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当前位置:首页 >>榆林文史

毛主席在川口东渡黄河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311次     时间:2005年12月29日
     那是1948年3月的一天,年仅24岁、川口村担任水手工会指导员的薛海玉同志忽然接到上级命令:组织可靠人员护送一位部队首长过黄河。在薛海玉同志接到命令的同时,有一支100多人的解放军队伍进驻了川口村,并立即封锁了黄河滩头和渡口,严格盘查来往行人。凭革命的经验,薛海玉即刻意识到这次从这里过河的人绝非寻常,一定是位举足轻重的大首长,完成这次任务定要格外小心。于是他从自己所管辖的30多条渡船中,精心挑选出一条最结实的木船,准备供首长渡河。本来一般的船上是9个船工,1人掌舵8人摆桨,但为了保证首长的绝对安全,薛海玉还是特意从200多名船工中经过再三挑选,挑出14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政治上可靠的人专门负责完成此次摆渡任务,并安排2人掌舵,12人摆桨。
    3月23日,天气晴朗,河上风平浪静。中午时分,一支约有数百人的队伍来到黄河滩头,在部队参谋(薛海玉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汪东兴)的带领下,薛海玉同志来到一位约50多岁、面容慈祥、红光满面的首长面前。坐在大石头上休息的首长操着“令人难懂的外地口音”(薛海玉语)问他:“从这里过河好过不好过?”薛海玉同志据实作了回答。忽然他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位首长的下巴上有一颗醒目的肉痣,而且首长的面容与自己在区政府会议室里见过 的毛主席画像完全一样,再联想起几天来村里非同寻常的种种迹象,他立刻意识到面前的这位首长不是别人,正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顿时他欣喜若狂,也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倍加沉重。
10多分钟后,渡河开始了。毛主席站在黄河岸边,慢慢地回转身,深情地看了看陕北大地,然后才依依不舍地走上船。在渡船离岸不久,毛主席向岸边的人招了招手,向送行的人们告别,更似乎在向陕北的数百万人民嘱咐,我不会忘记你们,革命不会忘记你们,你们用小米饭和南瓜汤支援了中国革命,你们的伟大功绩将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在船上毛主席一言不发,凝神沉思,面部表情十分严肃,似乎在思考着中国革命的重大决策。是的,  1947年3月18日毛主席和党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在取得保卫延安、保卫陕北的重大胜利后,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在一年之后,也就是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党申央又从西柏坡出发进驻北平。 毛主席后来也对人说三年三次大行动都是在3月份。站在离毛主席不远处的薛海玉一面指挥摆渡,一面望着毛主席,他多么想代表家乡父老乡亲与毛主席说几句知心话,然而18岁就加入了党组织的薛海玉,深知党的纪律,更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于是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再从心里反复告诫自己,决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万一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自己就是舍上生命也一定要保护毛主席;
同时他反复嘱咐大家:小心地扳,往稳重扳。
    过了大约二三十分钟,渡船终于绕过无数顺流而下的冰块,避开一个又一个漩涡,冲过激流,顺利地到达了河对岸。薛海王同志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他如释重负,在毛主席前面下了船,又紧跟毛主席走了20多步。忽然,毛主席停住了脚步,又慢慢地回过头来,凝视着对岸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道:“陕北是个好地方。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就这样,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渡顺利结束了。
    28年后的1976年9月,薛海玉怀着沉痛的心情,作为老区人民的代表前往北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1993年8月,当年毛主席东渡黄河时担任警卫员、现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的陈耀同志,带领“追寻毛主席足迹夏令营”专程来到川口与薛海玉同志共忆当年的情景;中央电视台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之际专门来人采访了薛海玉同志,询问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的具体情况。
为了纪念毛主席在川口东渡黄河,1998年,由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支持帮助,吴堡县委宣传部在当年毛主席东渡黄河的渡口岸边立了“毛主席东渡纪念碑”。(慕生树 尚虎年)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45

执行时间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