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黄埔军校各期椅林籍学员简述
榆林过去研究本地去黄埔军校上学人员的文章、资料较少,开展的活动也不多,惟去年《榆林文史》第三辑编发了张俊谊先生《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陕北籍学员》一文。现就我所积存的多种文史资料,再作如下补充。
一、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
此时黄埔军校正开办一到六期。这一时期,乔国祯(佳县)、霍世杰(绥德)、刘善忠(清涧)等榆中、四师的学生,去上由毛泽东、林伯渠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与执教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高岗(横山)、拓克宽(子洲)等人上了西安中山军事学枝、西北军事干部学校,杜幸明等11名榆林籍学生则报考了黄埔军校。考入黄埔一期的学生有米脂杜聿明、杜聿昌、杜聿盘、马师恭,横山雷云芋、李绍白、杨启春,靖边杨耀,绥德刘干、贾春林和佳县阎揆要。
以上人员报考军校的经过是,杜幸明等人榆中毕业后,即去北京。在北京他们幸遇先期到达的阎揆要、马师恭和关中同乡关磷征(户县)、张耀民(临潼)等人。这些热血青年,壮怀激烈,走出家乡,去实践报国救民之宏愿。在北京 滞留期间:他们当中有的人原想报考北京的学校,整天联系打问消息。一天,阎揆要偶尔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启事,当即告知马师恭,马又告知杜幸明等人,于是他们决定南下报考。1924年3月初,杜幸明等11名榆林籍青年,从天津搭乘一艘英国轮船,历尽艰辛,于4月初去到广州,住在陕西会馆。此时军校招生已近尾声,且考生己逾千人。为了保证录取,杜聿明他们联名向正在广州的于右任写了一封信请求疏通关系。于十分乐意,又亲自接见他们,并随即致信向当时负责筹建军校的蒋介石说情,请求录取。信的大意是:从陕西来了11个娃娃,有志报考军校……以便于培养开展北方工作的人材;同时,于右任还书写"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一条幅赠蒋,蒋介石十分满意,大笔一挥,批准连同于推荐的关磅征、张耀民等另外46名陕籍学生进行补考。4月下旬,金榜揭名,关磷征、张耀民、杜聿明、阎揆要等陕西57名学员全部录取。5月5日,第一期新生正式上课,课程是步、炮、工兵等军事基础知识。在校学习期间,一期学生还参加了讨平广东商团之乱和讨伐当地军阀的东征战役,使学员们的实战经验、军事才能和爱国思想得到锻炼。1924年11月,一期学员正式毕业。
杜幸明毕业后于1925年春先回陕西军界,任职一段时间后,又离陕到南京,见到他的军校老师张治中和校长蒋介石;后来,杜幸明感恩于他军校的教官徐庭瑶,在徐属第四师、第十七军任职,由营长升至为团长、旅长、师长,又由徐庭瑶竭力举荐,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装甲兵团团长、机械化第二00师师长和机械化第五军军长。抗击日寇时,杜幸明参与长城古北口之战,参与松沪"八•一三"抗战,取得了广西昆仑关大捷,还率部赴缅甸与英缅盟军一起,在缅甸同古、斯瓦地区与日寇展开激战。由于杜聿明矢忠矢勇,战功赫赫,32岁便晋升陆军少将,40岁荣鹰中将,蒋介石也格外器重他这个听话能干的学生,给杜幸明以信任与厚爱。到抗日战争后期,杜聿明以他的才能和战功迅速幌起于国民党军界上层。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后期,杜聿明已成为蒋介石的嫡系爱将,并逐步晋升为国民党一个方面军的领军人物,先后指挥过百万以上国民党军队作战,这在黄埔学生中是不多见的。淮海战役中,杜幸明兵败陈官庄,做了共产党的俘虏。解放后,杜聿明以国民党战犯的身份,被关进北京秦城监狱实行改造。在关押期间,杜聿明经过了一个由抵触、疑虑、沉默到醒悟、主动、积极的思想改造过程,他在监所的劳动锻炼中,学会了衣服剪裁、果树栽培、庄稼施肥等手艺,并且重操他早年就掌握的机械维修技术,踏踏实实地接受改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这段磨炼,杜聿明终于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与伟大。1959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1959)最高法特赦字第1号通期书,宣布对杜幸明等人进行特赦,予以释放,杜幸明走向新的生活。从此开始,他见到了他的大女婿、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后又与飘泊海外十数年的爱妻曹秀清在北京团聚,还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务。晚年,杜幸明积极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联系在台湾的黄埔同窗,企盼他们发扬爱国精神,促使台湾早日回归。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阎揆要从黄埔一期毕业后,于1925年春回陕,并按照党的指示隐蔽在西北军杨虎城所部中层任职。1927年10月申旬,他接受党的委派,协助他在黄埔一期的同学、中共陕西省委军委领导成员唐渤,发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同年12月,阎揆要首任西北工农革命游击支队参谋长一职。1928年元月,清涧起义失败,阎仍回西北军旧部开展工作,先后任西北军(十七路军)警三旅团长、西安绥靖公署特务第二团团长(驻白水、淳化等地)。"七•七事变"后,阎揆要结束了他在西北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公开了身份,正式回到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中工作。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阎揆要曾先后在叶剑英领导下的八路军总部任参谋处长,在徐向前负责下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教育长,在陕甘宁绥晋联防军任副司令员、参谋长,在杨得志领导下的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任参谋长,在彭德怀领导下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任参谋长。解放后,阎揆要继续担任军队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军衔,1984年被选聘为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他和杜聿明同岁,也是1904年出生。1994年,阎揆要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90岁。
马师恭是榆林籍黄埔军校一期生中唯一的一名去台人员。他在军校期间参加了东征、北伐,功升军校教导团长,后晋升国民党第十九师参谋长,又改调至有他许多黄埔同学的第十一师任副师长,十一师师长是大名鼎鼎的陈诚(浙江青田人),是国民党军嫡系。在这种环境下马师恭提升极快,他先到第五军任副参谋长,驻守镇南关,抗战结束时又出任国民党第一支伞兵部队司令。1949年,马师恭又升任整编第A十A师师长,同年又晋升第七绥靖区副司令官员兼第A十A军军长,并荣获陆军少将军衔。长江防御战败后马师恭撤至福建,负责军官训练补充,并晋级中将军衔。这年年底,马师恭在悲哀失望中踏上了不归路,去了台湾。1973年,马师恭在台湾病逝,享年70岁。
本期其他8人的情况是:杜聿鑫毕业后返到北京,后事不详。雷云孚第二次东征时牺牲于广东梅县。李绍白于北伐中战死河南。杜幸昌战死在河北。杨耀、刘干、贾春林3人的情况没有资料记载。只有杨启春毕业后返回家乡,1980年去世。黄埔军校第二、三期中是否有榆林籍学生报考入学,一直未见任何史料存档记载。
黄埔军校第四期榆林籍学生最多,共有16人,其中府谷有王烈、焦浩桐、杨怀英、苏建民、刘维新、温哲、张万全和韩子佩8人,米脂有杜鸿范、高锦尚2人,绥德有霍泽林1人,靖边有高吉人、王笑亭2人,子洲有张逊谦1人,横山有乔九龄1人,榆阳有陈玉璧1人。这期榆林生源较多的原因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受中共北方区委及榆林特别支部的选派以及当时整个新的社会思潮、国民革命大环景的影响,二是通过先入学的黄埔学生传话带信而促成。府谷县这期人数最多,除了大环境外,主要凭靠了一个人,此人叫刘天鸣,府谷城内人。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起,就外出到太原、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求学,见的世面多,阅历广,他认为家乡闭塞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材,缺少有作为有知识的人,于是从武汉军事学校毕业回到府谷家乡后四处联系,先后将本县的壬烈、焦浩桐等人介绍给于右任而转入黄埔军校。刘天鸣后来在黄埔军校长安王曲七分校任职时,又亲自回到榆林招收了100余名黄埔学员,为家乡培养了一批军政人材。
四期中比较突出的学生,首推高吉人,他的经历具有传奇色彩。高吉人自幼家境贫寒,靠自己努力就读于横山高小并考上榆中。因在家乡不能施展报负,他才选择了外出广东黄埔求学之路。他的四期同学名将如云,外省的有林彪、李弥、彭战存、潘裕昆等人,陕西同乡有胡链、张灵甫、刘玉章、李正谊等。人云:黄埔四期乃将帅摇篮。高吉人的军旅生涯与杜幸明有着密切关系,杜对高有提携之恩,高紧紧相随杜。高在国民党二十五师当营长时杜是旅长,古北口战役中高吉人所在的三营除了机枪步枪外,每人还有一把大刀片子,曾使得日本鬼子整整一个大队人的脑袋都在阵地前被砍了下来。高吉人在二00师当团长时,杜幸明已是五军军长,黄埔名将戴安澜是师长。在广西昆仑关战斗中攻取界首阵地时,高吉人五九八团组织的敢死队,连杀带砍奋战了一整天,使日寇在阵地周围遗尸700余具。1942年远征缅甸时,高吉人已是第五军第二00师副师长,与戴安澜搭班子指挥作战。这年3月,二00师与日本在缅甸东爪、棠吉等地激战月余,紧紧拖住敌师团的两个联队。后被敌包围,势危急,八莫突围时,戴安澜师长壮烈殉国,高吉人临危受命,带领全师数千人,左冲右突,闯过森林区,翻过野人山,历尽艰辛,最后渡过怒江而归。事后蒋介石对二00师官兵勉励说:这次看到了黄埔精神,中国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高吉人后任第二00师师长,第七十军军长。1949年1月蒋家王朝大势已去,高吉人在淮海战役中受伤被俘,后他换上一身解放军衣服逃脱,潜至福州,接任第五军军长。以后他找到了他的黄埔同学刘玉章、胡链等人一齐渡海去台。到台湾后,蒋介石仍对他深信不疑,还继续让他掌权带兵。 高吉人从排长、连长起干到营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 40岁晋升少将,44岁升任中将。1979年8月高吉人在台北病逝,享年77岁。
陈玉璧、张训谦、杜鸿范、杨怀英、苏建民5人,军校毕业后都曾在国共两党的军队中任过中层以上军官,其中杜鸿范的事绩比较突出,但资料记载却很少很少。
张万全值得一提。他自军校毕业后,即从军参战,升至营长。中原大战中,他一人冒弹雨闯入重围,将师长俞济时救出,俞感其恩,委张为师部参谋。1932年松沪抗战中,张万全带领敢死队连闯敌营,斩敌酋7名、敌兵40余名,使日寇闻之丧胆。战后,蒋介石亲奖张万全防弹衣甲一件和其它物品,他的事迹曾在上海报纸上登载。是年,张万全在湖北征战途中病故,仅29岁。
韩子佩就是电影《智取华山》中的敌旅长"方子乔",他在国民党军队任职中丧失了一个黄埔军人的应有品德,在关中各地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韩在华山被我军生俘后,仍图谋不轨,最后被推上历史的断头台。高锦尚也由于他反人民反革命的顽固立场,解放后被处决。壬烈、焦浩桐、刘维新、乔九龄、温哲、王笑亭、霍泽林7人的史迹未见记载,实为憾事。
黄埔军校第五期(武汉分校)榆林籍学员有靖边的杨威,清涧的白自立,府谷的郝枝荣、凤来等4人,但史料均不详尽。
黄埔军校第六期(武汉分校)有神木的张友清、府谷的赵博和米脂的杜鸿儒3人。张友清与同学王瀛、汪铭号称"神木三杰",同为晋陕早期共产党人,三人同窗就读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共同在晋进行革命活动。王瀛于1924年在太原入党,担任过中共太原地委宣传部长、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27年在太原牺牲;汪铭于1925年入党,担任过中共山西省临时省委委员、太原市委书记,1931年10月也在太原英勇就义;张友清于1925年入党后考入北平中国大学,1926年南下武汉,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编在学生二队。大革命失败后,张友清曾返回陕西任职,后又辗转平津地区进行党的活动,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和山西省委书记等职,1939年秋,调任中共北方区委任统战部长、秘书长和十A集团军总司令秘书长等职。1942年5月,张友清在日寇大扫荡中被捕,同年7月在狱中牺牲,年仅38岁。
赵博幼时在家乡读书,后考入山西省汾阳铭义中学,毕业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赵于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委派,同年5月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编在学员三连。他在军校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号召共产党员和左派学生学好军事知识,准备为国民贡献力量。1927年4月"广州事变"后,赵博被党派到平津做地下工作,后因叛徒出卖,1931年被关进北京草戊子反省院(监狱),与中共干部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人同关一室。1936年10月赵博出狱,任津南特委书记;抗战开始后,赵博先后担任过中共鲁西区党委组织部长和中共山东分局鲁南区党委书记。1941年9月27日,赵博被国民党反动派无端捕押,同年11月19日遇害,年仅35岁。 杜鸿儒情况不详。
二、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黄埔军校从第五期开始分设武汉分校,第六期又有 黄埔本校、南京本校和南昌分校之分,从第七期开始已非 国共合作时期,由国民党自办。第七期至第十一期属抗战 以前,榆林学生就读有记载的只是府谷的孙友雄1人,属 黄埔南京本校第九期骑兵科,毕业后任过排、连、营长等 职,1940年1月,在广西昆仑关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还 有米脂的常级三(第十一期)。其他各期学员情况不详。黄埔军校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自第十二期办起至第十九期,除以前的洛阳第一分校(后迁至汉中)、武汉第二分校和成都本校外,又增设了江西瑞金第三分校,云南昆明第五分校,广西桂林第六分校,陕西西安(王曲)第七分校,湖北老河口第八分校,新疆迪化第九分校。从第十二期至第十九期有上百名榆林籍学员报考进校,而且绝大多数就读于西安王曲第七分校,其中有记载的是读军校第十四期的米腊的艾亚春、佳县的符兆伸、靖边的禹鼎业和绥德的延锡朋4人。受派就读洛阳第一分校第十四期炮科的艾亚春,青年从军于国民党第十七军第A十四师,历任班、排、连、团长,以骋勇善战称著全军。1938年起随军长高桂滋在晋南一带抗击日寇,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中,他率领补充团掩护军部突围,壮烈殉国,时年35岁。后陕甘宁边区政府追认艾为抗日烈士,国民党政府追赠艾为陆军少将。十四期其他3人资料欠缺。
第十六期至第十九期榆林籍黄埔学员的分布情况是:榆阳读黄埔军校本部十六期的有崔亚雄、张义、孙俊华、张怀谨、陈焕章、陈炳章、师霞英、王顺程和黄光耀(七分校十七期)、杨应亮(七分校军训班)、马金钟(七分校十九期)11人;定边县学员最多,有高增华(一分校十七期)、高兴中(一分校十七期)、吴国俊(军校十七期)、张培忠(七分校十七期)、朱不烈(军校十六期)、刘生祥(军校十六期)、张占元(军校十六期)、吴占海(七分校十六期)、马福林(七分校+A期)、豆文运(军校+A期)、张聚海(七分校+A期)、吴汉三(军校十九期)、郭景海(七分校十九期)、张永治(七分校十九期)、胡炳文(七分校战干团)、朱启帮(军校十九期),共16人;米脂有惠宜民(军校十六期)、艾建功(军校十六期)、艾伸璧(七分校十七期)、冯怀璧(七分校十七期)、李新亚(七分校十七期)和高三旺(七分校+A期),共6人;靖边有苗景秀(七分校十七期)、李远富(七分校十八期)、李丰富(一分校+A期)、常佩春(一分校军训团),共4人;横山有梁秀生(七分校十六期)、管毅(七分校十六期)、郭正中(七分校十九期)、王占仁(军校十九期),共4人;子洲有刘祖光(军校十六期)、董钟岳(七分校十七期)2人;神木有方正(军校十六期)、陈文卷(七分校十八期)2人;府谷有柴鼎(军校十六期)、乔学胜(七分校十六期)、刘旗(七分校十七期)3人;佳县有董增爵(七分校十六期)、张学迟(军校十七期)2人;绥德有贾翰儒(军校十六期)、郝万寿(七分校十七期)、王道直(七分校十A期)3人;吴堡有丁振民(七分校十九期)1人;清涧有王文煊(七分校十九期)1人。
上述55人的史事存留记载情况不详,只是从同学会1985年统计的表册和照录的《黄埔军校同学名册》一书上所列,且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已经作古。
三、榆林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学员概况
1946年至1949年期间,黄埔军校及各分校从第二十期起办至第二十三期。考入第二十期的只有绥德霍子长1人。考入第二十一期的有榆阳王志立、冯秉勋2人,神木刘秉书1人,绥德马建丁l人,米脂艾绳璧、冯秉臣2人,本期共6人。考入第二十二期的有榆阳曹鸿业、府谷王益林、绥德张光瑞、子洲秦官第4人。以上11人现未见资料记载留存。
考上大陆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校本部的榆林籍学员,榆阳有尤方志、刘德宏、姚庆元、薛世礼、种德耀、李尚铭、贺耀星、尚思增、李德崇、贺光明、王尚岳和罗生棋、韩士聪、曹不杰、杨国屏、高瑞祥、杨蠢铭、薛峰、高登峰、马思温、朱维高21人,定边有李佩玄1人,米脂有杜诚、冯敏斋、王宏雄、杜天渤、王克昌、童冠雄6人,横山有张长泰、张长武、李瑞华、贺级三、高维民5人,子洲有安钟建、李瑞毕2人,神木有宋炎、张志明2人,佳县有任振兴、张万发、张诚杰3人,绥德有张守谦、刘鹏武2人,府谷刘诚甫1人,吴堡贾兴华1人。以?4人中,罗生棋先生在同学会中开展工作积极,表现尤为突出。
罗生棋当年在榆中上学时报考黄埔军校的原委是,1948年春,蒋介石电召驻榆第二十二军军长左协中到南京面晤,夸奖该军两守榆城而不失的功劳,并当面向左承诺,为给二十二军培养人才,特在榆专召一批青年学生去黄埔军校学习。就在这个背景下,当年8月,罗生棋与榆申、榆师、职申三校的50余名有志青年,辗转千里去到四川成都,黄埔军校本部第二十三期就设在这里,这也是军校在大陆上的最后一次招生。榆林籍学生在这期学习中,目睹了蒋家王朝秋风落叶般的衰败场景,先后听了蒋介石、关磷征和张耀民这三任校长的最后讲演。度至1949年12月,军校榆林籍的50余名学员在四川郸县地区随军起义。后罗生棋复转回乡,先后在榆中、一中等校连续执教40余年,奉献出一个学子的报国之心。由于他的特殊身份 和社会声望,罗生棋从1958年起连续8届任榆阳区政协 委员,于1992年担任榆林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至今,致力于榆林市黄埔学生查寻召集、联络联谊、组织学习以及经费筹措、会址选定、学员走访等工作。于今年逾古稀的罗先生表示,他要努力做工作,办好同学会,与现时还健在的其他黄埔校友一起,为国家统一事业和榆林经济振兴建言献策,贡献余热。
由于历史原因,也随着时光流逝,黄埔军校各期榆林籍人员的史料详情,多被淹没,难以查找补遗,就连赴第二十三期学习的榆林学员,当年录取进校是53名,可在1985年统计的表册名单上只有21名,其余人下落不明。
埔军校自1924年至1949年,共在大陆举办了23期,总计毕业3万余人,其中前6期均在广州黄埔岛举办,毕业8千余人,后17期在南京、成都和各分校举办,毕业2万5干余人。国民党居台后,在高雄市恢复办起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并已办至第78期。据了解,黄埔军校从第1期办至第23期,全榆林市约有600余名学生先后在该校就读过工作过。又悉,榆林市去台人员的子孙L代,也有不少人毕业于凤山军校。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