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关于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796次     时间:2015年03月05日

市政协常委、民建榆林市委副主委   曹雨生 

市政府提出要打造榆林成为陕西第二粮仓目标,而因地制宜,开办家庭农场是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大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市优势的土地资源,加上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等有关精神,都为榆林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

一、我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在榆林农村,已涌现出许多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利用家庭承包地或流转土地,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据统计,目前全市有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26574个,占全省家庭农场总数的55%,其中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就达9955个,家庭农场数量居全省第一。榆林市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106.5万亩,2014年实现纯收入17亿多元,全市年收入达到10万元的农场主占到70%以上,成为引领榆林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榆林市家庭农场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种养结合型;二是果畜结合型;三是菜畜结合型。

    二、目前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困难

(一)农村土地流转难。一是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思想障碍,担心失了地,丢了根,宁可撂荒也不愿意流转。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土地难以流转。三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容易产生纠纷,协调难到位,仲裁难落实,土地流转双方都心存顾虑。

(二)资金、人才支撑难。一是家庭农场项目建设融资难,按照现行规定流转来的土地和农作物预期收益都不能在银行做抵押贷款,社会资本投入家庭农场领域较少,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家庭农场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对新技术引进和抗风险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这都将严重影响家庭农场的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位难。一是水利设施不配套,电力设施不完善,沟渠淤塞,机电设施老化,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基本需要。二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键全,农业生产服务很难到位,农民用老办法种田,收益率低。

(四)优惠政策落实难。国家对家庭农场的工商登记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主体定位不明确。国家现行的种粮直补是按人头亩数分到农户,不种粮食的拿着补贴,而承包流转土地的大户却享受不到这一政策。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土地流转引导,壮大家庭农场规模。一是推广神木县尔林兔镇土地流转经验,坚持农户经营承包权、承包面积和承包期、国家对农户补偿利益“三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依规、就近、就亲、有偿、自愿”的原则,以村逐步推进、依组实施,调换结合、转租承包、化零为整、适度规模的新机制、新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在南部山区可借鉴榆阳区“土地细碎化整合”等土地流转新模式。二是探索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家庭农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政策扶持引导,发展家庭农场。

    一是政策资金倾斜。对流入土地的农场主,应以土地为基数进行地租补贴;对粮食种植等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应以种植面积为基数给予政策性补贴。二是加强涉农保险服务。规模农业生产投入大,成本高,风险也很大,希望保险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扩大涉农保险的范围和品种。三是加强信贷支持。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作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后,政府在发展中应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金融扶持政策。

(三)着力科技推广引导,促进农业增效

一是加强家庭农场人才培养。农业部门要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结合专业大户和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场主。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家庭农场的合作,建立家庭农场农技特派指导员制度,切实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指导家庭农场创建品牌,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发展标准化生产,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强化经营机制引导,推动产业化发展。

一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积极培育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标准化程度较高,品牌意识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家庭农场。二是开通农业综合服务热线电话,及时解决农民群众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三是支持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17

执行时间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