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关注乡村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590次     时间:2014年04月09日

政协绥德县委员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中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公平”第一次被党中央提到教育改革日程上来,可以看出新一届党中央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教育公平有多重含义,就我市而言,由于劳务输出、市场经济牵动、城镇化发展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特别是2004年开始大规模实施的撤点并校,使农村学校大幅度锐减,导致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了农村孩子就近入学难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乡村学校的凋弊与县城学校的拥挤形成鲜明对比

以绥德为例,在上世纪末,全县661个行政村,有农村中、小学500多所,几乎达到了凡是冒烟的地方都有学校。目前,全县共有农村中、小学校94所,其中大部分还是三年级以下的教学点,全县农村的完全小学只有25所。自2004年以来,全县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减少了76%(陕西省减少了69.8%,全国减少了52.1%)。与之相随的是县城学校的班额超编现象十分严重,每到开学时间,校长们为了躲避说请,不敢在办公室办公。全市类似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从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到相互攀比成为潮流,加之全国性的撤点并校使农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到县城读书,导致农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教育质量下降,流失的学生就越多,农村的学校就越办不下去。随着学生的流失,农村教师失去了在乡村任教的基础和积极性,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进城。导致乡村任课教师缺失,一个教师带几个年级的课程,音、美、体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县城一个教师只带一个年级的课程,还有部分教师,因没课带只能从事与教学无关的工作。随着乡村学校的减少,教育工作也在乡镇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上逐步消失。有好多乡镇党委不再考虑教育工作,乡镇党委、政府失去了管理教育的功能,放下了发展乡村教育的责任,城乡教育差距不言而喻。

二、乡村学校凋弊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是农民负担加重。一个孩子牵动一家,为了让孩子上学,山区农民被迫进城,或者到乡镇所在地租房,一方面经济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撂荒了土地,谈不上发展农村产业,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农村青年娶媳妇,女方在城里要地方已成为一种潮流。农民供孩子上学,成为压在农民肩上最重的负担,成为拖累农民脱贫的关键。

二是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普六”、“普九”期间,中、省、市、县为农村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校舍和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彻底改善。现在这些教学设施都闲置了起来,有的甚至荒废、流失。

三是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是加速了空壳村的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进城是自觉的,主动的。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农民进城是被迫无奈的,他们不得不抛下家里的窑房、土地,到城市租房住,买菜吃。在城里他们生活在最底层,在农村他们失去了发展产业的基础。其次是城市管理压力加大。农民进城,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其自由散漫的习性给城市环境卫生、交通带来许多压力。还因为他们没有一技之长谋生,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受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和不法分子的影响,干一些不正当的勾当,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第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诱惑引起进城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思想行为上发生脱变,有的甚至家庭破裂。

三、对加强乡村教育的建议

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共同目标,始终左右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最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农村基础教育的缺失,制约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如何加强和改进乡村教育是各级党政部门必须正确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1、正确面对,积极处理好“撤点并校”给乡村教育健康发展带来的难题。“撤点并校”过程中,只注重规模效益,未能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农村孩子入学困难等实际问题。大力提倡撤点并校,硬性规定撤点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提出在两年内撤并一半以上的农村学校,先撤小村的学校,再撤中等村的学校,再后来把联办小学撤并到乡镇中心小学,现在乡镇中小学的人数也在逐年下滑。2012年全国“两会”上,农村学生难以就近入学是代表、委员们的热门话题。20124月份教育部发出通知,叫停农村撤点并校,20127月份国务院又专门召开会议,指出撤并学校要征求乡村意见,如有必要对农村撤掉的学校要恢复。农村人口逐步减少是客观的,特别是一些山区的小村庄,人口本来就少,外流人口增加后确实不具备办学条件。但拥有500人以上的村办一所小学或教学点还是有条件的,特别是一些邻近几个村联办一所完全小学是完全有必要的。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做工作欠妥当是屡见不鲜的,最关健的是还要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回过头来敢于面对,敢于纠正。

2、关注乡村教育,剔除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随着乡村学校的锐减,大多数学生涌向城市,教育部门把更多的眼光都关注于城市。而在乡村,大部分乡镇只保留一所完全小学,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干部也搬出政府大院,有的转任校长,大部分则回城待岗。

3、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乡村学校设施总体是好的。但乡村学校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学生人数的锐减,导致有好多年青教师请假外出打工,或者转行、借调从事其他工作。在教学点常年任教的绝大多数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教师或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临时代课教师。破解城乡师资力量失衡的问题,首先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城乡、乡村教师流动机制。这既可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次是引进专业人才。在以往的人事分配制度中,有好多非师范人员被分配到教育行业,在短期内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教师流动机制,才是解决城乡师资失衡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这正是党中央摸清了制约农村、偏远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之后作出的正确决策,各级党政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切实解决好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96941

执行时间3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