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榆林青年的抗日救亡活动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029次     时间:2005年12月30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柳条沟事件,炮轰沈阳城,发动了罪恶的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1937年7月7日,日寇又把它的侵略魔爪伸向华北,挑起了“芦沟桥事件”,制造了震动中外的“七·七事变”。“"芦沟桥事变”后,申国进入了全民抗战阶段。在中华民族生死枚关的时刻,榆林的热血青年也积极地投入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奔走呼号。
    一、三校学生率先走向街头,展开大规模宣传活动
榆师(陕西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榆中(陕西省第六中学)、职中三校的学生在中共榆林地下党组织策动下,在当时榆师、榆申、职中的共产党员、教师张明远(建国后曾任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阎方听(现名杨黎元、建国后曾任天津市委常委兼市财委主任)、唐凤都等人的直接领导下,组织了民族解放先锋队。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民先队还办起了《前哨周刊》,各校学生率先走向街头、深入农村,开展了宣传抗日和发动群众的活动。为了引导学生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策,搞好宣传活动,张明远和阎方听专门编写了抗日救亡宣传提纲。为了使广大群众了解国内新形势,特别是及时了解全国各个战区奋起抗日的军事动态,张明远和阎方听等组织学生每晚在收音机前记录抗战新闻,连夜编辑,写成快报,次日清晨就张贴街头,使人人关心战局,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潮流之中去。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多种形式,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宣传活动。
    首先是大唱抗日救亡歌曲。如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还有《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毕业歌》等,以这些振奋人心的歌 曲,唤起千千万万的民众拿起武器,奔赴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
其次是组织街头演讲会。演讲的内容着重指出,中华 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战则存,不战则亡。为了挽救 民族危亡,必须全民总动员,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做 到人人支前,全民抗战。
三是组织学生宣传队、歌咏队、话剧团等,编写剧本, 大演抗日戏剧。张明远同志以蔡廷错、蒋光郝领导的十九 路军“一二·八”松沪抗战为背景,以谢晋元团长坚持上海抗战为光辉典范,编写了《沪战一角》、《血泪仇》两个小剧本,还选用外地传来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优秀剧本,在校内外进行宣传演出,并以陶行知办学的合法形式,用“工学团”名义,到效区农村开展宣传活动,以激励和鼓动群众的爱国热情。
四是利用报刊多次发表文章,介绍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当时,在邓宝珊、高双成等将领的资助下,创办了《前哨周刊》,邓撰写了发刊词,高岗和杨明轩分别题词和撰文,前后出版了20多期。这些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抗日救亡开辟了第二条战线,收到了组织动员群众的良好效果。
    二、榆林的青年抗日团体
1   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国民党十六师师长高双成、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通电拥蒋抗日。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政府,号召团结抗日,呼吁停止内战。是年4月,中共派周小舟赴榆与高双成会谈,双方达成和平共处、共同抗日的协议。
抗日战争开始后,榆林一时成为几路大军云集之地。在包头、太原和同蒲线相继陷落,伊克昭盟和陕北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10月任命邓宝珊为二十一军军团长,坐镇榆林。新组建的二十一军团,下辖邓宝珊的新一军和驻榆高双成部八十六师(1938年5月又扩编为二十二军)以及鲁大昌部一六五师。1938年,邓宝珊又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这样,榆林就成了军事战略的重地。
    在党的统一战线推动下,在榆林各界爱国人士和三校部分教师的共同倡导下,一些抗日团体也先后纷纷成立了。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榆林也成立了“榆林各界抗敌后援会”,高双成任主任委员,中共地下党员张明远被推举为委员,主管宣传工作。从此以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为主,抗日进步团体纷纷建立,最有名者为榆师的“青年抗日救国会”、“榆林女师别动队”,榆中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榆林三校进步教师还仿效外地组织了“战地服务团”,还有专搞文艺宣传的“文学社”、“大时代剧团”等,通过这些抗日团体,不仅宣传了抗日,也团结了大批爱国青年。
    当时建立的这些抗日进步团体中,以“战地服务团”影响最大。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战地服务团”带领着演讲队、歌咏队、话剧团、大时代剧团等跋水涉山,不辞劳苦,步行千余里,深入农村进行宣传。他们分几路辗转于榆林、神木、府谷、横山、佳县、米脂、内蒙等地。北路在张明远和学生贺鸿奎、贾兰英带领下,在内蒙东胜演出影响最大。远在几十里以外的老乡还赶来看演出,听演讲,感动得声泪俱下,群情激愤,一致发出“不驱日寇,誓不罢休”的呼声,一个东北流亡的县长看了演出也泣不成声。南路宣传队到米脂八路军王震部队驻地演出,“大时代剧团”和部队“烽火剧团”同台演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1939年9月,著名作家老舍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榆林,还有全国文艺界著名人士凌子风、著名电影演员舒绣文、黎莉莉等也先后陆续来榆林进行慰问演出。榆林战地服务团领导下的各文艺宣传队和他们紧密配合,互相协作。这些文艺界全国知名的人士,应榆林各界人士的邀请,在中山堂、女师礼堂做报告,表演精彩的节目,还在榆林战地服务团的陪同下,慰问当地驻军和府谷等地的前方将士。在他们爱国热情的感召下,榆林青年更增强了抗日意志和必胜信心。
   三、慰问前方将士,开展募捐活动
   热河、察哈尔、绥远、山西等省相继沦陷后,1937年底至1938年春,日本侵略魔爪巴不断伸向黄河之滨,秦晋河防吃紧。
此期间的榆林,处于抗日的前沿阵地。国民党驻军和八路军留守部队分别在府谷、宋家川一带粉碎了日寇26次猖狂进攻,捍卫了西北边疆。陕北军民修筑的黄河千里防线,是侵华日寇不能逾越的一道钢铁长城。
   1939年至1940年,日军数次出动百十架次飞机,对沿河的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等地狂轰滥炸。尤其是1939年9月间,一次出动36架飞机轰炸榆林城,使城内房屋、财产、人员损伤十分惨重。与此同时,日军调动万余兵力对陕西北部发动了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企图从宋家川等地突破黄河河防。八路军河西和河东两岸配合夹击,使敌阴谋未能得逞。
    从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榆林和华北其它各战区一样,形势是十分严峻和险恶的,天天都处在炮火连天之下。但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支前宣传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抗日的最前沿阵地府谷等黄河一线慰问前方将士,慰问从东北和绥远抗日流亡榆林~府谷一带的将士和难民。为了抗日救亡,他们不仅在学校内外,还深入农村搞过各种募捐支前活动,发动妇女为前方战士做军鞋,动员社会各界为前方战士、难民捐献食品和衣物等。(粱金奎  宋耀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695

执行时间1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