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沿黄公路建设 促进区域全面振兴
市政协委员、市交通局养护科科员 彭联君
公路交通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基础薄弱是制约沿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沿黄经济带的发展是我市整体脱贫,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区域经济发展给予极大地支持。打造沿黄经济带,必须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市沿黄区域内现有县乡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坡陡弯急,晴通雨阻,域内还有很多断头路,致使该区域货物南北进出时常绕行。我市沿黄区域内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加上别具风姿的晋陕大峡谷地貌与波澜壮阔、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一道,构成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风景线。加快沿黄区域公路建设,必将促进区域的全面振兴。
一、沿黄区域公路发展的背景
我市沿黄区域起于晋陕蒙接壤位置府谷县墙头乡尧渠村,沿黄河右岸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六县,二十六乡镇,止于清涧县双庙乡贺家畔村,纵向432公里,横向15-2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区域内沿黄支流深切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岸坡陡,石山多,土层薄,地表横坡大,冲沟发育严重,地形条件很差。“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山,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砲”是这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我市沿黄区域是革命老区,亦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贫困面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一直收效甚微。早在1988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以佳县为解剖点,陆续对晋陕峡谷沿黄贫困带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多年来的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提出了“一控三基”:控制人口增长、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农业、建设基地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区域经济启动的最大制约是交通不便,流通不畅,黄河天然屏障及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限制了该区域与外界的交流联系。
本区域内农村公路大部分是在原有自然道路基础上逐步加宽改善而成,是在过去相当长时间修建的。特别是2009年6月,榆林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印发榆林市沿黄公路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榆政发[2009]43号)精神,我市沿黄公路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领导,分县实施,统一标准,先通后畅,以县为主,倾斜补助”的原则进行建设。先后用五年时间,投资逾15亿元,分两期建设沿黄公路。外加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交通部门通过县乡油路改建、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通达工程等,沿黄区域公路进入大发展的十年。
二、沿黄区域公路现状
1、总体情况
截止2015年区域内农村公路总里程3306.081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01.174公里,三级公路379.564公里,四级公路2739.631公里,等外公路95.712公里。沥青路面579.422公里,水泥混凝土路1415.446公里,简易及未铺装公路1311.213公里。区域内高级铺装路面路网密度46.8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市公路网密度70.41公里/百平方公里的66.56%。
2、沿黄公路
沿黄公路为区域内主骨架公路,自北向南连接3条高速公路(神府高速、榆佳高速、青银高速)、6条国道(G336、G338、G337、G339、G307、G340)和现有10条县道、18条乡道。是继国道210、省道204之后又一条南北大通道,它改变了国道210以东至黄河右岸80-100公里区域内没有南北通道的现状。和国道210、省道204与东西方向的省道301、国道307一起构成我市东部地区的“井”字型普通干线公路网,南可连接延安,北接内蒙,东经盘塘、佳县、吴堡黄河大桥到山西。它接通了沿黄区域内全部断头路,提高了域内公路通达深度,全方位辐射域内县乡及农村公路建设,彻底改变了沿黄区域交通闭塞的情况。
三、沿黄区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道路等级低,通过能力差。区域内公路路线平纵指标受沿黄地形的限制较低,坡陡弯急,许多路段甚至为“顺地爬”路基,行车极不舒适,安全隐患大。现有路面铺装以低标准的沥青碎石为主,整体强度不足,表面功能差,局部路段翻浆、坑槽等病害严重,致使车辆行驶速度慢,油耗大,运输效益低,道路通过能力差。
2、路基防护、桥涵排水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差。区域内公路路基防护、排导及桥涵设施极不完善或没有,个别路段边坡碎落、坍塌、埋压路基导致的交通中断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排水设施严重不足,致使部分路段抗灾能力低下,经常是晴通雨阻,汛期路毁桥断。
3、公路街道化严重。沿黄沿线公路街道化问题相当突出,沿黄公路穿过六县二十六镇,均形成公路街道局面。道路两侧民用住宅以及商业设施集中,过境车辆的噪音、废气污染严重干扰道路两侧群众的生活。由于道路狭窄,大客车、大货车、小汽车、摩托车、行人混杂,过境车辆行驶不顺,影响道路通行能力并诱发交通事故。
4、道路拥挤、服务水平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交通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沿黄公路将无法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由于交通量大,混合交通特点明显,极易造成拥堵,尤其在局部路段,车辆行驶速度极低,延误时间长,道路利用率低,同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四、加快沿黄区域公路建设的几点建议
1、将现有410公里沿黄公路升等改造为二级公路。建议市政府将本项目纳入我市“十三五”规划中,予以立项,并将该项目及时中省申报,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多方论证,精细化设计,确保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特别是利用沿黄公路升为省道后,中省补助资金大幅度提高,整合多方资金集中力量将沿黄公路修好、养好。
2、提升区域内公路等级,接通区域内断头路。全面提高区域内公路通达深度,全方位服务域内人们互联互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使人尽其才、物畅其流、货尽其用,贸易繁荣。对外交流得到加强,促使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一批商品贸易集散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带动和促进域内经济的全面发展。
3、高规格组建项目执行机构。沿黄公路升等改造项目影响区域广,涉及路线长,地形复杂,工程协调难度大,建议由市政府抽调相关人员,市、县人大、政协广泛参与,高规格组建项目执行机构。将沿黄公路建设由部门行为,转为社会行为,多渠道,集思广益,开创榆林公路建设新篇章。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