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804次     时间:2016年03月28日

民进榆林市委会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产、加、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建设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功能拓展的经营实体。

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1、多种主体投入建设,园区数量快速增长。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体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认定各级各类农业园区210个,其中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园区44个,市级园区95个,省级园区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各类园区规划总面积98.5万亩,建成面积74.3万亩,完成投资61.84亿元。

 2、规模种植,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组装集成创新;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的技术传播和扩散,增强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极大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示范和应用。我市园区累计引进新品种2799个、引进新技术670项,园区已成为我市农业先进技术的试验点和辐射点,大大缩短了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技术推广点难选,传播难这一瓶颈。

  3、种养加结合,优化了产业结构。我市园区以区位优势和特色出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加快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促进了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形成。如靖边、定边县园区的工厂化育苗、蔬菜加工;佳县、清涧县的红枣加工;米脂、横山的小杂粮加工,带动了周边农民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4、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周边的优势和特色,聚集高等级要素,成功引进、孵化和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借助“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了园区及周边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市入园企业196家,专业合作社74个。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产业经营模式,如订单农业的“中稷模式”、现代种业发展的“大地模式”和科技组织创新引领的“丰和模式”等。

  5、现代化生产,增加了园区农民收入。现代农业园区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工作,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带动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采取订单保底等形式,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15年我市农业园区产值25.96亿元,同比增幅8.1%。园区共涉及农业人口31.8629人,人均纯收入21101 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636增加了10465元。

二、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园区建设资金不足,部分园区建设标准低

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要求核心区建设规模必须达到2000亩以上,省级财政补助500万元,要求市、县配套500万元,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建设主体自筹资金不低于总投资的三分之二。因我市经济下行,财政不能兑付配套资金,导致部分建设项目只能降低标准建设;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建设规模必须达到1000亩以上,我市第一批市级园区每个财政补助150万元,第二批每个补助100万元,第三批每个补助60万元,第四批资金没有落实,主要原因是这几年我市对种植业市本级财政支持逐年减少,20122.3亿元,20131.78亿元 20141.14亿元,20150.59亿元,财政引导越来越弱化。

2、园区产业链条短,效益没有充分体现

全市园区按主导产业划分,种植类园区 144个,养殖类园区42个,综合类园区 24个。种植业园区主导产业主要是马铃薯、设施蔬菜、苹果、红枣等,养殖业园区主要以养猪、养羊为主。一些园区通过投资建设,逐步延伸到种、养、加和休闲观光领域,大部分园区还停留在一产阶段,没有延伸到二、三产,园区产业最大效益链没有体现,一些园区因为后期投资乏力,后续产业不能上马,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3、园区品牌杂,没有形成榆林特色的农产品大品牌

    目前我市省市两级园区拥有注册品牌产品100多个,数量不少,但都各自为阵,各吹各的号,同一区域农产品,各打各的品牌,没有形成公共大品牌。如榆林小杂粮品牌就有四妹子、兰花花、米脂婆姨、山丹丹花、秦山绿、陕北兄弟等多个品牌,品牌小、杂、乱,对外宣传困难,榆林名优特产品对外高端市场占有量小。

4、没有制定产业标准化生产规程,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我市对主要农产品没有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产品质量不统一,一个园区的生产规模小,多个园区的农产品质量又不一样,成为榆林农产品向外推销的一大障碍。

  三、几点建议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引导工商资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基础,是实现农业后继有人,国家粮食安全基本保证。习总书记在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重锤响鼓抓三农,今年一号文件又提到,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因此建议,我市应确实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制定扶持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加大财政项目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补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决不能把重视农业喊在口头上,传达在文件里。

2、不断拓展园区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拓展就是“接二连三”,我市部分现代农业园区集中连片,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是美丽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榆阳区设立了杏花节、马铃薯观花节,拉动了乡村旅游,将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在园区的提质增效上,要不断拓展园区功能,使园区建设与观光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延长园区产业链,增加园区效益,促进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3、围绕特色产业,打造榆林主导产业大品牌。农产品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利于产品销售,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标准化生产管理,带动基地建设,实现农产品管理溢价。因此,建议我市加大对几个特色产业,如马铃薯、红枣、羊肉、小杂粮等品牌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外向型市场占有率,将榆林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4、建立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确保农产品质量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我国农产品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局部性农产品过剩,导致粮贱伤农、菜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家万户的传统农业,农产品质量很难监管,因此,建议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通过制订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逐步实现所有产品可追溯,使园区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产品以上标准,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通过宣传,在市场或者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店、专柜,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通过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总之,我市通过5年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带动了园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能够加快普及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培育职业农民,有效解决农业的弱质性和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99787

执行时间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