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让历史助我们前行 ——激活文化遗产,引领绥德发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799次     时间:2015年01月27日

刘婷 孙焕 吴美容

绥德,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到处散落着古老而耀眼的历史文化遗存。每一处历史文化遗存都包含着鲜活的民间传说和厚重的历史故事,这些传说故事都载负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文化内涵聚积起来构成了绥德深厚的文化积淀。保护、挖掘、利用绥德的文化积淀不仅是创建现代文明的需要,更能成为牵引绥德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深厚底蕴

1、历史文化

诗人曹谷溪说,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是鲜活的,每一条沟都流淌着奇妙的传说。这些传说印证了远古文化镌刻在绥德这块土地上的历史印记。

老尧山位于定仙焉镇界首村。相传在母系氏族时期,这里有七姐妹繁衍生息,终因人多地窄,吃了分食饭之后,姐妹们各带儿孙分地生存,只留大姐在原地。子孙们为祭祀先祖在此盖了分食窠娘娘庙。尧帝到此祭祖后,此山更名为老尧山。这个传说是母系氏族创世说在这片土地留下的历史烙印,分食窠娘娘庙也是母系社会遗留给今天的活化石。

二虞山位于绥德城西张家砭村。至今山上仍供奉着虞姑娘娘——舜帝的妹妹敤首。相传在采集和狩猎时代,舜帝为了给百姓教授农技,带领五位要臣、妻子娥皇女英和妹妹敤首来到此地,教授人们种植,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了农耕文明的火种,佐证了绥德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紫台山位于义合镇背园子村。相传义合一男儿在外地做官,有同僚路过家乡时,携带礼品登门看望其母,但母亲认为是儿子为官不廉,一份家书召回儿子,并赠 “有用国家”四字,让儿子参军守边。儿子走后,母亲每天站在紫台山翘首远望等候儿子回家,直到坐化升天。当地百姓为祭奠这位伟大的母亲,修建庙宇世代敬仰。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还流传着疏属山黄帝桎危除奸佞、后羿射日保黎民,合龙山玄帝巡游建行宫……这些神话传说与县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互相呼应,有力地佐证了绥德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印证了绥德是一块尚善厚德的文明之地。

“秦时明月汉时关”。绥德历来是守护中原的边关要塞,因而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巡查他们的漫漫疆土时都路过绥德;西汉和亲公主王昭君出塞时在绥德停车驻足,留下了沉鱼落雁的典故和关于落雁砭的传说;东汉末年,蔡文姬途经绥德,回到了日夜盼望的大汉故土;韩世忠是土生土长的绥德汉,先有一步岩降野马、响马洞里得天书的传说故事,后有征战疆场,力保南宋江山的历史史实。韩蕲王离世后,家乡人民在一步岩设蕲王庙,树“中兴佐命”、“重延宋祚”的石牌楼以祭英灵。明末年间,田见秀在虎焉开骡马店遇闯王李自成,志同道合打天下;清乾隆帝探访民间,见古绥德官员清廉勤政、百姓安居乐业,御笔亲书“秦汉名邦”以示勉励……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古绥德战火频繁,历代都有名将驻守。秦代,封建社会的第一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驻守绥德,留下了赏月台、避暑洞、洗马湾、铁骑坪等古遗址,始皇病逝后,受假遗诏坑害,扶苏自刎于城南芦家湾,蒙恬蘸血呈冤,于是又产生了呜咽泉和蒙恬造笔的历史故事。绥德先民把扶苏葬于疏属山顶,蒙恬则由30万将士用战袍捧土厚葬,流芳千古。地处两河交汇处的赏月台尤在,避暑洞则由明代自称双溪老人的吏部尚书王琼被贬绥德后题词刻字,打造文化符号,改为晋溪洞。汉代飞将军李广驻军绥德,抵御胡人进犯,留下了古遗址李广寨和历史故事李广射虎。北宋大将焦赞驻守之地,流传着焦石堡村的历史由来。

千百年来,绥德先民们把对生活最淳朴、最本真的愿望寄托于神灵,在山上建庙造观。全县661个行政村,有大小各类寺庙道观2000余座,其中有疏属山、合龙山、灵宝山、紫台山、祥云山、蒿泉山、凤凰山、卧龙山、南阳山等50多座名山。

这些名山上的古寺庙,虽数度毁修,至今仍香火鼎盛。每逢会事,寺庙内烟火缭绕、香客满殿。院内古松柏青翠挺拔,巍巍宝塔耸立依然、石柱石碑历经沧桑,道尽了绥德沧海桑田的历史变幻和绵延不断的文化脉络。

这些古寺庙,或寻根探源、追思祖先;或供奉神灵、寻求庇佑;或推崇正义、祭奠贤良;庙宇道观作为绥德人雅俗共赏、世代不忘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他们追宗认祖、敬畏神灵的本真信仰,追求和谐、向往幸福的精神认知和继承传统、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绥德是陕北文化的浓缩之地,那么绥德县城就是绥德文化的荟萃之所,县城内有扶苏墓、蒙恬墓、二郎庙、巽地楼、中山礼堂、钟楼山、永乐门,石壁上刻有清代绥德知州江士孙手书“天下名州”四个朱红大字,城外有晋溪洞、西山寺、龙洞清流等名胜古迹,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乘兴挥毫,更为绥德古城增添了人文风韵。

漫步绥德古城,抚摸斑驳的历史遗存,就像翻开了一部部记录绥德文化的古籍,剪一段历史记忆仔细品味,捧一掬厚重的黄土深情感悟,绥德的历史文化像黄土地一样厚重。

2、红色文化

绥德是一片红色沃土,西北革命的策源地。红色的绥德,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革命足迹。

“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李子洲,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改为绥德师范)建立了西北第一个党团组织,点燃了西北革命的火种;在红军东渡黄河的第一站——沟口,周恩来、林彪、彭德怀带领中央红军住过的窑洞依然静默在黄河之畔,似乎仍在回味那逝去的峥嵘岁月;王震带领三五九旅驻守绥德,使绥德成为了抗战时期守卫延安的北大门;解放战争时期,绥德作为党中央、边区政府转战陕北的大后方,田庄、黄家沟、李家崖、延家岔、吉镇等村镇留下了伟人毛泽东的足迹;习仲勋在郝家桥调研时,与郝家桥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情谊,其工作风范和所形成的调研报告在陕甘宁边区发挥了典型引导作用。抗大总校在绥德历时三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央西北局、晋绥司令部先后驻扎在义合镇薛家坪一带,194711月召开了著名的义合会议,拨正了土地改革的航向。如今,历史的背影渐渐远去,黑圪崂战斗的硝烟也早已荡然无存,但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徜徉于众多革命遗址,重温先烈之志,重沐革命遗风,我们感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3、黄土文化

一位哲人说,窑洞是大山的眼睛。在陕北黄土高原避风向阳的山坡上,各种不同风格的窑洞构成了村落。这些古窑洞、古村落保存着黄土文化最悠久、最鲜活的记忆,它们是劳动人民的根,绥德文化的魂,是陕北农耕文化活的载体。

其中最具典型的要数白家硷乡贺一村的党氏庄园,它作为黄土高原窑洞村落的典型代表,被塞外客人称誉为“陕北印象”,是绥德至今保存唯一较完整的清代建筑。庄园依山就势、负阴抱阳,散发出黄土高坡传统文化的神韵。总建筑面积达100多亩,十四座窑洞院落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各院相对独立却相互连通,装饰典雅,构思巧妙,把黄土高原居住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20089月绥德党氏庄园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党氏庄园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那么城内的翰林园、花墙院无疑是皇家风范与陕北窑洞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翰林园、花墙院均是绥德薛家峁人张璨的宅居。据传,张璨因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功高盖世。告老还乡时,由乾隆皇帝御批库银为他修葺而成。翰林园,位于城内围窑巷北侧,故俗称围窑。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建有60孔砖石窑洞,点缀有砖瓦亭阁,鸟瞰呈“囍”字形,蔚为壮观。花墙院呈“目”字形三进四合斗院,从下院至上院呈步步高升的趋势,是陕北窑洞与皇家王侯宫廷建筑融合的典范。

细细审视这些古院落,犹如步入黄土高原建筑文化的大观园,赏窑洞建筑精美艺术,品陕北民间文化韵味,或古朴典雅、或凝重大气、或巧夺天工、或传神写意,营造出一个个健康、吉祥、幸福、富贵的家庭环境。

古村古院建设把主人的审美观念和至善追求结合在一起,渗透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等级观念及儒家传统的人文思想。尤其是棱门门额题字,或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或标榜主人的文化修养、情趣追求;或警醒自己,训诫后人,预示道德修养;或祝颂平安、幸福,表达美好愿望。把文化、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以及主人的精神情感都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让人们在欣赏赞叹之余,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

如今,残垣断壁书写着历史的沧桑,斑驳色彩讲述着昔日的辉煌。踏上刻着岁月痕迹的青石板,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一座座散发着古朴气息的旧屋,半遮半掩地向人们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淳朴勤劳的绥德人,在这些古老的窑洞四合院中,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先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财富,更多的是无形的精神财富。

传统手工艺作为千百年来延续不断的一条造物文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印记。这些因生活、生产需要而诞生的传统手工艺,是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结晶,它们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记载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轨迹和发展趋势,是绥德乃至陕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与根基。如果说历史文化遗存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那么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和现代广场文化则是区域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和生动表达,保护、弘扬这些鲜活的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

二、岁月伤痕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濒临消失,意味着浑厚的绥德文化底蕴正在失去传统优势。

(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

由于自然风雨侵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面临着毁弃或流失。始建于1937年的中山礼堂在1991年停用之前一直是全县的会议中心和文化活动主阵地,从建筑风格和曾经发挥的作用看,在绥德历史文化遗存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年久失修,房顶面临整体垮塌的危险。晋溪洞是秦代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存,具有极高的考古和观赏价值,目前洞外只留“晋溪洞”几个字保存完好,洞内只有两处文字清晰可辨。义合镇政府侧旁的东狱厂审判图,1987年中央美院的一位教授观赏后专门题词建议要重点保护,但一直无人问津。如今墙体已经开裂,墙壁上最为珍贵的壁画经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画面已经模糊不清。位于黄家沟村的毛主席旧居现在杂草丛生,窑洞内空无一物,院墙已经坍塌,就连197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在风雨的侵蚀下,也已十分模糊。全县类似情况不胜枚举。在文革期间,大量历史文化遗存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如虞姑娘娘庙在文革中被毁灭殆尽、片瓦无存。文庙照壁在“文革”期间,被有识之士用砖石裱护,写上毛主席语录才得以保留。党氏庄园标志性的“福寿”照壁,深沟古民宅的门墩石狮,也都是当时群众用泥糊住,才幸免于难。

(二)“保护”措施不当。

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维修旧院落、古建筑的过程中,只注重加固翻新,而忽视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在一些已经宣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存在随意翻修现象,任意修建与建筑风格大相径庭的建筑:特别是在庙宇的维修中,由于维修经费都是来自庙会上的布施,文管部门没有话语权,导致一次维修一种风格。灵宝山的正殿用玻璃推拉门、虞姑娘娘被安放于现代平房之内、党氏庄院内新修的现代建筑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反差……一座完整的历史古城,在一次次的城市建设改造中,拆旧建新,完全失去了历史原貌。

(三)保护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很多历史遗迹处于深山僻壤,经济发展滞后,村民收入低,无力承担历史遗迹的规划设计、环境整治、恢复加固的经费。怎样保护,怎样管理,机制尚未建立,遗迹保护步履维艰。位于贺一村的党氏庄园,好多建筑大面积垮塌,许多木质构件、砖石雕刻损毁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中角镇卜家沟卧龙山的明代大钟于20144月被盗;大庄里宝台寺的功德柱孤立在菜地里;薛家渠的习仲勋旧居、李家崖的毛主席旧居等都在形式上挂牌为文物保护单位,却无实质上的保护措施。

三、现实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的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纵观绥德历史,文化优势是绥德最大的优势,发展文化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全县的重点工作,社会各界都自觉参与支持各项文化事业活动。近年来,在文化引领的发展思路推动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保护,绥德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石雕、秧歌、唢呐、民歌、剪纸等五个民间艺术之乡,新建了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绥德汉画像石馆,绥德展览馆,绥德美术博物馆,绥德少儿文化艺术中心,蒙恬公园等文化主阵地;打造出摩崖石刻、石魂广场等当代文物;启动了黄土文化风情园建设,恢复了龙章褒异坊、永乐门、西山寺藏经阁、绥德剧院等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实施扶苏文化苑、一步岩蕲王庙旅游文化景区、巽地楼恢复、饮食文化一条街等文化产业项目;制定了全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这些得力措施,为发展绥德文化事业掀起了新高潮、奠定了新起点。然而,从保护利用绥德厚重的历史文化,开辟绥德文化发展广阔前景的愿望出发,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探讨,深入思考。

(一)强化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理念。

历史文化遗存是绥德文化底蕴的载体,失去了载体,文化底蕴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绥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保护,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展,在现代文化主阵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相比之下,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却停步不前。要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对开辟绥德文化事业广阔前景的重要性,让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绥德文化繁荣的有力支撑。

(二)强化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措施。

要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普查登记,摸清全县文化遗存的底子。要统一规划、统一监管,明确重点、分步实施。要组织县内文人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考证,对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进行整理,形成统一的文字材料。要借鉴崔家湾镇寨山村石绵羊阵的保护办法,多渠道筹资,对晋溪洞、钟楼山、中山礼堂等既有珍贵历史价值,又毁坏严重、濒临消亡的重点历史文化遗存尽快进行保护。对已经列入国家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的四十铺镇艾家沟村,满堂川乡郭家沟村和常家沟村,白家硷乡贺一村的党氏庄园,按照项目要求,进行维修保护。对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扩建,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恢复原样的要求,杜绝造成保护性破坏。对散落在城乡的珍贵文物要采取“五龙壁”的保护办法,实行搬迁,进行集中保护。

(三)强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机遇意识。

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形势下,全县已有满堂川乡满堂川村、满堂川乡郭家沟村、满堂川乡三十铺村、白家硷乡东贺家石村、张家砭乡郝家桥村、崔家湾镇苏家圪凸村、定仙焉镇后店村、石家湾镇霍家沟村、义合镇西直沟村等9个村被纳入国家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建设序列。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确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机遇意识,营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也能回忆起那份乡愁”的乡村文化氛围,把这些伤痕累累,覆盖着厚厚历史尘埃的历史文化遗存,打造成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集散区,体现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和未来价值,把文化内涵转变为文化产业,把绥德文化转变为文化绥德。

(四)强化对历史文化的普及宣传。

遗忘就是丢失,无知就是浅薄。要编写制作绥德历史文化的校本教材和宣传材料,在中小学校开展“可爱的绥德”普及教育,使绥德厚重的文化底蕴得到延续和传承。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刊发绥德历史文化的宣传资料,敞开绥德文化的对外窗口,推出绥德文化的系列品牌,为发展绥德文化产业鸣锣开道,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315176

执行时间2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