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民间文化投资 做大做强榆林文化产业
九三学社榆林市委
榆林的文化产业得天独厚,大有潜力。榆林文化资源突出地表现为历史文化、边塞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榆林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内重点文物古迹有镇北台、统万城、杨家城、李自成行宫、扶苏墓等边塞文化遗迹。有佳县白云山道观、米脂万佛洞、神木二郎山、榆林黑龙潭等宗教文化寺庙。还有米脂杨家沟、清涧袁家沟、靖边小河等毛泽东旧居和诸多红色文化遗存。更有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唢呐、陕北秧歌、陕北剪纸和石雕等独特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全市共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然而,就目前榆林文化建设及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果和所产生的影响来说,离“文化大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甚至与周边的山西、内蒙、宁夏和延安相比,榆林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一、榆林民间文化投资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其一,榆林民间文化投资的数量严重不足,比例相对较小。榆林民间资本的特点数量大,但投资较为分散,其流通和流向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存银行的有私人放贷的,有投资石油煤矿的也有投资房地产或其他商业活动的。可惜的是投资文化产业的还不到民间总投资的十分之一。其原因看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正如在榆林很流行的一句说的那样:榆林人有钱的人不喜欢文化,有文化的人又没有钱。文化投资少,文化产业自然难以发展起来。
其二,榆林的文化投资还停留在“短、平、快”这类项目上,缺乏重大项目的投入。文化产业投资的一个特点是耗时长,见效慢,风险大。这就让许多本来还对文化产业有点兴趣的人望而却步了,即使有人投资文化产业,他们也多倾向于投资一些“短、平、快”的文化项目,如文艺晚会、广告业和工艺品业。这类文化产业见效快,风险相对比较小。
而对那些积淀深,规模大,见效慢的文化产业却较少有人涉足:如文化出版业,影视业,动漫业,音像业等。尽管榆林近年来也成立了许多家文化影视传媒公司,但大都处于起步和观望阶段,没有走向真正的全面运营。有的甚至是名为文化公司,实为其他产业。
其三,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比重和格局不协调、不平衡。目前,榆林市已初步形成以文艺演出、新闻传媒、文物旅游、文化遗产、文化娱乐、音像制品、网络文化、印刷出版、民间艺术品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中,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占有很大比重,而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绥德县石雕加工企业26家,年营业收入1.2亿元;清涧县青涧石板、聚光艺雕、百城木雕,青青草科贸公司等文化节企业年产值近4400万元;223家网吧年营业收入达到1.2亿元。尤其是特色文化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榆林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推出曹宏霞的剪纸、鲍武文的石雕像、清涧石板文化艺术品等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和企业。相对而言,公有制文化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但其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文化单位或企业甚至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其四,榆林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缺乏大作品和大品牌。这几年来,无论是旅游文化,或者是文学艺术,影视文化抑或是工艺文化等方面都没有打造出一个或一部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作品或大品牌,这就严重影响了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对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出台优惠政策,多方融资,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资金,而资金投入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正确引导。要加强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把资金投入到重点单位和精品文化成果等重大文化项目。另外,发展文化产业还需要市场营运,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因此需要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通过搭建文化产业投资平台、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等措施,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扩大文化产业资本来源,提高文化产业投入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2、加大政策力度,培养、引进和奖励文化人才。文化产业要文化人才去搞,没有文化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赵本山就能带动整个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的文化产业,我们也应该通过培养、引进和奖励的办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队伍,着力培养我市的文化名人,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带动我市的文化产业。2013年,市委宣传部出台的文化精品工程奖励办法及其奖励措施,对推动榆林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这样的奖励一定要支持下去。
3、尽早出台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建立和完善榆林文化产业链。客观地说,榆林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想搞文化产业却不知道怎样搞,搞什么,同时又找不到相关的政策依据。所以,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有人获利了,就继续搞;有人赔本了,就半途而废。盲目投资,重复投资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应该统筹安排,全局规划,制定出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并明确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步骤,从而形成榆林文化产业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4、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龙头,着力打造榆林文化品牌。榆林的文化建设太需要文化品牌了,没有品牌,就没有号召力;没有品牌,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品牌,更没有文化的延续性。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地全方位地整合榆林的文化队伍和文化资源,在搞好扎实细致的文化基础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推出榆林的文化品牌。这一品牌可以是一个旅游景点,也可以是一个文化名人;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亦可以是一部文化作品……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品牌的打造,都需要一个地方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这块土地上大量的文化工作者长期的艰辛的文化追求。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