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全面提升农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08次     时间:2014年04月09日

民进榆林市委

榆林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历史以来,榆林农业生态脆弱,耕作粗放,农民贫困落后,“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成为榆林农村的真实显照。2005年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整理出了23项农业优势资源,分析归纳出土地、气候、品质、规模、经济和技术6大比较优势;形成了《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等3个政策性文件和7个产业专题规划;提出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总体思路。在实践中以粮油作物高产创建为突破,以6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创造了51项全国高产纪录,实现了粮食连续10年大丰收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的良好局面。不懈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对榆林农业的固有认识,农业地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榆林正成为陕西发展现代农业“希望的热土”。

一、主要成效

(一)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粮食总产由2004年的131.7万吨提高到2013年的154.8万吨,实现了粮食总产量连续10连丰;“十一五”期间粮食平均单产186.98公斤,较“十五”期间平均粮食单产增长22.8%2010年达到了220.72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提高。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0元,较2010年增长69.8%,是“十一五”末的1.7倍,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人均收入过万元的乡镇37个,行政村达705 个。

(三)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稳步发展。“十一五”末全市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280万亩、玉米生产基地170万亩、小杂粮生产基地286万亩,蔬菜生产基地32万亩、油料生产基地69万亩。全市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油料、等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837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96%。榆林已成为世界红花荞麦、大明绿豆优势产区和红花荞麦产业化先进区,也是全国优质高产马铃薯、高产春玉米、名优小杂粮、玉米杂交制种和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同时也是全省大漠蔬菜、优质油料、山地苹果、瓜菜制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培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12家,拉动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超过100万亩;培植“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923个,带动农户15.36万户。

(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有效提升。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累计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获得各项农业科技成果30余项;引进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新品种120多个,初选出优良品种43个,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成了马铃薯、食用豆、玉米、谷子糜子4个国家级试验站;陕西省小杂粮研究中心、陕西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陕西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在我市设立,有力地支撑着榆林现代农业发展。

(六)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全市已认定各类农业园区114个,其中省级园区34个,居全省第一,市级园区61个,县级园区19个。园区规划总面积115万亩,建成面积59万亩,完成投资54.95亿元,辐射带动农民151284人,2013年园区产值17.16亿元,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对农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十一五”期间是全市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由能源大市蝶变成经济强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大量向煤炭等能源产业投入,形成全省乃至全国产能大市。农业虽然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投入在加大,但按社会人均占有公共资源的投入量来说,比例则很小,农业的基础条件差,弱质性仍十分明显。市政府2008年做出了能源化工基地与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榆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宏伟蓝图,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例如定、靖示范基地的建设,五年的建设规划,只投资一年,就改变了投资方向。

(二)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础差。近年来,尽管省、市财政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上投入的资金逐步增加,2010年至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从400亿元增加到690亿元,增加72.5%;地方财政收入从125亿元增加至249亿元,增加99.2%,而种植业每年市本级财政投入只有2亿元左右。

 (三)农业科技人才短缺,服务手段落后。一是总量不足。全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1970人,平均1400个农业人口拥有1名农技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400人就拥有1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每万亩耕地拥有不足2名技术人员,远低于发达国家每2000亩配置一名技术人员的标准。二是一线人员少。目前在乡村一线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仅有298人,横山、定边、绥德、米脂、子洲五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已经没有人员。三是专业技术人员补充难由于机制和体制所限,农业院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而非专业人员却大量进入,技术指导困难。

(四)从事农业生产农民老龄化严重,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主要是5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农业生产基础差,收益低,年轻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一些良田被撂荒,我市无定河流域13万亩稻田变荒地就是个例子。2013年,清涧县农业局入户调查了1011户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40岁以下只有38人,占总调查农民数的3.8%40-60岁农民726人,占调查农民人数的71.8% 60岁以上农民247人,占总调查农民人数的24.4%。全市普遍都存在农民老龄化问题,有的地方比调查点还要严重,一些村已经变成了“空壳村”。

三、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业,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的综合实力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榆林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不仅对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快速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榆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习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业的战略地位,多措并举,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加大农业投入,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波动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特点,形成了农业生产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横山县无定河现代农业园区流转稻田1万亩,全部机械化,常年生产管理农民10多人、榆阳中稷现代农业园区种植马铃薯1万多亩,常年从事农业生产职业农民16人。目前,我市34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有11个是工商资本投资建设。因此,建议市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投资,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产业竞争力。

(三)改善农业工作条件,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推进农技推广机构用人制度改革,破解用人难题,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办公条件,实现有人才、有技术、有设备,把农业生产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就是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的使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一线农民数量肯定会减少,知识型技能型职业农民将会成为农业生产主体。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有年轻的职业农民,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项目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型农民才能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后继无人的问题。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297008

执行时间3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