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刘咸珠与"千斤沟"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093次     时间:2006年01月04日

刘咸珠,山西省兴县人,1953年9月至1966年夏任中共榆林县委书记。"文革"后,曾先后担任中共榆林地委组织部部长,西北农学院党委书记。1987年病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刘咸珠任中共榆林县委书记期间,曾倡导树立水地亩产千斤粮的榆林归德堡乡花园沟农业社为典型,并在榆林县及榆林地区极积推广"千斤沟"花园沟农业社治理风沙、改良农田土壤、增产粮食的先进经验,一度在榆林地区掀起"学习千斤沟、赶上千斤沟"的农业生产运动热潮,轰动陕西,影响全国。

1955年,在花园沟农业社(初级)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社员通过搭建柴草防风沙障,担黄土、沙土改良盐碱地土壤以及多施肥、精耕作务等措施,使当年农业社的几块水地亩产稻谷达千斤。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公布。2月上旬,在刘咸珠积极倡导下,中共榆林县委研究决定,推广花园沟农业社水地亩产千斤粮的增产经验,并对归德堡乡花园沟、韦家楼农业社,榆林城关区和平农业社,牛家梁乡北岳庙、头道河子、古城滩等农业社提出创造"千斤社、千斤乡"的要求。这年,花园沟农业社男女老少大干苦干,在农田风口处共搭建柴草防风沙障1560多丈,将沙坡地上的林草发展到5000多亩,在所有下湿沙地垫了一层黄土,碱地压了一层沙;扩大积肥渠道,将烧焦土、扫场土、烂窑土、庙尘土、院落脏土、茅坑臭土、道路尘土、磨道壮土、灰渣土等都积来上地,所谓"九土归田",同时动员男女社员到20里地外的谢家渠背沙炭用来沤肥上地,共运回沙炭6万多斤。为了鼓舞社员背沙炭,社党支部还编了"男女社员争模范,五更起早背沙炭,沙大路远不怕难,一定要争千斤田"的歌让社员们唱,以鼓干劲。在水地耕作方面,扩大水稻、洋芋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推广合理密植,并实行"三看"(浇水的时间和多少要看天气、看土壤、看庄稼)、"两不灌"(刮大风不灌、中午炎热时不灌)、"两浇水"(庄稼幼苗时浇八成水,拔节扬花时浇回头水)的科学灌溉方法。经过全体社员的艰苦奋斗,这年秋花园沟农业社的290多面水地平均亩产粮食达到1018斤,其中7亩青棵复种糜子亩产达1240斤,完成年初县委下达水地亩产千斤粮、创"千斤社"的任务,而韦家楼、和平、北岳庙等水地区农业社均没有完成。

1957年春,归德堡、榆林城区、牛家梁等乡组织农业社干部和群众学习花园沟创"千斤社"的经验,一些农业社的干部和群众对花园沟创"千斤社"产生怀疑,认为"花园沟社不是亩大,就是虚报",有些干部还认为"创千斤社、千斤乡是冒进了",一度在《榆林报》上引起争论。在刘咸珠的领导下,榆林县委驳斥了这些论点,同时决定在全县水地区的农业社继续开展学花园沟、赶花园沟的生产运动,并要求与花园沟社毗邻的韦家楼社继续创"千斤社"。这年,韦家楼社努力学习花园沟社的经验,按照花园沟社的做法耕作水田。秋后,这两个农业社的水地平均亩产粮食都达1012斤,花园沟全沟实现了"千斤沟"。中共榆林地委和榆林县及时组织人员总结编写出花园沟、韦家楼社治理风沙、改良水地土壤、种植高产作物、扩大复种、合理密植以及"九土归田","三看、两不灌、两浇水"等创"千斤沟"的经验;并印发各地宣传推广。

1957年12月申旬,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农业厅厅长赵锦峰就榆林县治理荒沙及在花园沟创"千斤沟"的事迹作了专题发言后,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5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榆林治理荒沙及把榆林县建成"千斤县"的问题专门给榆林地委发来信函,全文如下:

榆林地委:

1月22日电谭震林同志阅后嘱转告以下几点:

1、看了你们的来电所提规划后很高兴,希望你们克服困难,抓紧进行。

2、陕西省农业厅长赵锦峰同志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椅林县归德堡乡归德堡后沟(花园沟)423亩4分7K地平均年产量达到1千斤以上,其中23亩4分达到1240斤",这是极为重要的典型。请你们规划一下,看全专区和归德堡后沟条件相同的耕地有多少亩?可否向他们看齐?条件现在不够,但经过积极创造条件可以达到亩产千斤的耕地有多少亩?同时,是否有条件在几年内把输林县培养成千斤县?请研究。

3、省委书记白治明同志最近来中央汇报时谈到榆林有18条沙岗己经治理好了,希望你们把治理的经验好好总结一下,在风沙地区大刀推广,并把你们的总结和治理沙岗的规划抄一份给我们。

4、白治民同志谈到榆林在风沙地带中有五六个海子,这些海子内能否发展水产作物?并希望把查看的结果告诉我们。

中央农业部己经派10个同志到榆林研究千斤亩问题,请通知他们更多的注意上述三个问题的研究,同时我们准备在4月中旬派几个同志到输林县和你们研究这些问题,希望你们作好准各。

中共中央办公厅(盖章)

1958年2月4日


1958年2月中旬至下旬,中共陕西省委、榆林地委先后分别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和榆林专区专员、县长会议,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榆林治理荒沙及把榆林县建成"千斤县"来信所提及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中共榆林地委作出《关于在榆林专区水地区开展推广榆林县花园沟水地亩产千斤粮食先进经验的决定》。3月3日至5日,中共榆林地委和榆林县委联合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传达省委扩大会议和榆林专区专员、县长会议精神,宣读中共中央办公厅给榆林地委的来信,听取中共榆林地委书记鱼得江在榆林专区专员、县长会议上作的关于《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实现生产大跃进》的录音报告。会议期间,榆林地委还在花园沟召开"千斤沟现场会议",全区9个县水地区111个农业社社干和部分县、区、乡干部及中央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前来榆林研究"f斤亩"问题的专家共180多人参加现场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并联合发出"学习千斤沟、赶上千斤沟"的倡议书。随后,《榆林报》就学习花园沟"f斤亩"经验开设专门栏目,登载文章进行研究讨论。3月22日的《榆林报》在"千斤沟创水地先例,低产区要迎头赶上"栏目下,登载花园沟社的《谈谈我们作务水地的经验》、韦家楼社主任的《韦家楼为什么能追上花园沟》、榆林地委书记鱼得江的《关于召开千斤沟现场会议的几点经验》及《坚决改变水地区的低产面貌,有100个社向"千斤沟"应战》、《学花园沟来个"八改"》、《迎头赶上,今年也当个千斤社》等署名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又被《陕西日报》转载。一时,在陕西省掀起"学习千斤沟、赶千斤沟"的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运动热潮。

1958年8月,在中央农业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中共榆林县委书记刘咸珠将榆林县花园沟、牛家梁、金鸡滩等农业社创"千斤沟"经验及治理风沙、兴修水渠、引水拉沙、变沙丘为良田等事迹编写成《人定胜自然,沙漠出奇迹》一书,同年11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分榆林县自然概况;多年来榆林人民的理想实现了;亩产千斤的花园沟是鼓舞全县人民战胜沙漠争取高额丰产的旗帜;胜利是同保守思想作坚决斗争才获得的;事在人为,只要打破因循守旧的圈子,不断总结经验,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大胆独创精神就能战胜自然五大部分,记述了榆林人民治理沙漠改造自然面貌获得丰产经验和艰苦奋斗的事迹。

刘咸珠主政榆林县期间,领导全县人民在治理沙漠、兴修水利、改造自然面貌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做出了贡献,功不可没,历史应记他一笔。(霍世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4176588

执行时间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