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榆林沿黄生态经济带缺水现状及解决对策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622次     时间:2016年09月01日
市政协委员、市城乡供水管理办公室工会委员、西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  薛祺  

我市地处黄河中游,黄河流经我市全长389km,但由于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问题并存,导致我市沿黄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

一是资源性缺水。我市沿黄生态经济带总人口43.96万人,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11.05亿立方米,人均不到300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最低需求线,属于重度缺水地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径流量锐减,加之部分煤矿采空区塌陷,造成水库漏失或者枯竭,资源性缺水尤为突出。结合沿黄生态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预测,2020年需水量将增加到7.35亿立方米,2030 年增加到10亿立方米,需水量远远超出了现有全部可利用量。

二是工程性缺水。按照水利部黄河“87”分水方案,我市耗水指标为10.6亿立方米,从沿黄生态经济带当前和长远发展考虑,保障城乡群众稳定用水需求,只能寄希望于过境的黄河干流取水。一方面由于黄河引水线路长、技术难度大,前期工作和准备工程建设滞后,导致黄河用水指标没有用完。另一方面,从长远用水需求来看,现有黄河干流用水指标难以支撑我市沿黄生态经济带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水质性缺水。近年来,我市煤油气盐资源开发迅速,随之而来的是水污染问题,特别是一些河流和供水水源水质下降,水污染形势严峻,富营养化、高氟水等问题已经露头,使得本已十分紧缺的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四是管理性缺水。由于用水管理方式还比较粗放,用水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对缺失,加之部分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高耗水产业、企业还在继续发展,缺水与水浪费并存,水权竞争愈演愈烈,管理体制不顺、方式粗放导致的缺水问题逐渐显露。

除了以上客观因素以外,主观上我们的水伦理意识淡薄、水文化建设滞后。因此,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已迫在眉睫。建议如下。

一、科学预测,合理供给。科学的供需水预测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的前提,具体到沿黄区域,如在供水比例较低的府谷县,在不违背水资源可利用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地表水供水能力,修葺现有的水利工程并积极建设新的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使其供水结构日趋合理。在以地表水供水为主的神木县,应积极探测开发地下水源,减小地表水供水压力,以免影响到天然水体的生态功能。另外,也应积极开发利用其他水资源,如煤矿疏矸水、雨水集蓄利用、微咸水利用、废污水处理利用,以及海绵城市创建等。

二、调整结构,合理调度。在我市,农业用水是用水结构的主导因子,沿黄6县中有4个县的农业用水比例都在80%以上,农业用水比例最低的府谷县也达到了55.12%。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神府能源化工工业用水量将会逐年大幅上升,在总供水量有限的情况下,唯有调整不合理的用水结构,即缩减农业用水比例,提高用水效率,才能保证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类指导,高效利用。农业节水方面,应以灌溉农田节水为首,要进一步研究、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实施保护性种植技术,提高降水利用效率;要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及其环境质量的同时,强调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减少渠系渗漏,采用自压喷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措施,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调整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建立“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实施经济灌溉定额。工业节水方面,要大力改变生产用水方式,特别是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大的电力、化工等行业,要切实降低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要大力推行生产工艺节水,降低工业用水定额,通过实行清洁生产战略,改变生产工艺或采用节水以至不用水生产工艺以及合理进行工业或生产布局,以减少工业生产对水的需求;绿化用水方面,尽量使用河道水资源,避免与居民生活争水;生态节水方面,要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大力推广鱼鳞坑、隔坡梯田等就地拦蓄利用技术和窖灌工程技术;要继续完善集流技术和贮水技术,特别是要重点开展改进现有输水方式和节水灌溉方式,加强和完善节水灌溉制度,大力推广先进集水农业技术,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更新观念,节约用水。目前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各行业都存在着浪费水的现象。因此,应加强水文化和节水宣传教育,推广采用节水型器具,强化节水意识,力争把我市沿黄生态经济带建成节水型区域,保证城乡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稳定农业用水,兼顾其他用水,发挥供水综合效益,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引黄济榆,及早立项。黄河榆林段多年径流量240亿立方米~260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是引黄工程稳定可靠的水源。从全省范围来看,实施黄河引水,是统筹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省引汉济渭工程的加快推进,2020年将先期调水5亿立方米进入关中地区,从而为黄河引水提供了最现实的水量置换指标。加之,我省黄河用水指标还没有用完,多年来也没有在黄河干流建设一个重大水利工程。因此,加大黄河引水工程的建设力度,是解决我市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23

执行时间1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