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新桥抗洪记
公元1994年,靖边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倾盆暴雨,铺天盖地,洪水滔滔,泥流遍野,遍及全县10多个乡镇。这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暴雨造成了15人死亡,21人受伤,10多座小型水库垮坝,1200多座淤地坝及拦洪坝被冲毁,30多座中小型水库出现险情……通讯中断,道路堵塞,生产被迫停止。县境内142座水库不同程度水位上升,尤其是新桥水库,出现500年一遇的洪峰,震惊全国。
回望新桥
新桥水库位于无定河与307国道交汇处,南边是严重缺水的白于山区,北边是风沙滩地区。东西两边是靖边县最大的两个乡镇 东坑镇、柠条梁镇。
新桥水库建于1957年,国家先后投资425万元,社队自筹2万元,共用了3年时间,先后投工140多万个,完成土石方290万立方米。新桥是一座桥和坝合二为一的水库,"桥"其实是呈马蹄形黄土库坝左侧的副坝引水渠经过307国道处的3孔过水涵洞。坝高47米,全长420米,主坝顶宽10米,为307国道通过之处。坝底有62·5米11级卧管输水洞一个。最大泄流量每秒10立方米,设计容量为2亿立方米·控制着1332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是当时全国八大水库之一,直属于国家水利部。30多年后,新桥水库成为靖边管理的中型水库。库坝被1·57亿方的泥沙淤积,高程1361·4米,有效蓄水只有130万立方米。
三次险情
1994年8月5日上午,新桥告急的消息传到县委、政府。位于新桥水库上游的西湾、鲍家湾等4座水库及140多座淤地坝在暴雨中相继垮塌,几百万方积水挟着泥沙向新桥扑来。新桥水库的水位以每小时1米的速度暴涨,蓄水量迅速增至2560万立方米。新桥危在旦夕。一旦垮坝,近2亿立方米泥沙,将在洪流挟持下,连续冲毁下游金鸡沙、二层河台、巴图湾等5座中小型水库。下游陕西省横山县、米脂县、绥德县、榆林市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等8县(市)、旗近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价值几十亿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将被毁。
得知险情,县委书记李三原、县长张琉复等领导同志急赴现场,在大坝上召开了紧急会议,一张由他们共同签名在纸烟盒上的抢捡措施急报地委:
"地委、行署并呈李风阳书记、施润芝专员:鉴于新桥水库水位迅猛上张,险情严重,我们研究确定以下三个抢险方案:1、炸掉水道闸门,增大排洪量。2、在坝西侧开挖新的排洪渠,迂回排泄。3、以上措施若失败,实施局部炸坝。"
地委、行署指示一时没有传达下来,可水库水位又上涨8·97米,距坝顶3·45米,且主坝西端60米处出现一条1·5厘米宽的纵向裂缝。县上领导迅速组织机关干部、公检法干警及新桥群众抢险,经过一夜奋战,一条长1,4公里的排洪渠于天亮时挖成。险情终于缓解了!
8月10日,倾盆暴雨整整下了16个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新桥库区洪流滚滚,浊浪滔天。书记李三原、县长张琉复随前来靖边检查灾情的榆林地委副书记黄文选,深入全县重点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刚返回,就接到驻守在新桥的常务副县长刘刚及副书记赵振华向县委、政府的告急,新桥水库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水面接近坝梁!下·午5时50分,省防汛指挥部批复:新桥水库到紧急关头实施破副坝分洪方案,具体实施时间由榆林地区防汛指挥部下达。获悉这一消息,领导们心情十分沉重,李三原书记深深叹了一口气,为了下游百万人民,我们别无选择。
下午7时10分,榆林地区防汛指挥部下达了破副坝及新桥附近群众撤离的命令,要求负责分洪区撤离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立即进入岗位,做好撤离的一切准备工作。接到命令县上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随同地委副书记黄文选从县城出发向新桥急进。307国道泥流滚滚,路面消失,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新桥,来不及向群众解释,迅速组织库坝下游梁镇、庙畔及柳桂湾村800多人连夜撤离。11日凌晨4时,地、县领导及随行人员11人,在齐腰深的水中挖开了副坝第一个缺口。附近已经成熟的糜谷、玉米、高粱 一霉时被洪水吞噬,数百间民房甸然倒塌。县长引琉复泪如泉涌,"万不得已啊!"
榆林地委书记李风陌、行署专员施润芝等地区领导 以及靖边执行抢险任务的"三军" 中国人民解放84876部队,陕西省武警总队驻榆林、靖边中队,兰空驻镇川场站共400余名官兵相继赶赴新桥抢险第一线。
为了受灾群众吃饱饭穿暖衣,李三原、张琉复等领导带头将地委、行署奖给他们的8000元奖金捐了出来,发动县级机关干部向受灾群众送去衣物1000多件,粮食3万公斤,现金1万多元。8月14日,李三原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来到庙畔、柳桂湾等重灾区,为住在庙宇、学校和树林帐篷里的受灾群众,及时解决了吃饭、住宿问题。
然而,洪水无情,险情第三次降临新桥!
泄洪管道不断喷出滔滔洪流,1000多米长的泄洪渠道因洪流湍急、落差太大,致使回淘现象发生,20多米深的跌沟以每小时5米的速度向大坝靠近,而水库主坝梁又出现了10多米长的横向裂缝。很快,回淘速度增至每小时8米,距大坝不足200米。
李凤阳、施润芝会同中央、省、地、县30多名专家、技术人员及其他领导紧急决定:堵住泄洪闸门,开挖一、二号临时分洪渠。8月15日,从早10点开始,"三军"连续奋战9个多小时,装运了800多袋沙土投入水中,泄洪量由原来的6立方米/秒减少到1立方米/秒,势不可挡的回淘完全被制止了。16日晚,会同"三军"并肩作战的靖边干部职工及当地农民近千人,激战70多个小时,挖成长300米、宽14米、深2·5米的泄洪渠二号分流泄洪道,第三次险情过去了!
此时,抢险物资从四面八方运来。兰后、长庆局、横山县委等都给了很大帮助。社会各界先后送来10万条编织袋,8000平方米编织布,8000平方米塑料布,120块网套,14顶帐篷,4500米钢丝绳,5吨铁丝,100根钢管。许多个体户、农民、学生纷纷捐钱捐物……
五次裁流
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榆林报》,及时报道了险情缓解情况。下游数百万人放心了。不少在山头帐篷里居住的群众开始重返家园。但是,专家及时提醒,"新桥险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排除。"居高不下的水位时刻威胁着大坝,新桥水库还有垮塌的危险!8月21日上午,指挥部专家"会诊",决定增大引洪渠泄洪量,尽快除险,同时以树枝、柴草倒挂等措施防止回淘再次发生。当 洪水由原来1立方米增至14立方米时,由于河床黄土松散,渠面越拉越宽,流量越来越大,水过沟开,又出现严重 回淘现象。
21日晚6时,指挥部紧急决定,集中力量以沙袋及柴 草捆强行封堵公路桥孔,保护大坝。但5吨重的集装沙袋 没等沉下去,就被湍急的洪水狂卷而去。首次截流失败 了。当第二次截流再次失败后,专家心急如焚!22日凌晨 1时,130名武警指战员与紧急调动的100根钢管到达新桥,开始第三次截流,但湍急的洪流使得顺着桥面插入渠底的钢管、封堵的沙袋顷刻被冲走。指挥部动用长庆局40个固井水泥墩运抵新桥,开始第四次截流。起吊时,桥孔却被压塌一米多,吊车车身倾斜45度,车后8个轮架到空中。
此时,东坑乡宋渠村村民张怀林提出新的截流方案:在桥上游出口筑堤拦截。指挥部领导和专家认真分析利弊,研究决定予以采纳,并充实完善,积极实施。8月23日5时30分,己连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的党政军千部、战士及群众打响了第五次截流的战斗。张怀林率领10多个本村青年,腰系尼龙绳下水,在齐腰的洪流中用脚踩住沙袋,一袋一袋往起垒。4个小时过后,两段洪堤艰难地向渠中心靠近,渠面由40米缩小为9米。吊车将一块块重10多吨的水泥墩投入洪流,开始合拢。站在桥面指挥的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峰存一声令下,"麻袋捆卜几十名武警战士把用30多只沙袋捆成的集装沙袋包一个个推进洪流。随之拦过钢丝及2米多宽的钢板,横过集装钢管,把数百只沙袋投进洪流。整整9个小时后,洪流终于被截住。
新桥抗洪抢险,累计泄洪达700万立方米,库水下降2·1米,大大减轻了大坝的压力。水库终于保住了,险情从根本上被排除!
新桥枯神
新桥抗洪抢险早已过去,灾区群众早已重返家园,过上了比以前更丰裕的生活。新桥抗洪中的一些具体事件也逐渐被人们淡忘,但新桥抢险中体现出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务实创新、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却激励着靖边人民继续前进!
新桥群众说:"新桥抗洪抢险的胜利,与省、地、县领导身先士卒、决策果断是分不开的。
专家事后称:新桥抗洪抢险是陕西省有史以来地理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物资最缺、组织最严密、工程最迅速、人员伤亡最少的一次。原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在靖边慰问时说:"新桥谱写了一曲非常诱人、非常生动的抢险救灾、发扬团结互助的共产主义凯歌,显示了靖边人民的精神面貌,为全省人民抢险救灾树立了一面旗帜。"(霍竹山 如也勤泽)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