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明代中路要塞保宁堡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259次     时间:2006年01月11日

赫赫有名的保宁堡,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明代的边关防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弓『起兵家的重视。本文仅就此予以阐解。

一、保宁堡一一中路近卫左特角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创造的奇迹。按"龙的传人"的形象比喻,誉之为"巨龙";又按中国人习惯上"先言东而后说西》0的方位习惯,山海关以东的辽东镇部分为"龙头",嘉峪关部分为"龙尾。,而居于"中路"、以榆林镇为中心、镇北台为标志的陕北段可比作"龙腹"了。陕北段长城,据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在其《长城》一书中称,长达885公里气自山西省河曲县西渡黄河进入陕西北唾府谷县黄甫川以后,大致沿着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草原衔接线碗蜒西南行,从定边县盐场堡的八墩豁子西北出境,进入宁夏的花马池。其所历山峦沟窒,平沙草滩,地形复杂,以其多样性而呈现出种种奇特的面貌。

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榆林镇,是历史上陕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更是控扼黄土高原与塞外鄂尔多斯草原和毛乌素沙漠的咽喉。以"镇"名之,足见其突出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万里长城经过榆林城时,以镇北台为中,呈东北    西南走向朝两翼展开。左翼的保宁堡和右翼的常乐堡,恰似两只触角而成为镇城的重要屏障并构成其中段完整的防务体系。

二、保宁堡的形胜

保宁堡在今榆林市榆阳区芹河乡南部,与榆林城直线距离仅12公里。清人梁份在其所著《秦边纪略》中说此堡"东三十里至榆林卫。"说明古走官道仅30华里。随着榆林经济大开发,城市扩容,不久的将来,保宁堡将成为榆林城的西部郊区。

保宁堡作为长城的重要一堡,其环境在《秦边纪略》中有备极详尽地描述,"保宁堡,古梁城也。波罗西接,榆溪东引,响水直其南,红山通于北。切近长城,自大川口,版筑虽坚,而风沙特甚。咆从其所描述的地形上看,此处的长城己离开黄土高原的山峦沟窒区,而且明末已风沙漫卷,环境恶化,处于毛乌素沙漠的南部边缘。况平地起堡,无险关隘口可守,是非常不利的地形。但为什么长城要经过这里,又为何要"平地"起堡呢?《秦边纪略》进一步描述了保宁堡在上郡的重要地位:

夫堡于(与)常乐实扼归德、鱼河大川之冲。雕阴上郡,在在可虞。虽申路兵驻波罗,而马二百,兵仅倍之。明常移波罗之兵宁此。堡为水泽之区,途来港水渐涸,马元所饮,其若之何?东北侧红山市,东三十里至椅林卫。波罗在西八十里,红山市口在边外三十里,长城在北一里,大川口在西二十五里。堡在平地。明制兵一千三百名。。

平地起堡,无险可守,本已于军不利,加之作为本来是水泽之区、牛羊衔尾的丰腆之地,由于沙漠南侵,以至于"游水渐涸",到了马无所饮的地步。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尚难,况屯兵乎?但其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因为它与常乐堡是控制归德、鱼河大川(无定河)的要冲,是整个雕阴上郡的屏障。

三、保宁堡的规模一一从建堡到重侈和增侈

保宁堡为明代巡抚卢祥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所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巡抚刘忠移今堡。过了75年,巡抚胡志菱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修,其规模巴达"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一丈九尺,南门一,楼铺九座。"再过14年,万历六年(1578年)又重修一次。又再经过短短的3年,参将藏士贤于万历九年(1581年)筑东关。这时的保宁堡,"边垣长二十里,墩台三十六座。姆根据明代营制,这里己驻有"军丁并守军一千二百八十名,马骡驼六百七十五匹吨。

这里要,特别说说保宁堡建堡、重修和增修的时间及规模。

时间:从成化年间卢祥建堡到万历九年减士贤增筑东关,短短百年左右,一次建堡,一次移堡,一次增修,一次重修,又一次增筑东关,其间隔时间,长者75年,短者仅2年,其改易之速,增筑之频,在历史上的军事防务工程中是很少见的。

规模:明代保宁堡的规模有多大?于今的保宁堡,除了寺观及长城残垣外,己面目全非。但在当时,仅嘉靖四十三年的一次增修,规模己达1平方公里左有。而万历九年增修的东关,其面积竟达10平方公里左右。这里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增筑的东关,并不与先前的叠加。其规模之大,楼铺墩台之多,世所罕见。

于今的保宁堡,好在有其三官爷龙灯文化共同体的文化遗存。人们尽管去求神拜佛,赶庙会,看秧歌,也很难想象其如此庞大。但证之以后勤保障,这里配备有屯粮仓、常仓、社仓、义仓等四种仓库以供军民之用,其本身就占有很大的面积。又证之以地名遗存,虽原来城堡无存,但婉蜒东西的长城和墩台,还留有轮廓。在庙群周围,仍有"十六台"、"二十台"、"三十台"、"外三十台"等以"台"命名的村庄。这是明显的36座墩台的地名遗存。所以清代《陕西通志·关梁一》所说的"边垣长二十里,墩台三十六座",此言不虚。

四、刘敏宽论保宁堡的战略地位

明朝万历年间,刘敏宽在其著名的军事策论《榆镇中路论》中,把保宁堡置于整个长城中段的大背景下,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保宁堡的战略地位:

输林城在常乐、保宁之中。文式开府其间,五营重兵彪腾虎踞,且左山右水,固天设之岩疆,全镇之上游也。保宁、波罗相去八十里,中虽有响水一堡,去边七十里,旧恃无定河为限。所虑者,冰坚之时耳。今河水浅不足恃,宜于保宁、波罗之间深筑一堡,移响水之兵宁文。杯远、成式、清平,边垣虽临险阻,高峰峻圾,似若可据。然冲口实多,川面平衍,如西川小理河汉坝最为首冲。若或大举南驰,则安定、白落、卧牛诸城悉被其毒矣!且东起常乐,西抵波罗,沿边积沙高与墙等。时虽铲削,旋垄如故,盖人力之不敌风力也。保宁昔称水泽之区,年来猪水渐涸,马无所饮。倘保宁日就凋疲,则归德之伪造可虞,是今之首当加意绸终者也!然犹有隐忧焉:保宁、常乐实扼归德、鱼河大川之中,雕阴、上郡在在可虞。今虽设有中协副将一员可以联系一路,但兵不满二千,马止于教百。苟且支吾,以幸无事,岂完策哉!?

刘敏宽,明末著名的军事战略家,曾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延绥,再迁总督三边军务,官至总兵尚书,文稻武略称著一时。在巡抚延绥和总督三边军务期间,身先士卒,与猛克什力部数十次角逐,w自府至督共计捷三十有奇》,其申一次恶仗就是在保宁堡展开并奏捷的。因为刘敏宽对地方上有卓越的贡献,所以"榆人感德,立生词以祖之。金的努尔哈赤登极,定年号为天命,是为天命元年。这时的明王朝己摇摇欲坠。再过28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于1644年即位,整个申国进入清壬朝时代。可以说,刘敏宽是受命于危难之间,苦苦支撑榆镇中路防务的。他在军事实践中,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身份观察形势,实践战事,总结出榆镇中路的战略要义,而成《榆镇中路论》的策论。其中所言保宁堡在整个防务体系中的作用,令人信服。

五、几点断想据以上文献察考,特有如下断想:

(一)保宁堡的驻军之数。自清以降,该堡兵员不断减少。但在明朝,几处提到守军约在一千三百名左右,"马骡驼六百七十五匹"。按2:1的比例配备兵丁和战马役畜,在当时可以说精锐部队的配备比例;四座粮草仓库的配备,又是可靠的后勤保障。即使如此,刘敏宽尚对驻军"不满二千,马止于数百"耿耿于怀,认为是"苟且支吾"之举,不是"完策"。所以在明朝,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常引波罗之兵守此"。

(二)保宁堡的军事编制规格。从将领配备情况看,《明史·职官志》载:"镇守延绥总兵官一人,旧设,驻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分守参将六人,日榆林保宁参将,日东路右参将,日西路左参将,日中路参将,日清平参将,日榆林保宁参将。"可见,在榆林镇长达885公里的边关中路,保宁参将就是6名参将中的一员。按明代的军队编制规格,参将是仅次于总兵、副总兵的统兵官。至今,在榆林还流传着"保宁堡的把总"的俗语。而把总在明代也是总兵之下的领兵官,握有极重的用兵权和指挥权。可见保宁堡的驻军在中路各堡中更显现了突出的地位。

(三)保宁堡战略地位的重要。它不但是榆林镇的近卫左椅角,其或守或失,关乎到整个"雕阴上郡"的安全。

(四)保宁堡历史文物挖掘的意义。自清以降,战事稍减,又由于毛乌素沙漠南侵,人力不敌风力,G边积沙高与墙等,于今沙漠覆盖了起伏的丘陵,地表文化遗存无多。但从其历史上的规模来看,具有挖掘的价值。倘有收获,当对保宁堡在明代以前的历史有所具体化,鲜活化。

(五)保宁堡文化遗存挖掘的意义。保宁堡是贴近榆林城的战略要地,又是伸向西北大漠深处的触角。以它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土地面积几近145平方公里,包括榆阳区、横山县8个乡镇232个自然村庄在内的社区文化共同 体。此共同体以道观为中心,形成每年定期的祖神渴庙秧 歌和下乡沿门子巡演秧歌。其范围之大,村舍之多,凝聚力之强,51起中外学者的注意。据老会首王占歧讲,保宁堡的三官爷龙灯会起源于明洪武时期。对此,无稽可考,多数人不信。因为巡抚卢祥建堡是明成化年间,远在洪武之后,何秧歌之有?但据2000年出版的《延安地区志》973页载,甘泉县出土的"秧歌舞伞头画像砖:宋代……,装扮与今榆林市清水乡(系芹河乡之误    笔者)保宁堡秧歌队伞头相似。"如果得到确证,那么,保宁堡秧歌及其连带的祖神社事活动,文化共同体的社区组织形态等文化遗存,更具有保护和抢救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重视对保宁堡及其此段长城的实地考察,对弄清长城中段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六)既然宋代的秧歌舞伞头画像砖所反映的装扮与"保宁堡秧歌队伞头相似",就推演出保宁堡的秧歌早在宋代就有了。而卢祥建堡却远在其后的明代,那么,宋代以前的保宁堡地面有堡无堡或堡的雏形?如果无堡,那么有没有长城?如果有长城,那么,此段长城是否就是秦长城?这样,由文化遗存就又反馈回来,促进我们下工夫探索此处的堡和长城的肇始时间,其意义更莫大焉。(郭冰庐)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697

执行时间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