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领导言论

领导言论您当前位置:首页 >>领导言论

2014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高中印在市政协三届二十次常委会上的讲话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557次     时间:2014年07月29日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中印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市政府就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作一简要通报。

一、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超出了预期。面对宏观经济下行传导、能化市场需求低迷、企业投资信心受挫、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等不利局面,我们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低位开局、承压前行、企稳回升”的基本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91.6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5.2亿元,增长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8.4亿元,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8%左右和10%左右。

(一)加强运行调控,工业经济缓中有升。我们始终把稳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重中之重,及时制定出台十条措施,加强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定向扶持,努力保持工业稳步增长。面对能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不利形势,我市将开拓市场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举措,通过赴西南、华中、河北等地区促销,积极开拓销售市场,帮助企业缓解销售难题,“榆林煤”、“榆林兰炭”的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全市1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6种产品的产量增速保持正增长,其中聚氯乙烯、精甲醇等9种产品增速在两位数以上。随着工业稳增长政策效益的显现,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8.2亿元,增长7.5 %。

(二)创新项目推进举措,固投降幅逐月收窄。面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我们把项目推进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把化解阻工现象、优化投资环境作为项目推进的突破口,以百亿元重大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夯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完善双轨调度管理、实行重点项目单独考核等举措,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10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4.7亿元,其中68个续建项目有55个复工建设,37个计划新开工项目有19个开工建设。在重点项目支撑带动下,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1.2亿元,降幅环比收窄6.3个百分点,投资降幅呈现逐月收窄的态势。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打造“陕西第二粮仓”为目标,狠抓标准化生产、旱作农业工程、现代农作物种业工程、大漠蔬菜等重点项目建设,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61万亩,超计划任务7%。蔬菜播种面积达到56万亩,新建苹果、葡萄等水果基地1万亩,果蔬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市羊子、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865.6万只、231.7万头、929.7万只。农业实现增加值20.4亿元,增长4.7%。深入推进“三年植绿大行动”,完成植树造林79万亩、水保治理面积695平方公里。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困难中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推动中煤甲醇深加工等13个投资超百亿重大能化项目建设,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启动项目--甲醇制烯烃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风电、光伏发电并网装机达到125万千瓦,我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创建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我市开拍,靖边统万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被列为全省旅游重点项目;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50万人次,增长1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亿元,增长21.3%。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由13所高校和102家企业发起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兰炭产业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民营经济得到有效帮扶,通过财政投入1亿元“助保贷”铺底资金、设立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加快推进矿权抵押贷款等措施,帮助非公企业渡过难关;促成14家银行与60多家企业达成意向融资339.5亿元,包商银行向府谷9户骨干民营企业给予打包授信支持,首批16.5亿元资金已经到位。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508.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9.4%,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五)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启动了中心城区空间战略和慢行系统规划编制工作,促进“一城五区”协调发展,西南、空港、芹河、东沙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区路网、园林绿化和公用设施加快建设,完成投资62.4亿元。对榆林大道等23条新建道路、文化南路等7条道路街头绿地进行了提升改造,新增绿化面积180.8万平方米。巩固扩大“四城联创”成果,深入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筹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统筹县城和重点镇建设,锦界、东坑两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初见成效,12个市级重点示范镇和12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加快推进。深化振南工作,安排市级振南扶持资金2.2亿元、南北对口帮扶资金1.35亿元,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坚持城镇、工农业园区、中心村集中安置,全年计划搬迁6264户22773人,开工2164户。

(六)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基本完成中省已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落实工作,市级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增注册资本374.9亿元,增长137.7%。神木、府谷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制定出台全市镇村综合改革和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实施方案。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印发了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流通“三医联动”。招商引资共签约合同项目29个,引资55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266万美元,增长1689.7%。  

(七)高度关注民生,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在财政收入放缓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两个80%”得到有效落实,民生支出达到116亿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新增就业138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6%,转移农村劳动力58.6万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心城区45个学校建设项目已有19所建成投用,秋季开学榆林城区有12所中小学投入使用,上学难问题基本解决。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市二院等4所市级医院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实施职工医保市级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提高了居民年筹资标准、医保统筹基金年最高支付限额、门诊统筹月起付标准、月报销限额、年支付限额。加快保障房性住房建设,全市新开工9545套,完成投资5.5亿元。加强社会治理,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维稳形势研判会,依法规范信访秩序,赴省集体访批次人次分别下降41%、71%;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实行治安重点地区挂牌整治,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186起,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常委,各位委员,上半年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虽有一定差距,但没有跌破7%的底线。可以说,挑战非同寻常,过程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也凝聚着所有政协委员的心智和劳动。半年来,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识大体、顾大局、谋事业的合力。各位常委、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紧紧围绕我市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了汇聚力量、建言献策、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负重前行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从宏观层面看,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去年明显加大,上半年GDP增速为7.4%,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我省经济增长较去年有所下滑,上半年GDP增速为9.7%;受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等因素的影响,能化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能化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能源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的现状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在供大于求和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下,对我市以能源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从我市层面看,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全市工业经济占GDP比重在68%以上。上半年,我市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重点监测的12种工业产品中9种产品价格同比下跌近20%,特别是原煤入统均价同比下跌76元,直接拉低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左右。我市与工业产运销高度关联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占三产比重超过65%,上半年交通运输和批零两项增速放缓,直接拉低三产增速1.2个百分点。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GDP的增速。二是投资增速回落明显。受项目业主投资信心不足、资金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全市固投同比下降27.2%,增速同比降低55.2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量60%以上的国企投资下降21.5%,民间投资下降33.8%。三是财政收支困难。受煤炭、兰炭等能源主导产品销量和价格下跌及房地产市场疲软因素影响,全市财税增收难度加大,上半年我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36.9亿元,下降4.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5.2亿元,仅增长2.6%。财政支出178.9亿元,下降7.5%。四是产业链和资金链面临“双断链”风险。我市民营企业以煤为主的能化产业已形成关联度很高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兰炭销售困难,已经波及上下游几个行业,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面临断链风险。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困难,自有资金不足,金融机构放贷闸门收紧,民间借贷基本停滞,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链濒临断链。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纵观全局,榆林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仍然十分重要,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殷切期望,也是建设幸福榆林、小康榆林所需的经济基础。我们将紧盯目标不动摇,真抓实干不松劲,采取“抓工业、抓投资、抓统筹、抓农业、抓改革、保财税、保民生、保稳定”的“五抓三保”举措,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积极作为,排难而进,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是抓工业。我们将把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综合施策,确保工业稳中有升。积极与省上沟通对接,将赵书记、娄省长来榆调研期间对我市的支持事项落实到位;用好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等政策,争取更多铁路运力;落实好我市工业稳增长十条意见,减轻企业负担。加快矿井整合建设进度,加大边角煤开采力度;推进长庆向榆林炼油厂第二条供油管线建设;对兰炭、金属镁、甲醇、电石等地方特色企业进行定向扶持,促进工业产品产能稳步释放。全力宣传推广榆林“环保煤”,积极开拓华南、华中、西南地区市场;推动兰炭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拓展兰炭在钢铁冶炼、民用清洁燃料、电煤掺烧等领域的应用。用足用活中省有关稳增长融资政策,发挥好1亿元“助保贷”财政扶持资金,加强银企对接,做好民营企业贷款工作;加快矿权抵押贷款工作,鼓励民营企业以资源换项目、换资金。

二是抓投资。我们将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尽快实现投资由负转正。加快推进105个市级重点项目、32个省市考核项目建设进度,确保68个续建项目7月底前全部复工,37个计划新开工项目9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一企一策,扎实推进百亿元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做好神华陶氏煤化工项目开工准备,力争中煤甲醇深加工、靖边能化园区一期等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华电100万吨煤制芳烃、陕煤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一期等计划新开工项目实质性开工。以省上启动实施“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力争全年策划重大项目及试验推广项目100个。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强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持续落地。加快推进榆林城区、统万城、石峁遗址、白云山道观、绥德疏属山五大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亿元,增长28.5%。

三是抓统筹。我们将构建以做优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美村庄“四位一体”的城乡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多措并举,确保已开工的榆林大道、校场路东延、榆溪河生态长廊、污水厂二期改扩建等项目按计划完工;力争榆阳东路东段、榆林大道(南段)、长城北路等18个新建或改造项目开工。积极推进各县城和神木镇、王家砭、锦界、东坑等中省示范镇建设,认真抓好“双十二”试点镇村建设。深化“四位一体”振南机制,精准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造血翻身”项目。

四是抓农业。我们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抓好农作物秋季田间管理,力争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秋季植树造林任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00平方公里,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780座。抓好榆佳工业园区和吴堡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清涧延安延川支线引水单项工程;完成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

五是抓改革。我们将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各项改革工作整体推进,释放改革红利。认真做好中省下放和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工作;研究下放一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好新一轮乡镇和行政村综合改革意见。加快推进神木、府谷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出台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意见,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六是保财税。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严征细管,确保全面完成财税任务。将收入任务逐一落实到企业、项目、税种和征管人员,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等行业的稽查监管,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坚持培源和节支并重,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发挥财税“杠杆作用”,扶持企业走出困境,培植后续财源发展壮大;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从严控制“三公”支出,实现节支增收。

七是保民生。我们将坚决落实“两个80%”的硬指标,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建立“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快榆林城区在建26个学校项目建设进程,确保12所学校秋季投入使用。加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市第二医院整体迁建、市第一医院改造扩建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完成年度任务。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宁静、洁净、生态”五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八是保稳定。我们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稳定发展促。严格落实主管部门监管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隐患排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扎实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积极做好信访工作,认真研究解决涉房等群体上访问题。加强信贷风险防控,稳定区域信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防暴力恐怖事件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各位常委: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重要期,也处于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真诚期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并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事关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全局性、关键性的环节和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主动牵线搭桥,共同把榆林的事情办得更好。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96290

执行时间2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