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榆林风光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971次     时间:2006年09月18日

榆林古城,屹立于茫茫毛乌素沙漠与巍巍黄土高原的交汇之处,坐落在万里长城中段南侧的驼峰山的半山坡上,东依驼山,西傍榆溪,俗称驼城,是一座著名的沙漠城市。榆林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据《延绥镇志》记载,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榆林寨,为绥德卫的一个军事屯所,正统十四年(1449年)筑城堡,成化七年(1471年)置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年),延绥镇巡抚都御史余子俊为便于抵御北方蒙古族骑兵南侵,再次修筑榆林城,将镇治所由绥德北移至榆林,并设榆林卫指挥使司,这里便成为北方长城线上九大军事重镇之一,即所谓历史上的“九边重镇”,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此后,由于军事需要,榆林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扩建,即史称“三拓榆阳”。第一次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北扩,第二次是弘治五年(1492)南扩,第三次是正德十年(1515)再次南扩。榆林城墙由黄土夯筑,外包青砖,底宽15米,顶宽9米,高12米,全长6789米(据文物部门档案资料)。城墙上设有五座城门,东有振武门,西有宣威门(大西门)、新乐门(小西门),南有镇远门,北有广榆门,各城门上均有箭楼,设有千门闸,并设有马道,东门和南门还有瓮城,整个城池构成一座完整的军事重镇。明成化年间,巡抚余子俊还率4万将士和民工,在榆林卫城的东北、西南两翼修筑长城1770里,折800多公里(据《明史》),并在长城沿线设置36座营堡,形成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曾驻守将士57310名。(据《榆林长城研究》)

榆林古城,襟山带水,东扼雁并,西卫甘宁,南蔽三秦,北控蒙地,虎踞河套之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就被誉为“秦关锁钥”、“塞上雄镇”。榆林这一带自商周以后就一直是著名的古战场。商帝武丁与北方游牧民族鬼方进行了多年的战争。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和长子扶苏镇守这一带(时为上郡),经略边务,筑长城,修直道。汉武帝讨伐匈奴亦曾在榆林一带征战。汉代名将灌婴、李广,唐代名将尉迟恭、郭子仪,宋代名将杨业、狄青、文彦博、范仲淹、沈括、种谔,明代名臣余子俊、涂宗浚和清代名臣刘厚基等,都在这一带驻守活动过。历史上著名的宋夏永乐大战就曾发生在这里。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王嘉胤、张献忠、李自成都是这里人。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回米脂祭祖,李过、刘芳亮攻占榆林,建立了农民政权。

在历史上,曾有五位皇帝巡幸榆林,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明武宗朱厚照,清康熙玄烨(据《榆林府志》)。

其中清康熙于三十六年(1697)率大军第三次征讨蒙古族准格尔部头目葛尔丹时,渡过黄河曾驻跸榆林,写下《出塞》诗云:“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冰泮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表达了康熙决心平定叛乱、统一天下的志向。旧时榆林城南门外榆阳桥边还立有一块康熙亲题的“两守孤城,千秋忠勇”的石碑。这据说是康熙微服私访有一次半夜来到榆林城喊叫打开城门,守门军卒遵守门规坚决不开,康熙回京后嘉其忠于职守而赐旌旗。榆林也是西夏李继迁、清代倡导新学的胡鼎彝、—代报人、《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共产党人张德生和香港爱国人士胡星元的出生地。

民国初年,军阀井岳秀任榆林镇守使,统治陕北达二十多年。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杨虎城曾来榆向国民党驻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年抗战爆发后,著名爱国将领邓宝珊坐镇榆林,同陕甘宁边区合作抗战。1947年8月,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率军来到榆林,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在沙家店战役中歼灭胡宗南的一个师部、两个整旅共6800多人,标志着西北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11月,解放军再次进行围城打援,在榆林城西袁大滩一带给援军马鸿奎部以重创,歼敌5500多人,为解放榆林创造了条件。1949年6月1日,榆林驻军国民党22军起义,榆林和平解放。

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榆林城内外文物古迹甚多。“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民谣,高度概括了榆林城古建筑的布局。在南门外的卧虎丘上,矗立着一座八角、十三层、二十九点三米高的宝塔,外观十分雄美,即为凌霄塔。其构造塔基为条石,塔体为青砖,塔顶为琉璃瓦圆冠形。传说该塔是一支饱蘸浓墨的如椽巨笔,塔下的榆阳桥是一方砚台,桥下的清流是四时不息的墨水,喻示着古城的文化源远流长,兴旺发达,不断地涌现文人才子。在城北三公里处的红山之巅,便矗立着气势磅礴、巍峨高大的镇北台。镇北台本是万里长城线上最为庞大的一个军事观察哨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为军事防卫和保护蒙汉人民贸易发挥过重大作用,登上镇北台,方圆百十里风光尽收眼底。榆林古城平面图呈古刀币形,南北较长。城内大街现辟为明清风貌步行街,一些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楼阁得到重建恢复,由南向北依次建有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六座楼。其中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星明楼最具代表性,设计奇特,典雅精巧,除基座为石砌台明和顶覆琉璃瓦外,全为木式结构,由28根大柱支撑,其中四根通天柱直达楼顶,取古代天文星象28宿和四大金刚之意;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三层楼阁以木板铺设,飞檐斗拱,翩翩欲飞;脊顶立体龙兽相望,脊上人物走兽栩栩如生,檐下雕梁画栋,玲珑秀丽,成为古代建筑中少有的杰作,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六楼骑街而过,而且与“南塔”、“北台”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可见古人的建筑艺术是何等高超!城内布局为长街短巷,纵横交错,十分考究的民居四合院遍布全城,青砖灰瓦,高墙低檐,穿廊虎抱,雕画富丽,与北京的四合院十分相似。这就是榆林城一向被誉为“小北京”的缘由。

在榆林城东北部的驼峰山麓,还有一座有名的梅花楼。此楼本是古刹寿宁寺的藏经阁,砖木结构,典雅秀丽。分上下两层,上为藏经楼,下为罗汉堂。梅花楼的名气,还得益于楼下面的普惠泉,此泉便是闻名遐迩的榆林桃花水的源头。妇女久饮此水,就能面若桃花,于是解放后人们编出了新的谚语:“米脂婆姨绥德汉,榆林姑娘赛貂蝉”。普惠泉水自半山涌出,清凉甘甜,曾经从泉口修明渠到南门,流经大街,供全城居民生活之用。如逢三九寒冬,则见该泉水涌蓊勃,雾气蒸腾。如前人有诗赞日:“驼城十里涌寒泉,冬日云蒸众壑前”。故而“寒泉冬蒸”成为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用普惠泉水做豆腐,细嫩白亮,清香可口,成为地方名产。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巡视榆林,住了三月之久,地方官员献上豆腐,他吃后非常满意,赞叹为京城所不及,于是每天必吃,从此榆林豆腐誉满京师。清康熙皇帝到榆林小驻,吃了菠菜烩豆腐后,觉得味美异常,拍案叫绝,当即写下“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的赞语,使榆林豆腐更是名扬天下。外地客人到榆林,如不尝榆林豆腐,便成一件憾事。用普惠泉水酿酒,也是特有的美酒。榆林普惠酒业集团生产的老榆林酒,具有清香、醇厚、绵柔且不上头的特点,已被评为全国浓香型优质酒,列入中国名酒。

古城不仅名楼、牌坊林立,而且有许多古寺庙,其中较大的有戴兴寺、无量寺、东岳庙等。在城外东南方向不远处还有金刚寺、青云寺等。在城内驼峰山腰,坐落着著名的榆林中学,是名副其实的陕北“革命摇篮”。创办于1903年,是20世纪初陕北23县唯一的中学。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杜斌丞先生于1917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校任教,遂任校长,聘请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魏野畴、李子洲、王森然等来校执教。他们传播新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并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于1925年在榆林中学建立党团组织,培养出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阎揆要、霍世杰、王子宜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陕北红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以至整个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名人张季鸾、高岗、杜聿明以及著名作家柳青、剧作家马健翎、科学家高景德等,也都曾在榆林中学学习过。

在城内二街(新建路)坐落着标志性的文化窗口—星元图书楼。这是20世纪80年代由香港爱国人士胡星元先生捐资80万元所建,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赋诗赞赏:“育才启智千秋业,万卷图书百代香。一片丹心深爱国,星元楼畔唱兴邦。”该图书楼藏书15万册,设有儿童阅览室、青年阅览室、老年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讲视厅、展览厅等,功能齐全,服务一流,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胡星元先生还先后捐资90万元、800万元,分别修建了星元小学和星元医院。

陕北民歌、信天游、大秧歌、民间舞蹈踢场子、跑驴、跑旱船以及道情、二人台、榆林小曲等民间艺术,绚丽多彩,久负盛名。1983年成立的榆林民间艺术团,就是专门挖掘、整理和继承发扬这些民间艺术的专业文艺团体。该团表演的节目充满民族、民间彩,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也倍受外宾的青睐,先后受邀到亚洲、欧洲、南美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过。“西部歌王”王向荣、“信天游歌王”孙志宽都是该团演员。

古城的中医传统悠久而浓厚,大小中药店铺遍布街道,但仍然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榆林世代出名医,一代更比一代强。1973年,王震将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任国家副主席)离京下基层查访,患了腹泻病,一路上途经西安、延安等地治疗,总不见好。来到榆林后,地方官员推荐让名医张鹏举医治。他诊脉约半个时辰,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只有三味药,将军服一剂见效,三剂而病愈。张鹏举为王震看病的事迹传为佳话,榆林中医更加名声大播,四方来榆求医者络绎不绝。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榆林城的建设速度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保持原有古典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一些破旧房屋和落后街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拓建,使新建路、长城路、人民路等街道变得宽敞整洁,建筑物新颖亮丽,呈现出繁华的现代城市景象。新建的世纪广场,处在古城中心位置,占地177亩,设计优雅,建造精美,喷泉、雕塑、彩灯、画廊等错落有致,健身、游乐设施一应俱全,花草树木掩映,成为古城的一个新亮点。世纪广场和另外新建的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并称为三大广场,成为人们健身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昔日荒凉的西沙区和东沙区,早已变成楼房林立、街道纵横的新城区。榆林城生产的毛线、毛毯、地毯、皮鞋、皮衣等传统的毛纺和皮革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外,煤电、化工、建材等工业方兴未艾,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广电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路、铁路、民航和邮电通讯网络四通八达,整个城区一派繁荣、祥和景象。市区面积由原先的2.2平方公里扩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0万,榆林城正在建设成为晋陕蒙接壤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编辑:常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303224

执行时间2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