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加快沿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018次     时间:2016年08月30日


市政协委员、榆林学院教授    高海清

近年来,我市沿黄区域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稳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着力打造小杂粮、红枣、海红果等区域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带。

一、  沿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1.特色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沿黄区域粮食产量达16.6万吨,红枣面积187.3万亩,红枣产量53.5万吨,产值18.7亿元。我市沿黄区域在产业培育上积极探索,在发展现代农林牧渔业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涌现出不少好的典型和样板。如神木沿黄的马镇镇盘塘村在千亩地膜花生示范种植、百亩西甜瓜和软玉米标准化种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全国专家测产小组现场验收测产,该村千亩地膜花生平均亩产达508公斤,创下全国最高纪录。2014年,全村在家人口中,仅地膜花生、西甜瓜、软玉米三项人均收入就达1.24万元。

2.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品牌和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有农业园区17个,农业龙头企业53家,农民合作社857家,专业大户515户,家庭农场18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333户,畜禽养殖企业1114户。同时,我市沿黄区域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运作,打造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大大增强特色产业对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带动效应。

3.观光农业功能有所拓展。我市沿黄区域地形地貌独特,自然景观优美,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拓展沿黄区域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功能的客观基础。近年来,社会在休闲旅游方面的需求激发了沿黄区域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枣林长廊北起府谷,南至清涧;沿黄各县乡镇围绕当地的红枣文化开展盆景、赏花和采摘等特色旅游服务,游客络绎不绝。

二、  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1. 农业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黄河流经我市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贫瘠,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限制因素较多,特别是水利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薄弱。如绥德县无定河沿岸水利设施破坏制约了农业发展,靠天农业的困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调研过程中看到山西临县、柳林县与吴堡的黄河河道非法挖沙严重 河床伤痕累累挖沙之后,留下的深坑就像一个个陷阱,危及防洪设施,不仅破坏了河道自然景观,也造成了不安全的隐患。

2、农民素质偏低,贫困面广、程度深。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下滑,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十分显著。受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影响,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面广、程度深,农民收入低也制约着农业的投入,进而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显示,沿黄各县县红枣产业缺乏品种更新,品种退化严重,栽培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市场上被新疆枣取代,严重制约农民收入提高。

3、特色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有待提高。沿黄区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仍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同时贫困人口将更加依赖于土地,土地作为生存的基本保障和最后底线而不愿流转,小农经营和兼业经营成为主要方式,制约了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如果没有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将难以推进,也就难以统一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进而不利于特色产业加工及贸易,也影响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尽管近几年沿黄区涌现出了一批成长较快、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大多是规模小、起点低的家庭作坊,且多采用产销一体的初级产品经营模式,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佳县、清涧县的红枣、吴堡的手工挂面品牌带动能力较弱。而且,龙头企业普遍缺少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新工艺、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营销渠道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也大大限制了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

三、加快沿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熊彼特早在1912年就提出了创新理论。创新可以取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劳动力的制约,把知识、科技、管理要素加进去,获得新的经济增长,这就是创新理论的本质。要打破沿黄区资源贫乏与要素报酬递减瓶颈,只能走创新之路。创新要依靠企业家、农村能人驱动,政府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发挥的环境。因为创新是以市场竞争为前提的,企业家要面对市场竞争,承担创新的各种风险,获取创新收益,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一)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升级

1、要推进产学研政用合作。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基层农技部门和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为特色农业主产区输送科技成果和提供智力支持。要大力推进产学研政用合作,积极推广科技部支持县域经济的“星创天地”项目,使基层农技人员的能力提升和技术难题能得到地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即时支持,也使地方高校或科研机构摆脱研究与生产脱节的困境。

2、要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所造成的社会结构失衡使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中青年劳动力过度流转到非农产业,使得以往世代相传的特色农业种养及加工制作方面的经验技能难以传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特色农业主产区小城镇综合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使农民能在家乡获得充分就业机会和享受良好的社区公共服务,是农村社会繁荣的根基。同时,也要按照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律,按照现代产业特征开发种养能手、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人才,特色农产品市场代理人和加工制作人才等不同类型实用人才。在评选和登记备案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3、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搭建良好平台。基于沿黄特色农产品工业企业技术能力弱、利润较低等问题,政府可以针对企业的一些共性需求,建立企业共享的地区科研试验站或实验中心。由高校或科研机构承担地区农业实验站管理。地方农业科研平台应设立在特色农业主产区所在的城镇或位于主产区的特色农业企业。从而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企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能力提升的平台。

(二)体制创新引领农业发展

1、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加强引导和支持,发展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特别要发挥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效应,加快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实现特色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和农民组织化,提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力。因此,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必须敢于先行先试,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切实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要尊重农民在土地使用和经营决策上的主导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流转行为,搞好流转服务,引导土地合理有序地向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户集中。当前可借鉴东部地区、陕西蓝田县簸萁掌村经验,探索由农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土地合作社与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相互持股,形成“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权型紧密利益合作机制。龙头企业按市场需求引导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合作社以入股土地为生产基地,向龙头企业提供数量较稳定、质量有保障的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即可进行精深加工塑造品牌,特色农业发展概况。如:山西临县蘑菇基地、柳林县凌志集团。最大程度地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如此,农民既可获得农业经营性收入,还参与了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股份分红,增收渠道拓展,经营收益增加,土地流转或入股的积极性将会充分调动。同时,加快探索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设立林业要素市场,构建林权流转服务市场,引导林农灵活实施家庭经营、联合经营或承包经营。推进适合沿黄区特点的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破解特色农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瓶颈。

(三)保护生态环境,拓展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

1建议在沿黄流域生态工程建设中,将乡村公路建设、淤地坝建设作为重点,申请设立中、省、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沿黄区域生态补偿力度,建立支持沿黄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既可以减少黄河泥沙输入,又可以淤积高产稳产的坝地田,还可以解决当地的交通问题。

2要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垃圾循环利用问题。像畜禽粪便、植物秸秆等,应优先考虑实现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需要重视粪便循环利用、保持空气清新及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3生态环境保护要与食用特色农产品的安全生产相衔接。如对能够实现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业基地、标准化产区,在农业保险和特种经营补贴方面给予特定奖励。推进特色食品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源头的控制,包括对剧毒农药和虚假农资的监管,建立种植和养殖生产记录制度。对开发有机食品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同时,政府公共科研机构与高校需要在技术上支持主产区实现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用药和节水灌溉等。

4拓展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近年来,我市沿黄旅游得到长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沿黄特色农业先天所具有的良好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地方政府打破小农分散经营造成的资源分割,实现区域统筹规划;同时,要利用网络、对外招商引资和企业产品开发等各种渠道,加强对特色农业产区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的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04

执行时间1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