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一腔热血洒榆林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3264次     时间:2017年05月04日

回顾早已远去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殊死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献生命献忠魂,革命气概磅礴浩然,英勇史事可歌可泣。我们今天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正是许许多多的革命英烈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而换来,适逢清明时节,我们并未忘记,更加怀念在推翻反动黑暗统治,夺取全国解放胜利的烽火年代中牺牲在榆林大地上几位外省籍的革命英烈。

谢维俊:血溅沙坬沟

谢维俊,湖南耒阳人,1907915日出生。1924年加入中国社青团(共青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耒阳一带革命运动处于低潮,谢维俊不畏艰险,隐蔽乡下,建立游击小组,以乌铳、梭标为武器四处打击敌人。19281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部来到湘南,谢维俊为配合工农革命军的行动,带领赤卫队在当地斗土豪搞暴动,与反动势力进行英勇斗争。当年3月下旬,谢维俊正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讲演宣传时,突遭敌袭,他临危不惧,一边烧毁革命文件,一边带领农军与敌激战,后在群众的掩护下,谢维俊引部分农军跟随朱、陈工农部队走上了井岗山。不久,谢维俊在耒阳一带坚持革命斗争的胞兄、妻兄、妻侄先后遇害牺牲,其妻蒋祥英被捕。

在井岗山和赣南、闽西开展斗争期间,谢维俊先在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总前委做宣传工作,后任红四军28团连、营党代表、总前委秘书、军区政治部主任、二分区司令员、独立五师师长和江西省委委员、赣东特委书记、永丰(一说宁冈)中心县委书记等职。1933年春季,王明推行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先是无端地批判指责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坚持的正确路线,又开展了反对所谓的“罗明路线”的斗争,接着又批判所谓以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同志为代表的“江西的罗明路线”,致使革命事业受到极大损失,谢维俊被错误撤销了所有职务。193410月红军开始长征,谢维俊随中革军委二纵的地方干部队行动。1935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并决定红军主力继续东进,留下一支部队由支队长谢维俊和副支队长李坚真带领,在吴起以北一带进行剿围。不久,中央批准三边特委成立,下辖西靖边、定边、安边、赤安等县地,驻地为今靖边县水路畔乡沙坬沟村,同时任命谢维俊为三边特委书记。谢维俊接受任务后,带领三百余人向三边方向进击,当到达沙坬沟第八天后的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晨,特委机关突遭混进革命队伍里的宗文耀、金林一帮叛匪的袭击,谢维俊挺身奋力还击,不幸身中数弹,当场壮烈牺牲,青春的热血染红了沙坬沟。

谢维俊牺牲时年仅28岁,消息传出后,同志们战友们悲痛欲绝,革命老人林伯渠当时写下“偶忆往事便心惊,谢、古、邓、毛剩小平,割截无情读八股,江西路线有罗明”一诗,表达了对烈士的褒赞和缅怀。

谭忠余:殉难安边城

谭忠余,化名陈平信,上海宝山区人,1902年出生。1925年“五卅”运动中参加工人纠察队,在领导工人罢工斗争中表现积极勇敢,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4.12”反革命事变后,中共中央在武汉成立中央军委,下设“特科”。同年11月中央迁至上海后,中央特科下设一、二、三、四科,三科也称“红队”,群众叫“打狗队”,谭忠余后来担任“红队”队长,其主要任务就是惩处叛徒内奸,担任党的重要会议的警戒等。“三科”(红队)也是一支精锐的小型武装分队,队员个个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出卖革命先烈罗亦农、彭湃的上海党内的几个叛徒,均被“红队”铲除,而谭忠余几年间几乎参加了“特科”的所有重大行动。1931年初谭忠余与同在特科工作的周惠年结为夫妻,后生一女小余,1932年上海党组织安排谭忠余去苏联学习。1936年春谭忠余化名陈平信一行6人,担负恢复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进行电台联系的重任,化装经外蒙、内蒙至宁夏南部方向进入定边县学庄乡耿庄村时,因随行携带电台器材及牵拉驮用重要物资的驼队,被当地反动民团发现,随之双方几次展开激战,战斗中谭忠余被捕并被押至安边城内。1936年夏初西征红军围攻安边时,曾被敌人解往城墙上示众,谭忠余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口号,敌人气急败坏,随后将谭忠余等押至安边城内西北角涝坝滩杀害。

1949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谭忠余的遗体移入定边县革命烈士纪念塔陵园安葬。

谢嵩:长眠义合镇

谢嵩,湖南邵东县人,1902年出生,19244月跟随彭德怀部当兵,19287月又参加了彭德怀等人领导的平江起义,被编入红军第513师,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3月谢嵩任红五军特务大队队长,参加了攻占江西安福、宜春的战斗,表现十分英勇。

红军退出长沙后,谢嵩随部转战于闽赣中央苏区,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为保卫中央苏区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其中,19344月期间,敌军集中大量兵力围攻中央苏区重地广昌,双方主力展开激战,时任红3军团412团团长的谢嵩率部与敌进行血战,战中谢嵩左肋部中弹,弹头洞穿肺部,由背部穿出,因此严重负伤,留下疾患。193410月,谢嵩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2月,在攻打娄山关的一次战斗中谢嵩带领12团担任主攻,战斗动员中谢嵩高呼:“夺取娄山关,攻占遵义城”!战斗打响后,他身先士卒,指挥全团向敌发起进攻,战斗进行的十分惨烈,红军将士们硬是拼刺刀将守关之敌歼灭,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谢嵩领导的12团取得全歼敌一个团,击溃一个团的重大胜利。在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谢嵩又率领全团狠狠地打击了敌人,胜利地完成了阻敌增援的任务。整个长征途中,谢嵩领导的12团是一支作战勇猛、屡建奇功的英雄团。

在长征途中谢嵩肋骨部位的伤口,由于缺少医药,一直未能治愈,“肋部张着纽扣般大小的窟窿,不时的往外流着脓血,一直只靠抹药水裹纱布挺着”,但他从不说出自己如此严重的伤情,不但活了下去,还要行军打仗,而且带领部队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堪称奇迹。1935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同年年底,谢嵩调新组建的红29军任副军长,并参加了红军东征、西征之战。19371月,谢嵩与胡耀邦、杨得志等人一齐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被任命二战区民族革命总动员部副部长、抗日游击一纵队司令员等职。后因伤情加重,从东去山西的路上返回绥德修养。在绥德养病一段后,谢嵩不顾自己危险的病情,继续起程东进,不料离开绥德城往东60余里,到达义合镇时,谢嵩伤势突然恶化,不幸逝于该地,时年35岁。

19578月,谢嵩遗骨移入绥德革命烈士陵园安葬。

储汉元:英名永存笔架山

储汉元,生不详,湖南桑植县人,1923年在家乡参加工农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八路军、西北野战军时期历任班、排、连、营、团长等职。储汉元在部队里以严以律己、豪爽直率、作风过硬、打仗勇猛的品格而深受全体指战员的热爱与拥戴。

1947年秋季,毛主席党中央率部正在转战陕北途中,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西北野战军为保卫中共中央,粉碎敌人的追剿进攻,集结大部主力,发起延清(延长、延川、清涧)战役,至当年109日前,敌人固守的清涧城外围几近攻克,但城西笔架山守敌负隅顽抗,使部队攻城受阻。109日下午,西北野战军358716团领命再攻笔架山,716团团长储汉元与政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攻城计划,确定由三营担任主攻,先南后北,先突袭,后强攻,后因为突破点被敌发现,于是储汉元决定开辟新的突破点,并命各部在山下周围挖坑道、挖屯身洞和踏足台,然后发起猛攻,经过激烈战斗,反复争夺,于次日八点拿下笔架山,并将染满勇士鲜血的战旗插上主峰。

守在城里的敌人见笔架山丢失,惊慌失状,并组织火力向笔架山疯狂轰击,又部署兵力伺机反扑,储汉元立即调集炮火还击,打的敌人晕头转向。就在储汉元奔走在枪林弹雨中指挥战斗时,其头部不幸中弹,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12日上午,旅首长黄新廷、余秋里专门在笔架山召开会议传达了彭总对攻山部队的嘉奖,并对储汉元团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予高度评价。

1948年春,储汉元遗体被人民政府安葬于笔架山,为了永远怀念这位潇湘英雄,笔架山从此改名为汉元山,后来陵墓两边刻有“汉元山巅翠柏林立埋忠骨,秀延河畔英塔高耸彰先烈”悼联一副。

徐根竹:忠魂长留三岔湾

徐根竹,福建省龙岩县人,1916年出生,1931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10月徐根竹随红一方面军由江西中央苏区出发进行长征。当队伍行至川贵边界的一次战斗中,徐根竹右小腿负重伤,造成粉碎性骨折而与部队失掉联系,为了追赶部队,他在深山老林中爬行了三、四天,野菜充饥,泉水解渴,历尽苦难,由于延误了治疗时机,找到部队后,徐根竹的伤情被评为二等残疾。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与自身的伤残经历,使徐根竹深深感受到部队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于是他从此下定决心,刻苦学习医疗技术,为革命斗争的医疗工作服务。193510月,徐根竹拖着伤残右腿,走完了万里长征到达陕北。在根据地,徐根竹被调入部队一所卫生学校学习。由于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1936年冬学习结业时,徐根竹被评为班里的“优秀生”。不久,徐根竹被分配到驻在吴起镇附近的西北军委第一后方医院三所当医生,1939年徐根竹进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并以极其顽强的毅力坚持读完五年的课程,并被评为学校的“优等生”。此后,徐根竹先后担任过野战医院医务处主任、分院院长、关中分区卫生部长和野战医院院长等职。

徐根竹以刻苦学习的进取精神,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铸造了他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1944年秋天,延安川口地区流行一种被老百姓称为“吐黄水病”,患者十分痛苦,死亡现象频发,徐根竹根据上级指示,带领防治小组及时赶赴现场,经过两三个月的艰苦工作,抢救治愈了大批病人,并摸清了发病原因,得出了科学结论,有效地防止了疾病的危害,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徐根竹及地领导的防治小组给予很高评价,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刊登了徐根竹为处理这次事件所写的调查报告,也由于他的突出贡献,被上级授予“模范医生”称号,光荣的出席了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劳模大会。徐根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在当时工农干部出身的红军干部中,十分难能可贵。

1947年秋末,我西北野战军发起第二次围攻榆林的战役,第二野战医院二所奉命进至榆林外围三岔湾前线附近,急救所刚布置好,徐根竹院长也策马赶到,此时已是下午四时左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就来到石窑洞里临时手术室准备给伤员做手术,正当徐根竹走到手术台前时,突遭敌机袭击,几架敌机嚎叫着向急救所俯冲扫射,紧接着炸弹在窑洞门口接连爆炸,徐根竹与其他几位医护人员当场英勇牺牲。

解放后,徐根竹的遗体被安放在榆林革命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

薛占魁:碧血染红莲花池

薛占魁,内蒙古自治区萨县满旦召村人,1923年出生,参加人民军队后,于1946年在解放绥远省清河县战斗中荣立战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86日,西北野战军发起第一次围攻榆林的战役,经过激战,我军先后夺取了榆林飞机场、镇北台、金刚寺等要地,形成了对榆林城垣的四面包围,黄昏时间,我军同时向城的南、东、西、北四个方向发起进攻,810日凌晨1时许,榆林城小西门旁被炸开一个大口子,时任我军某部连指导员的薛占魁,身先士卒,趁势突击,带领二十多名战士首先攻进小西门,由于敌人炮火猛烈,疯狂反扑,炸开的城墙豁口被封堵,我攻城后续部队被阻。冲入城内的我军战士,在指导员薛占魁的率领下临危不惧,奋勇抵抗,从小西门打到城内北边的莲花池,又从莲花池打到小校场滩,后因敌众我寡,弹药殆尽,冲进城里的其他战士先后英勇牺牲,仅剩薛占魁一人隐蔽在莲花池泥水草丛中仍然坚持战斗,与敌人周旋,后薛占魁因负重伤被俘,敌人威胁诱惑,妄图从薛占魁身上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情报,但薛占魁斩钉截铁的回答:要杀就杀,要剐就剐!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要的东西,休想!敌人施出所有让薛占魁屈服投降的计划都落空了,便露出了狰狞面目。几天后,薛占魁被敌人绑至榆林城内莲花池畔,极端残忍地将其杀害,薛占魁牺牲时年仅24岁。

1954年,榆林县人民政府将薛占魁遗体安葬在榆林烈士陵园,并为他立写碑文。

 

作者单位: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  电话:13992219630

 

本文参考书目:

一、《革命烈士与党史人物传略》 榆林地委党史办

二、榆阳文史第9、第24  榆阳区政协

三、《绥德英烈传》 绥德县民政局

四、《榆林英杰传选》 榆林市委党史办

五、《定边县志》、《靖边县志》、《清涧县志》

六、《榆林解放四十周年专辑》 榆阳区政协

七、《定边风云》 定边县政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31

执行时间1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