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沿黄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治沟骨干工程办公室主任 刘 飞
沿黄土石山区位于我市东部黄河沿岸,呈南北带状分布,涉及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等6县,28个乡(镇),759个行政村,总面积2775.13km2。区域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密度达7km/ km2以上,特点是:坡陡土薄石多,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一、水土流失状况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决定了该区成为我市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据调查,区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约2.5万t/km2·a,其中,佳县、吴堡约为2.0万t/km2·a,绥德、清涧约2.5万t/km2·a,府谷、神木则超过3万t/km2·a,而神木的局部地区高达4.48万t/km2·a,侵蚀模数之高,为全国之首,世界罕见。
1、流失严重的原因
造成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所决定:(1)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岩石裸露是该区显著的地貌特征,为水土流失创造了地形条件。(2)地面黄土稀薄,组织疏松,湿陷性、渗透性较大,使得遇水极易崩解而流失。(3)降雨不均。区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00多mm,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内,三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因此,降雨集中、强度大成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首要因素。(4)植被稀疏,覆盖度低,使得大量的地面裸露,土壤失去了有效保护及对水的调节作用而流失。此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区域的水土流失。
一是面积大。区域总面积2775.13km2,而水土流失面积2492.7km2,占该区总面积的90%。二是强度高。据统计,全市土壤侵蚀模数平均达1.22万t/km2·a,而该区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约2.5万t/km2·a,是全市平均值得两倍以上。据《黄河水沙特性变化综合分析》研究资料,1977年孤山高石崖测站的实测河流输沙量达到8000万t之多,年输沙模数高达8万t/km2。三是产沙时空分布集中。区域干支流的输沙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而且在时间上的分布也极不均匀,一些资料统计表明,在该地区,一、二次特大暴雨的输沙量占年输沙总量的97%以上。四是泥沙粒径大,>0.05mm的泥沙颗粒含量高,成为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3、可能造成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一是使坡面和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岩石裸露的面积越来越大。二是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的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土壤肥力逐步减退,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15t氮,10--15t磷、200--300t钾。三是生态失调,干旱、霜冻、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十年九旱”的旱灾尤为严重。四是流失的泥沙淤积下游河道,给黄河干流的清淤防洪工作带来极大威胁。
二、水土保持状况
长期以来,面对黄土高原日益严酷的生态环境,沿黄土石山区沿线六个县的人民群众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走“种草种树、发展林果、治穷致富”的生态建设路子,因地制宜的开展了大规模的、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府谷县开展了以大力营造沙棘林的治理活动,2000年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营造沙棘林4.8万亩;修建淤地坝324座,拦蓄泥沙3896万m3,淤成坝地619.6hm2。佳县营造水保林9.83万亩,种草5.14万亩,种植经果林16万亩,形成了红枣产业带;神木修筑梯田4.3万亩,发展水地2.6万亩,营造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8.1万亩,种草1.7万亩,修建淤地坝362座,可发展坝地5.4万亩,综合治理面积177.6km2。与此同时,其它县也开展了一定的治理活动。截至2010年底,区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997.4km2,占区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目前该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植被分布较差,综合防治体系未形成,仍需要加强治理。
三、几点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沿黄土石山区的治理要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加快淤地坝建设,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置水土资源,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治理的布局上,沟道以建坝为主。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可以从源头上封堵泥沙的输移通道,它不但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的泥沙,不让泥沙白白流失,而且能够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同时,淤地坝的拦泥效益非常显著,它是水土保持措施中拦泥减沙最有效的措施。据《人民治黄50年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计算,淤地坝减沙量占水土保持各项措施总减沙量的67%。另据调查资料,淤出的一亩坝地,粮食产量是梯田的3—5倍,是坡耕地的5—10倍,如果通过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该区的土地生产效率可大幅度提高。因此,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防治中,必须重点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可建设土坝或石坝。
其次,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采取封禁加人工种草的办法,扩大植被面积。生态建设的最急迫问题是植被恢复,地域广阔且自然环境恶劣的土石山区,单靠人工的力量来恢复植被是有限的。事实证明:在不同的降雨条件下,就会有相应种类的生物生长繁衍,这就使生态系统具有自然修复功能。因此,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覆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第三,要大力发展经果林,实现区域脱贫。全力抓好主导产业建设,形成沿黄红枣产业带。在规模上下功夫,重点抓质量、抓品牌,提升红枣的知名度。
第四,要充分发挥预防监督职能,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因此,要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的行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