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加快市级文化场馆建设 精心打造文化惠民大餐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016次     时间:2016年03月28日

   市政协文史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我市打造西部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18个,其中有6家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新建了一批展览馆、美术馆和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二是文化遗产保护有序推进。我市文物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1个。尤其是随着神木石峁遗址和清涧辛庄遗址的发掘,“北有石峁,南有辛庄”,榆林文物大市的形象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非遗园区、非遗项目传习所、非遗示范点、非遗展示区等多个项目落地实施,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园区支撑、企业引领、政策服务等多种措施,培育了绥德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文化企业。其中榆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公司负责的靖边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文化景区项目已正式启动。

但是毋庸讳言,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规划落实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市本级文化场馆建设滞后等问题仍很突出,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总的来看是“三个不相适应”: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结构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使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以国家要求的市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三馆”为例,我市规划迟迟没有落地。相对其他城市,甚至让人有自惭形秽之感。如毗邻的鄂尔多斯市早在2006年就建成了占地面积27760平方米博物馆,配套有7个总计8500平方米的专业展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我市的宁夏中卫和吴忠等市,均已建成有一定的规模市级博物馆。延安市有高标准的大剧院2个,鄂尔多斯市大剧院的建筑面积更是达42688平方米,集剧场、音乐厅、影视文化区于一体。榆林剧院还是上世纪70年代老旧建筑,虽几经维修,但风采不再。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建筑面积4.1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48万册,年接待读者100多万人次。而我市却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市级图书馆的地级市。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市级“三馆”建设,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市,甚至还不及有的区县。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我市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长,但用于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资金在市级财政支出占比明显偏低。市级“三馆”建设不到位,财政资金缺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如何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三)功能发挥不够充分。近年来全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开始起步,但服务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一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被挪作他用或闲置,一些场馆建设完成以后后续投入乏力,服务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县区图书馆不但藏书量少,而且少有补充。部分民营博物馆运营资金不足,一些甚至不能正常运营。

在“十三五”规划期内,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市级文化场馆建设,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市级文化场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是展示榆林改革开放成果、讲好榆林故事的重要载体,事关榆林的城市形象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好市级文化场馆是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需要尽快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要强化“抓文化就是惠民生”的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思想,建设和管理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二、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市级文化场馆建设工作。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贯彻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重点解决城市发展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同步、不配套的问题。在编制我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多规合一试点中,坚持文化场馆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特别是要强化规划实施的刚性和约束性。如榆林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文化用地84公顷,要坚守这个规划用地指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改变其用途。二是把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和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建成我市城市标志性建筑。在选址上要充分考虑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便利性,让更多老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三是全面加强资源整合。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步伐,将其作为智慧榆林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切实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和运转的资金保障。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财政刚性投入机制,按照中央要求 “每年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3%,各级每年新增财力用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资金比例不低于2%”,坚决不打折扣。 二是根据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所必须的运转经费三是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积极探索社会资本以股份制、冠名权等方法兴办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新格局。

四、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充分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监管。出台《榆林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制订相应的服务规范,尤其是对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设施,要防止随意改变用途和性质的约定。二是积极探索大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的新模式。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合文化行业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对大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行社会机构托管,提高服务效益。三是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用好现有人才,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队伍,为推进榆林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榆林而言,文化和经济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任何一位有远见、有亲民情怀的领导者,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必定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必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们充分相信并期待,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定会有大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馆、榆林大剧院等文化建筑拔地而起,必将为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幸福榆林、美丽榆林增光添彩!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302461

执行时间2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