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陕北苏区对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贡献
陕北根据地的创建及武装斗争的兴起?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偏僻闭塞的陕北就开始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沉睡的陕北沸腾起来了。1924年冬,绥德四师在校长李子洲的领导下,建立了党的组织。之后,陕北相继成立中共绥德、榆林、延安3个地委,各县亦成立党团组织,群众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榆林井岳秀开始清党,陕北一时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革命处于低潮。?1928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成立,在特委的领导下,革命的志士仁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各地群众并肩战斗,有力地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1930年后,陕北党组织几经破坏,在曲折中排除干扰,探索前进。1933年7月佳县高起家〖HT5,6〗土〖KG-?3〗瓜〖HT5〗会议后,党组织又一次遭受大的破坏。
陕北特委召开紧急会议,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确定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党基本上占领了农村阵地,各县相应地成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安定、清涧、神木、佳县、吴堡、绥德等县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1935年1月25日陕北苏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安定县白庙岔召开,到会代表100多人。会议讨论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战争、保卫革命根据地等问题。会上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选举马明方为主席,崔田民、霍维德为副主席。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陕北根据地的全面发展。
在各县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陕北特委于1929年4月在榆林红石峡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志丹、杨国栋、刘澜涛、冯文江、贾拓夫、白明善、李力果等10多人,提出搞武装斗争要采取“白色的”(白军工作)、“灰色的”(土匪工作)、“红色的”(公开组织革命队伍)三种形式。于是,党组织先后派遣一大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井岳秀、高志清、石子俊、王子元等国民党部队去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开展兵运工作,并在井岳秀、高志清等部举行了几次大的暴动,都因各种原因最终失败。特别是清涧起义,规模大、人数多,历时3个多月,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陕北的统治。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西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为陕北建立武装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1930年12月,共产党员刘善忠、共青团员高朗亭,积极筹款买枪,在绥德、安定、横山、延川一带建立十七八个联络站点和几十个秘密农会组织。1932年3月12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队长刘善忠,政委高朗亭。后该支队改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陕甘九支队、陕北第一支队。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县都建立起了红军游击队。?1934年国民党井岳秀部对陕北革命武装实行第一次军事“围剿”。7月8日在一、二、五支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总指挥部首占安定县城,救出2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后,谢子长率部去陕甘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师,共商反“围剿”策略。会上任命谢子长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并带四十二师红三团返回陕北,粉碎国民党的“围剿”。经20多天激战,在景武家塌、张家圪台、河口等三战三捷,歼灭了国民党井岳秀围剿部队。神府红三团采取运动战粉碎了国民党部的围剿,取得了胜利。至此,陕北红军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井岳秀部的第一次“围剿”。?形势在发展,部队在扩大。为了粉碎国民党高桂滋八十四师对陕北实行的第二次军事“围剿”。特委在清涧寺土焉里会议后,将陕北独立师一、二、三团,于1935年1月30日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委张达志,参谋长朱子休。八十四师成立后,首战南沟岔,再打高杰村,使高桂滋部损失惨重,狼狈退缩到几座孤立的县城里,不敢轻易出动。此时,陕北不仅有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而且还有25支红军游击支队,根据地发展为安定延川地区,绥德清涧地区、佳县吴堡地区、神木府谷地区等四个苏维埃区域,基本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西北根据地的形成和反“围剿”胜利?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中共陕北特委在赤源县(今子长县)周家硷举行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从此,陕北苏区成为西北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建立,标志着西北根据地的形成。?西北军委成立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在西北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直接牵制国民党军队,策应了中央红军顺利北上抗日。蒋介石预感形势严峻,又调动陕、甘、宁、晋、绥5省区军队,6个师、30个团约5万兵力,加强“围剿”西北根据地。1935年5月1日,刘志丹调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义勇军北上在白庙岔与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主力会师。4日在玉家湾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刘志丹,政委高岗。
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从5月7日开始,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法,近两个月时间内,解放了安定、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6座县城,将游击区扩大到30多个县,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发展到5000多人,地方游击队扩大到4000多人,使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真正地联成一片,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7月,蒋介石不甘失败,又命令阎锡山、高桂滋、井岳秀、马鸿宾、张学良、杨虎城等部向西北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妄图歼灭西北红军,阻止红军长征北上。刘志丹为了更好地扩大根据地,粉碎国民党部第三次“围剿”,率部主动出击,先后在吴堡的慕家塬、绥德的定仙焉、横山县城等地歼灭国民党部队,取得重大胜利,使晋军退缩回山西,不敢西犯。?9月15日西北苏区首先迎来了长征前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17日,在延川永坪镇召开了中共西北工委、西北军委、中共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参加的联席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鄂豫陕省委,建立中共陕甘晋省委,改组西北军委,将三支红军改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1日至12日,红十五军团在延安的劳山、榆林桥发动两次重大战役,击毙东北军一一○师师长何立中,俘虏一○七师三二○团团长高福源,战役取得全胜。?土地革命时期,在“左”倾盲动主义的干扰下,全国白区党的组织几乎损失100%,苏区党的组织损失90%。全国根据地丧失殆尽,只有西北根据地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不断粉碎国民党部多次“围剿”,使根据地由小到大,逐步得到巩固,先后建立53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全国唯一坚持下来的一块完整红色区域。
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落脚陕北苏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一方面军连同中央机关共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北上抗日,历时一年,途经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1935年9月20日红军部队到达甘肃岷县哈达铺休整,部队的口号虽然是北上抗日,但究竟去哪里落脚,大家还是冥思苦想,不得而知。据中共党史出版社编印的《毛泽东的足迹》一书叙述,21日,毛泽东在哈达铺缴获的一份《大公报》上看到,“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全陕北赤化人民70万,编为赤卫队者20万,赤军者2万”,“匪军长刘志丹辖3师,枪有万余”,“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毛泽东掌握了这一信息后,于22日召集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团以上干部在关帝庙里开会。毛泽东作了形势报告,“目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我们就是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我们现在改称陕甘支队,由彭德怀同志任司令员,我兼政委”,下辖3个纵队。会议后陕甘支队向陕北进发。10月16日,第一、二、三纵队分别进入定边的木瓜城、牛圈圪坨和铁角城,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陕北的第一站。红军途经定边县的3个乡,20多个村,打退了追兵,于18日到达吴起镇附近,19日进入吴起镇。据杨成武同志回忆:“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聂荣臻同志回忆说,“我们初进吴起镇,看到在一旧窑洞的门口挂着工农民主政府的牌子,我们到了陕北根据地了!从此,我红一方面军正式结束了长征。长征以来,我们做梦也想找一个落脚点,现在总算有一个落脚点了。
我们开始把伤兵安置在后方,长征以来一直苦恼我们的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了。”从这些老同志回忆的言辞里可以看出,长征红军多么迫切有个根据地,说明根据地是如此的重要,它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935年11月6日,红军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甘泉县象鼻子湾会师,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11月20日红一方面军按照毛泽东的“要的是歼灭战”指导思想,开始部署围打直罗镇,21日拂晓发起总攻,经过激战,全歼东北军一○九师两个团和师直属队,击毙师长牛元峰,俘敌5300多人,打死打伤1000多人,缴获枪3500多支,轻机枪176挺,迫击炮8门,无线电台2台,子弹22万发,大大地改善了红军的装备。直罗镇战役的全面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聂荣臻回忆说,毛泽东总结这次战役时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后,不仅有了个落脚点,而且得到陕北人民的大力支持。当时正值初冬,天气寒冷。苏区人民节衣缩食,以实际行动支援中央红军。定边县宁赛川送粮约4万斤,乱石头区送粮3万多斤,赤安县六区3个乡送粮28000斤、猪50多口、羊270多只,保安县游击队送羊300多只,定边县苏维埃政府送上布3大卷、红洋布和黑布3匹,苏区政府送几千斤羊毛,组织上百名毡匠赶制了一大批毡衣。截至1936年3月,陕北省群众做军鞋8486双,袜子533双。延川县4天内赶制军服3000套。为了扩大红军,陕北人民积极响应,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参军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陕北苏区人民从各个方面大力支援中央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落脚陕北苏区,在直罗镇战役“举行奠基礼”后,于12月23日在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
1936年,抗战从这里出发,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东征和西征战役。10月,在西北军民的大力支持下,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为全民族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任德存,系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