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巾帼楷模 育人典范——记杜瑞兰
杜瑞兰,1913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城煌庙湾。青少年时期,杜瑞兰随父就读于榆林、北平、西安等地。1938年任米脂女校教员,1939年3月任校长,1944年1月任米脂县政府教育科副科长,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一科副科长,1946年4月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三届参议员,1949年2月任晋南民众医院院长,1949年6月任甘肃省驻西安办事处副主任。
二
杜瑞兰是杜斌丞烈士的女儿,从小就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爱憎分明,立场坚定。
1949年8月,杜瑞兰随解放军来到兰州,这时,强大的肃反运动,挖出了杀害她父亲的国民党军警特务。在兰州市召开的镇压反革命分子公审大会上,公开处决一批反革命分子。大会宣判了反革命分子的滔天罪行后,将他们绑赴刑场。执行枪决时,杜瑞兰身穿整齐的军装,右手提着一支手枪,威严地站在凶手面前,满脸愤怒,眼中射出仇恨的火焰,大喊一声"跪下此与此同时,连开三枪,亲手处死了两手沾满革命烈士鲜血的反革命分子。随后杜瑞兰转身面向父亲遇难的西安方向,双眼噙着泪水,恭恭敬敬三鞠躬,告慰忠魂:女儿为您报了仇,雪了恨,愿亲爱的父亲含笑九泉。
三
1949年9月,杜瑞兰以军代表的身份接管了兰州女子中学,并担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兰州女中附属的一所教会小学校长,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她都在兰州从事教育工作。可以说,她最美好的年华,最辉煌的岁月,是在兰州度过的。
兰州女子中学是兰州地区颇有特色的一所中学,但到解放时,已破旧不堪,困难重重,特别是教师队伍成分比较复杂。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如何将一所旧学校改造成为新学校?这是摆在杜校长面前的当务之急。杜瑞兰经过缜密考虑,决定从建立一文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入手。她不仅正确掌握知识分子政策,而且将其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真正依靠全体教师共同办学。她常说:"家庭出身看本人,历史问题靠现在","用人要用一技之长"。她力排众议,果断地启用了多名追求进步又有学术专长的老教师,充分信任他们,放手使用他们,使他们解除疑虑,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原任兰州女中校长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工作极为认真负责的人,但因当过国民党国大代表而思想有负担。杜瑞兰对她以诚相待,大胆使用,终于使她解除顾虑,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并且由于工作认真,成绩显著,经杜瑞兰推荐,该教师后来还担任了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对待中青年教师,杜瑞兰在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上安排他们和老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观摩学习老教师课堂教学,并先后派出多人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就这样,在杜校长行为感召下,在她满腔心血的滋润下,一批有特长的学科骨干涌现出来了,一批精通教学业务的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语、数、理、化、史、地、音、美、体各科都有了带头人,五十年代中期,赢得省、市、教育界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赞誉。当时,在兰州女中读书的学生都觉得学校真正成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满园春色,满园桃李,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
德高望重、豁达大度的杜瑞兰有一种魁力,师生敬她爱她,不仅在于她端庄慈祥、举止优雅的外表,更在于她有一颗伟大的能与师生通融的爱心,在于她的心思全放在了师生身上。
杜瑞兰的气质、自我修养、革命阅历、知识的深度、政策水平及洞察力、领导艺术、崇高的理想、对党的忠贞及对师生善良和纯净的爱心,无不令人尊敬、仰慕。
她关怀教师生活,为让中青年教师从子女的拖累中解放出来,她想方设法,先在学校办起了食堂,接着又办起了托儿所,这在当年兰州中学都是率先的行动。她关怀学生,校园里酒满了她一片真情爱意。1953年,有4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体检不合格不能参加高考,悲观失望心情沉重,杜瑞兰逐个做思想工作,后又介绍她们到甘肃省人民政府参加了工作。她更关怀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用温暖的爱点燃贫困学生的心灵之火。初中部有一位16岁女同学叫田生环,关节结核,关节两头骨头已坏死,整天躺在床上,生命垂危,医生诊断需尽快做手术。但她家境贫寒,一家五口仅靠母亲每月30多元维持生活,根本没有能力治病,而且手术只有兰州军区总医院有条件做,而当时部队医院一般是不接收地方病人的。杜瑞兰了解了情况后,亲自出面找军区卫生部商量,经军区卫生部批准,兰州军区总医院不但接收了这个病人,并且全免了1000多元医疗费。1000多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医疗费免了,还有1000多元伙食费怎么办?杜瑞兰在教师中发起募捐,她自己带头拿出100元。经过杜校长的多方努力,终于将一个16岁的生命,从死神的手中夺了回来。这个同学出院后,她又经常送去米面,并将学校灶上供应自己的一份伙食送给这个学生吃,有时还带些好吃的送到床头,对其母亲说:"给这病女子吃上,快点好了上学。"这位同学痊愈后上了高中、大学,当了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杜瑞兰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上埋头苦干,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在培养妇女千部工作中成绩显著,1944年被评为模范教育工作者,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1955年,杜瑞兰被评为优秀校长。
1956年后,杜瑞兰在担任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期间,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狠抓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实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实行教育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对那些生活困难、勤奋好学的学生关怀备至,深爱广大师生的爱戴和尊敬。辛勤耕坛结硕果,她所培养的许多学生现在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可谓"桃李满天下"。
甘肃省教育厅的工作,本来可使杜瑞兰在更大的范围内施展她的远大抱负,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1958年后严峻的政治形势严重影响了她卓越才能的继续发挥。1959年,杜瑞兰因丈夫霍维德(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常务副省长)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而株连,受到错误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六十年代,由于丈夫未彻底平反以及当时的政治状况,她的处境一直不好。但是,她顾全大局,仍然忠诚执著,荣辱不惊地为党工作,她坚信党中央早晚会搞清的。
四
"文革"前夕,杜瑞兰与丈夫离开甘肃,一起到山东,走向新的岗位。1965年10月,提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1979年2月后,历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杜瑞兰在山东省法院担任领导期间,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秉公执法,力求做到案件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受到群众的好评。
1981年12月起,杜瑞兰先后任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陕西省第四届、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及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省政协领导工作后,杜瑞兰努力学习党的统战理论和人民政协理论,身体力行,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使党内外同志都愿意向她说心里话。她时刻关心政协的自身建设·,为政协发挥职能作用尽心竭力。工作中,她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耗费了自己的心血,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受到党内外人士的敬重。
杜瑞兰善于做统战工作,他广交朋友,将统战置于交友之中,党内有的老同志称赞她是一位天生的统战工作者。无论节假日还是平时,她的住处总是挤满人,党内党外同志都愿意向她倾诉心里话,反映问题,商量事情。她关心每一位熟悉的同志,听到谁有病,就前去看望,对生活有困难的同志,慷慨解囊。她待人诚恳,热情大方,不论对同级、对下级都是如此,因而博得政协委员、机关千部以及许多老同志的尊敬,人们见了她亲切地称她"杜大姐"或"杜老"。她豁达大度,对曾在政治运动中伤害过她的人,以工作为重,不记前嫌,使这些同志十分感动。
1985年5月,杜瑞兰因年事已高,辞去了省政协副主席职务。卸任后,她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陕西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不顾年老体弱,继续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表现了一位老革命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高风亮节,在同代人中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女性。
1996年11月,杜瑞兰因病在西安逝世,终年84岁。(李纪元)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