧云、王佩珊、韩慧芝等人,榆林高级小学支部,书记为郝敬修,中共神木支部,书记为张友清,神木县第一高级小学特别支部,书记为王季明等人,中共横山县第一高级小学支部(负责人为张蜀清等人),中共府谷第一小学支部,书记为张子栋等人及其他团工妇女农民学生组织。另外靖边县党的组织创建工作开展较晚,大约在1933年期间,中共靖边支部在青阳岔镇成立。而且共青团组织范围也有所扩大,在共青团绥德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下,(时间为1925年秋至1927年秋)也相应成立了10余个团的特别支部和支部。在榆绥早期共产党人的促进、影响下,榆林党的创建事业空前高涨,党团组织和人员数量较建党初期提升很快发展迅速。其中一些党团员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走出家乡,到大革命的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去学习马克思主义,践行共产党学说,并学习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士兵运动和军事斗争知识,又把这些所见所闻,革命信息带回榆林进行宣讲传播,以唤醒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尤为重要的是榆林这批大革命时期入党入团的青年和党组织的创建发展,为以后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斗争乃至陕北革命和陕北红军、游击队赤卫队的创建发展、陕甘宁蒙晋绥边缘邻近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党和军队的优秀干部,奠定了陕北红色革命坚实的组织基础。

 

 

本文参考资料

一、《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83369辑;

二、《中共陕西省榆林地区组织史资料》;

三、《中共组织史榆林大事记》;

四、《中共组织史榆林市(榆阳区)大事记》;

五、《中共定边县组织史资料》;

六、《榆林地区志》、《榆林市志》、《清涧县志》、《子洲县志》、《神木县志》、《米脂县志》、《靖边县志》、《定边县志》、《可爱的榆林》、《可爱的绥德》、《可爱的佳县》、《可爱的定边》、《可爱的府谷》、《可爱的靖边》、《可爱的子洲》;

七、《榆林地区党史通讯》832期、844期、90134期、922期;

八、《中共陕西历史人物传》1234辑。


(作者为榆林市法院干部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76285

执行时间3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