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员论坛您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栏目 >>委员论坛

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是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920次     时间:2014年04月09日

市政协委员、市林业产业开发办主任 狄龙

 现代农业的内涵是集约化、科学化、商品化、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规模化。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殊性决定农业生产规模和经济规模都比较小,只能在农户进行自愿联营的基础上达到适度规模,走集约经营的产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我市积极探索实践主导产业推动、专业合作社引领、种养大户示范、龙头企业带动、基层组织协调、产业园区统筹等土地流转模式,对激活农村土地流转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红枣基地建设中,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加快高标准红枣示范园建设步伐,尝试老枣林的合理流转,实现枣业富民、强市,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探索破解这些难题的途径,是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红枣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榆林市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全国五大集中连片红枣产区之一,我市红枣主产区涉及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等9县(区)的100个乡镇,2470个行政村,枣农人口72.58万人。

1、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建国初,我市仅有枣树5万亩,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实施“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等项目,目前全市红枣保存面积17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35万亩,年鲜枣产量40万吨。有红枣万亩乡43个,从清涧至府谷的黄河沿岸,形成南北长347.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红枣林带。清涧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佳县被命名为“中国红枣名乡”。

2、加工业正在崛起。全市红枣加工企业100多家,龙头企业10多个,个体加工企业2000多个,从业人数3.5万多人。加工的主要品种有饮料、枣酒、枣醋、枣泥、蜜枣、贡枣、滩枣和枣膨化食品等六大类系列60多种产品,行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红枣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据市统计局数据, 2009年我市鲜枣产量首次突破40万吨,产值15.6亿元,枣农人均收入1686.4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2%2010年全市红枣产值18亿元,清涧、佳县等地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超过3000元。2012年鲜枣产量50多万吨,产值20亿元。2013年,全市红枣受灾严重,产量产值均减少70%

(二)存在问题:

1、管理粗放,单产低且产量不稳定。红枣优果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2、自然灾害影响枣产业发展。枣树开花、坐果期忌多风、阴雨、冰雹等天气,成熟期,遇连阴雨天气,造成红枣裂变腐烂甚至绝收。

3、加工以初级为主,精深加工少。品牌杂乱,知名度不高。生产秩序混乱,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卫生要求,产品附加值低。

4、红枣销售网络不健全。

5、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红枣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我市红枣产业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土地流转为契机,科技引领,大户承包建高效枣园,加快老枣林的改造提升,积极探索红枣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土地流转建枣园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市土地流转、大户承包新建高效枣园7.5万亩。多分布在佳县、清涧、神木等红枣主产区。        

1、积极探索,创新形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进土地流转新建枣园的有效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流转模式:

一是 “孟岔模式”。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承包大户通过规模经营枣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退耕户在8年之内可享受国家补贴,8年后可享受承包大户的补偿,20年后仍可享受土地重新流转获得的利益。 如米脂孟岔村、清涧惠国海枣园等。

二是租赁。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承租方,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农户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清涧县杨文初流转牛家湾村土地1340亩,建高标准枣园和智能大棚枣园100亩。枣园的产量产值显著提高,公司和农户实现双赢。

三是产业园区统筹。由政府组织协调土地流转交由企业承包管理,如吴堡张家山红枣生态示范园,成功流转土地1100亩,由巨人红枣公司建园经营管理。清涧县石咀驿镇政府组织7个行政村集中土地建立万亩红枣基地。

四是入股。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合作社股份,并享受盈余返还或按股分红。

五是红枣加工企业牵头。将土地或枣林作价入股,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企业预付或无偿扶持部分生产资料费用,定购回收红枣,如清涧县巨鹰、宏祥、人和仙、佳县益民红枣公司等。

2、完善政策,加强引导。为了提高栽枣大户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和大户承包建设高效枣园的扶持力度。市政府及林业等有关部门加大了对山地滴灌、保鲜库等项目进行了扶持,鼓励发展高效山地矮化密植枣园。

3、优化服务,加强指导。市林业局、科技局、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力推广山地红枣滴灌技术和优质红枣栽培技术,通过开展科技下乡、举办大户技术培训、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及时送到广大枣农手中。

、几点启示

1、优化土地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家庭承包制和红枣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吸引民间资本的注入,挖掘了红枣产业增收的潜力;顺应了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市红枣基地建设上台阶的希望之路。

2、有利于红枣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统一实施修剪、防虫、施肥、灌水等措施;有利于带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形成,是我市红枣基地上台阶的希望之路。

3、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标,是我市红枣基地上台阶的希望之路。

4、通过丰产技术改造,全面提高我市红枣整体产量和质量。

三、发展对策

1理清发展思路

一是基地建设上调整思路,不盲目追求规模面积的扩张,以巩固提高老枣园的产量、质量为主,实施低产枣林改造工程,坚持推广红枣优质高效管理技术,新建枣园走土地集中流转、大户承包经营、标准化建园的路子;二是建设比较发达的枣产业体系,以枣产业的全面开发利用为切入点,开展区域战略品牌工作,增强枣业发展活力。

2、坚持科技引领

从规划设计、良种繁育、标准化建园、低产园改造、栽培管理技术、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要坚持科计是第一生产力要素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3深化红枣加工

一是要提高红枣产业加工能力。扶持发展一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生产能力高的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能力;二是要优化加工产品结构。增大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份额,加大红枣饮料、枣酒、枣醋、枣茶等产品的上市量;三是要扩大冷鲜贮藏的能力,把鲜食枣进行精加工包装,反季节上市。

4改变投资方式

一是改变撒胡椒面的投入方式,集中资金扶持一批精品示范工程,以辐射带动整个红枣基地建设;二是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加大信贷扶持试点工作的力度;三是采取有偿使用、投资入股等方式,把有限的资金注入红枣产业中去;四是要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对和抵抗能力。

5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要对红枣产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保障服务,产前进行政策优惠、信贷扶持、技术培训;产中进行技术推广与指导;产后搞好销售服务,寻求市场,搭建销售平台,努力打造榆林红枣产业升级版,让榆林红枣产品走出榆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41

执行时间1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