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榆林古代书院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812次     时间:2006年01月11日

古代,陕北的教育事业与关中、中原乃至江浙一些地区相比,是较为落后的。库序少,生员缺,师资不足,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自然远不如"江南才子"或"洛阳秀士"、"长安俊彦"那么历历可数。但在榆林这片土地上,从唐代到元代,以绥德为中心的诸州县也逐步兴立学宫办儒学教育。明清时期,榆林府、绥德州及下属诸县先后创办书院,促进了这一方土地封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榆林的书院是在明代破土萌生、清代渐渐兴盛起来的。较著名的有雕山书院(绥德)、榆阳书院(榆林)、副11书院(米脂)、真乡书院(蓖州)、笔峰书院(清涧)等,共11所。其中明代创办的仅榆阳书院、龙图书院两所,其余均兴建于清代。这些书院主要为科举取仕服务,教授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等为主,教学内容根据师资和学子状况有深有浅。有些办得好的书院也具有藏书讲学的功能,为地方学界提供了谈文论道、吟诗赋词的场所。书院一般设院董会,由地方官和硕儒组成,推举或选聘富有才学的名儒担任"山长"(总负责人)和主讲、教习。书院多系官办,经费由府州县衙拨付一部分,也向地方富绅巨商募捐一部分。所得捐款发放商铺经营取息,或置办学田收租以供开支。入书院就读者为生员,由初步接受启蒙教育的童生(俗称文童或儒童)经过院试(府、州、县学入学考试)录取。生员名额(学额)限制很严,一般县的书院学额不过8人,最多也就是20人。府、州书院定额40人和30人。生员通过每年的省学岁试,按成绩由附生逐步晋为增生、席生,这当然就更少了。虞生是可以享受官府供给膳食的凛膳生员,优秀者可入太学(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称为贡生。只有生员才有资格参加省学巡回主持的科考,合格者方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举人经会试、殿试考取进士,方可完成"学而优则仕"      读书做官的过程。现以其兴办时序述之,以擒读者。

输阳书院(榆林)    明弘治八年(1495),延绥巡抚熊绣在榆林新明楼西创办书院,以榆林别称命名为榆阳书院。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抚张惠重修院舍,改为颐贞书院,后因故停办。万历三十二年(1604),巡抚涂宗浚在文庙酉改建兴文书院,数年后废弛。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榆林知府屠用中倡导,地方绅士赞助,在原址重修学舍,复称榆阳书院。嘉庆、道光、同治年间3次维修扩建,规模渐盛。生员除榆林本地学子外还吸收周围各县出类拔苹者。同治七年(1868)陕甘总督左宗棠题写"北学其先"庸额,悬于书院讲堂正中。当时的延榆绥总兵刘厚基亲自主持书院,人称"刘山长"。榆阳书院于明清两代培养 进士38人(文10武28)、举人285人(文40武245)、贡生43 人,为榆林这一"九边重镇"之地增添了文化气息,使这个 号称"小北京"的边城出了不少文化人。清末榆林名儒黄 晴磷、黄献瑞、田万宝、刘衡轩等曾在榆阳书院就读,后又 为榆林教育贡献了力量。因边地民众"尚武"之风颇盛,生员习武者较多,所以武进士、武举人为数不少。

龙图书院(靖边)明万历元年(1573),靖边所(当时靖边一带无县治,"所"系"卫"以下军事设置)兵备副使杨锦在靖边新城北山"范老关"处(传为范仲淹驻兵地,俗呼范老关)兴立龙图书院。万历九年(1581)观察使余之帧、总督徐三畏等捐傣在新城内重修学舍,更名新城书院,生员不过8人。清同治六年(1867),回民起义军攻克新城堡,书院同城内建筑一起毁于战火。后随县署迁建于镇靖堡,改为崇正书院。同治十一年(1872)县试取文武生员20人。光绪年间,地方官两次维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县丁锡奎重视地方教育和风化改良,亲到书院授课。明清间,书院培养进?人(文4武5)、举人46人(文3武43)、贡生74人。

希文书院(神木)    清康熙二十年(1681),陕西按察使参议、分巡榆林东路道台张衡捐傣在神木县署西侧建书院,以"希文"命名,是表明"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此百川学海之意也。"(见张衡《修希文书院碑序》)雍正元年(1723)院址变动,更名鳞城书院,因神木为故磷州而得名。乾隆五十A年(1793)知县王文奎等倡议,地方绅士襄助,在县署西南新修兴文书院,在原书院处改办义学。清代,神木书院共培养举人50人(文11武39),贡生169人。

雕山书院(绥德)    初创于雍正年间,设在绥德州城内疏属山山腰,因绥德旧为雕阴郡得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舒元烛动员绅商捐资购得一处官舍,将书院迁入,改为文屏书院(今绥师院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州吴忠谐扩建,更名为重文书院。道光四年(1824)复称雕山书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州江士松将书院整修一新。讲堂正中悬挂"学问务高深秀发文山理水,科名期显达祥呈凤岭龙湾"橙联和"乐育英才"愿额,反映了书院办学宗旨。同治六年(1867)书院毁于兵火,十一年重建,光绪二年(1876)增设诗赋课,并注重义理、道德教育,讲学追求深遂。特别是名儒张瑚树执教主讲期间,书院声望尤高。雕山书院是陕北书院中办得最好的一所,它地处州治,吸引了周围各县才子入院攻读,培养出一大批饱学之士。清代,绥德出进士29人(文26武3)、举人84人(文54武30)、贡生268人。绥德还办过龙文书院、龙潭书院,但规模较小。

回叫书院(米脂) 乾隆初年,米脂知县叶咏林将原学宫改为成德书院,院址仍在东街,生员名额增加。道光四年(1824)知县王鸽花任,深感办学资金不足,便带头捐棒 并动员富户捐款。艾崇智等10余名热心者奔波数月,得款 2800绢(1绢为1000文),发商生息,资助书院,并改名固川书院,寓意文运久长,犹无定河水川流不息。此后,县内数次集资,扩建院舍,增加生员补贴。光绪十年(1884),县 内名儒高照照(光绪《米脂县志》总纂)受聘为书院山长和 主讲。他学识渊博,讲授透彻,开讲之日,除生员外,城内 文人亦聚集书院旁听;讲堂容纳不下,便围在窗前户外玲 听,文风为之一振。由此,"学业精进,日异月新,边恢下邑 而科名之盛,冠绝一时。"(见《闲谈笔记》序,邑进士贺锡龄作)清代,米脂书院培养进?2人(文9武3)、举人72人 (文47武25)、贡生191人。特别是光绪十五-二十一年 (1889-1895)恰逢3次大考,书院生员高增融、高增爵、李蕴华、贺锡龄、高祖培由举人高中进士,轰动陕西,受到学界一致赞誉。

荣河书院(府谷)    乾隆初年在府谷城内兴办,因府谷在宋代政和年间曾被赐名"荣河郡",且书院滨临黄河,山朗气清而得名。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郑居中会同地方绅士捐银,在城南新建学舍,将书院迁入。当地名儒阎发阁(举人)、阎廷林(举人)、阎亮阁(进士)、杨嘉德(进士)等曾在此攻读习业,后又相继任书院山长、主讲,教书育人。府谷清代出进?2人(文10武2)、举人45人(文23武22)、贡生19人。

笔峰书院(清涧) 乾隆十年(1745)清涧知县沈逢舜将县城西门外旧察院改建为笔峰书院,取人杰地灵、文笔如峰之意。当时生员极少,院舍兼作公馆。乾隆三十七年(1772)延请名师讲授,书院渐渐兴旺。嘉庆、道光年间两次扩建,生员有增。培养出进士9人(文8武1)、举人108人(文81武27)、贡生183人。

怀阳书院(怀远)(今株山)    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苏其烟在怀远县城东门内建成怀阳书院,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为固阳书院,以在圃长之南命名。道光二十一年(1841)改为岩绿书院,以后数次维修。同治七年(1868)毁于战火。光绪四年(1878)由知县李康伯重修。后引进办学人才,聘户县贡生万恒印任山长,榆林教廉高子润为主讲。陕甘总督左宗棠为岩绿书院赠官版十三经等书卷。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县张子酸捐款为书院购置经史子集、四库提要、小学性理等书百余种,使它成为陕北藏书较丰的书院之一。清代培养出进士4人、举人20人、贡生94人。

真乡书院(蔑州)(今佳县)    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州郑仔在州城学宫西建真乡书院,并兼任主讲。作为州城所在地,曾吸引了许多学子入院求教。清代,培养进?人(文2武3)、举人44人(文23武21)、贡生244人。

兴文书院(吴堡)    嘉庆十九-二十五年(1814-1820),由知县张履程和继任陈远杰相继兴工,在县城南街建成兴文书院。道光年间,官绅合力捐款赞助书院。咸丰、同治年间,因社会动荡,时办时停。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郑振声重视教化,躬亲授业。光绪三十年(1904),由霍九徽任山长、圭讲,再振学风。清代,县内出进?人、举人10人、贡生148人。

定阻书院(定边)    同治九年(1870),定边知县李殿爵捐傣在县城购房一所,设定阳书院。光绪元年(1875)知县李世珠呈请上司拨银500两,延师授课。定边学子原多去靖边上学,此后即在本县书院就读。清代,县内出进士1人、举人42人(文2武40)、贡生71人。

今榆林12县(区),除清代尚无的子洲县,县县有书院,但有的办的出色,人材济济,有些不过是地方官绅为沽名钓誉而设,时兴时衰。学院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封建统治培养"栋梁",文人读书也在于用此"敲门砖"敲开做官之门。教育方法多"填鸭式",科举也摆脱不了八股文束缚。但是,当时的文化人能做官者毕竟还是少数,一部分学业有成的人致力于学问或地方公益,为研究地方文史、教育后代、振兴陕北文风出过力,譬如各县的志书大多由这些人搜集资料、编纂而成。书院作为历史上教育的一种形式,应当客观地去认识,不能一笔抹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变法主张,诏渝全国将书院改为学堂,吸收西学教育内容。光绪三十二年(1902),榆林各地书院先后改为学堂,除绥德、榆林两地改为中学堂,其他均为小学堂,书院的使命随着光绪三十一年(1904)科举制度的除而结束了。(贺国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697

执行时间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