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服务中心抓产业 同心同德谋发展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718次     时间:2010年06月09日
服务中心抓产业    同心同德谋发展
清涧县副县长  蔺振华
(2010年6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大会安排,我就清涧县围绕抓产业、谋发展所做的工作,给与会同志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清涧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87%的人口是农民,农业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0%左右。怎样才能立足县情,带领农民走上富裕路,带动全县经济实现突破发展,是近年来县委、政府一直为之破解的难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科学论证,形成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枣赢天下”的发展理念,围绕“红枣产业强县、粉条加工名县、石材加工大县”三大目标,积极构建以红枣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经济框架,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兴百业”的发展态势,以产业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进现代化,全力打造“中国西部红枣第一县”。同时,确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目标, 即年均新栽红枣5万亩,到2015年全县达100万亩,30%为绿色有机基地;产量达25万吨,加工比例90%,精、深加工占60%;产值达 25亿元,年净收入达8亿元,农民人均红枣纯收入达3200元;加快粉条、石材产业推进步伐,实现年产品牌粉条3万吨,年加工精品石材3万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清涧把红枣、粉条、石材三大产业作为立县之业,通过建立行政推动、科技驱动、市场拉动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使其规模快速壮大、效益大大提升。目前,红枣产业占到清涧经济的半壁江山,实现了“五个过半”,即全县原枣产值突破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红枣工业产值达8亿元、实现增加值3.04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72.5%和73%;红枣规模以上企业9户,占全县的64%;农民人均收入中红枣一项为1856元,占53%。依托红枣产业,清涧已成为“中国红枣之乡”、“中国优质红枣基地重点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清涧红枣”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全县430多个粉条加工点与3000余户个体作坊,年生产系列产品2万多吨,实现产值1.8亿元;全县81个石材加工企业(点),年加工石材7万立方米,产值突破5000万元。在上述三大产业带动下,清涧县域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基础设施获得了极大改善。2008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一等奖;2009年,全县实现GDP16亿元,财政收入402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并荣获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前十名;全县近三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56个,使城市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张到4.8平方公里,水暖电、排污、通讯等配套设施日渐健全,卫生、交通状况大为改观,构建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发展环境。
       我们的具体经验与做法是:
      1、政策推动,狠抓基地建设。基地是产业的基础,没有规模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基地,就没有高效和持久发展的产业。县上出台、落实各项发展红枣、粉条、石材三大产业政策,建立履行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与企业、乡镇和部门领导联合包抓村庄、县乡干部包抓农户“三位一体”责任制,全力营造“人人关心产业、人人支持产业、人人服务产业”的良好氛围。几年来,红枣基地按照每年新栽5万亩的任务得以推进,目前全县红枣总面积达68万亩,年产红枣15.5万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地建设模式。一是大户承包办基地。结合土地流转试点工作,积极倡导和鼓励大户承包办基地,并在资金、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二是整合资金办基地。大力整合各类投资,全面向红枣基地建设倾斜。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每年必须新发展枣林100亩;红枣加工企业每享受1万元南扶资金,必须办好1亩高标准、高质量红枣基地。三是退耕还林办基地。对原退耕还林地块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全部补植枣树。四是领导包抓办基地。县上每位县级领导包抓1个乡镇,各部门、单位和省市驻清单位每年必须包抓2至5个10亩以上的栽枣示范户,并实行挂牌管理。县政协帮扶包抓李家塔镇李家沟村50亩红枣基地建设中,克服经费困难投入1.5万元,工作人员每人捐款100元,并邀请红枣专家和业内委员严把红枣栽植、管理技术关,出色地完成了包抓栽植任务。五是干部带薪办基地。对自愿领办、带办红枣基地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除对所办基地给予资金扶助外,在不影响工资晋升、工作调动前提下,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和提拔使用。六是科学管理办基地。林业部门有计划地安排技术干部到实地科学指导栽枣务枣,相关部门提供病虫害防治、气象预报、低产改造等全程服务。同时,洋芋基地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基本稳定在了18万亩左右,并注重提升了产品档次。
       2、项目带动,激发创业热情。整合使用农业项目、农民教育培训、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特别是通过有效使用扶南资金,开创了清涧红枣、粉条、石材工业发展高潮迭起的可喜局面。目前,全县有红枣加工企业63户、个体加工户144户,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产品主要有7大类100多个品种,有6户红枣企业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14户企业获得QS认证;有国家级食品龙头企业2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户、市级4户。粉条加工抓住红旗沟、神延铁路沿线地理条件相对便利、辐射范围广泛、市场影响力大和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实现由分散作坊式向规模生产转变,建设集良种引进、淀粉提取、品牌产品开发、实体重组改造和产品集散为一体的薯业加工示范带,培育了一批引领精深加工的现代龙头企业,建成相对集中的粉条加工区,实现了薯业的升级换代。石材开发扩展了项目种类,向雕刻、装饰、高档家用石品延伸。一是政策强势拉动。为了进一步推动红枣、粉条、石材加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县上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13项优惠政策》及《县级领导与部门包抓重点非公有制企业》、《部门专业技术人才派驻企业指导协调》等工作制度,高度重视红枣、粉条、石材企业创办与烤炉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国有、集体、个体通过合股、合资等多元投资方式发展工业、建设烤炉,从而催生了工业企业与红枣烤炉的大量涌现。四年内,仅扶南资金一项支持红枣工业3600多万元,并带动投入民间资金2亿多元。二是改制引导促动。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国退民进”企改方针,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向非公经济转化,构建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和投资多元化的经营格局。近年来,全县实施了改制的30多户商、供、粮企业,多数转化为民营经济实体,其中15个基层粮库(站)和7个供销社全部演变成红枣加工企业。三是能人踊跃带动。在县上鼓励干部职工分流领办、兴办企业政策的感召下,县上一些能人挺身而出投入工业开发大潮,相继建成了枣生堂、百城木雕等10多户红枣、粉条、石材加工实体,助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连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业格局的形成。四是园区大力牵动。我县在西城区整理出431亩连片土地,计划作为红枣、粉条、石材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进行开发。为了使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开发项目在资金毫无着落的情况下于2008年末能够启动,县上确定由政协张主席任组长全权负责此项工作。在带领工作组经多次实地调研后,制定了3个实施方案,顺利完成了480座坟墓、1个大型砖厂、两座信号塔、9户农家的搬迁工作,并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
       3、市场拉动,大力培育品牌。品牌是企业的生死牌,也是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王牌。县上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扩大红枣、粉条、石材市场与做大做强品牌的工作措施。目前,清涧红枣、粉条、石材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产品营销点或办事处,有5户红枣企业在西安设有营销公司,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达34%,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年销售各类红枣产品6万余吨,销售总值达12亿元。全县拥有省著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1个,中国著名品牌1 个,地方知名商标6个,并有5家企业取得了产品直接出口权。一是高树品牌意识。坚持“质量奠基、品牌引领”的创建思路,把品牌培育当成产业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强力宣传造势、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构建公平竞争、互信共赢的商业平台。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县上制定红枣、粉条、石材三大产业的品牌战略开发计划,指导全县的品牌开发工作。三是加强品牌宣传。通过参加或举办商贸洽谈会、产业研讨会和系列化宣传推介活动,全方位提高清涧红枣、粉条、石材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通过组建大型红枣、粉条、石材专业市场、多种形式的枣业、粉条产业合作组织,培养专业营销人才,强化中介机构服务职能,全面扩大市场覆盖。四是重视品牌保护。在明确品牌产权归属的前提下,引导企业加大品牌注册保护力度,优化产品质量,严防假冒伪劣产品出现。
       4、科技驱动,健全服务体系。通过积极争取,建起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的“陕西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红枣产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研支撑体系。该中心集产学研为一体,建有科研大楼1栋,内设2个专业实验室和2个红枣文化博览馆;有1个占地4800亩的红枣试验示范基地;拥有34名红枣专家,其中14位是红枣产业发展的常年顾问,8位常驻我县从事红枣病虫害、雨季裂果防治和增产增收等试验示范专项研究。几年来共引进适生新品种20多个,研发新产品6种,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县乡村三级红枣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一是抓产学研结合。依托省红枣研究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展开了企业产学研联合体和县属红枣科技研发中心联建工作,狠抓红枣标准化基地、病虫害防治、防裂防烂、精深加工等技术攻关,不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了红枣的深度开发及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大幅提高。二是抓产品研发。红枣、粉条、石材龙头企业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与开拓,先后开发了红枣酶解浸提饮料、红枣智能烘房、枣木工艺品、石板文化艺术品等工业化新产品,积极推动了红枣、粉条、石材工业的深入开发,取得了显著效益。三是抓科技引进推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专家每年对枣农进行科技培训,同时组织枣农外出参观,全面提高了红枣基地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5、文化互动,延伸产业链条。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产业开发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有永恒的魅力。清涧红枣、粉条、石材三大产业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非常厚实。一是超前规划特色鲜明的产业文化体系。规划了构建以红枣、粉条、石材三大产业为基础,以陕北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为背景,以红枣、粉条、石材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铺垫,以枣乡特色风情为灵魂,以枣业科学技术及红枣药食、品牌、企业和文学艺术等文化为骨架,以城乡景观、专业节会及品牌专营店、“双红”旅游线等为展示窗口,以报刊、书籍、网络、电视等为宣传窗口的产业文化体系。二是悉心打造艺术魅力恒久、商业价值兼具的产业文化精品。重点以石板、枣木等特色资源为载体,全心打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城乡景观群,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展示生态产业、科技产业、人文产业的丰富内涵。三是积极构建以红枣、粉条、石材文化为主的城市文化。围绕 “双创”,通过美化、亮化、艺术化和功能配套化等多种措施,积极发展渗透红枣、粉条、石材文化为主的城市景观群,全方位展示风韵枣都的个性魅力。目前,红枣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以清涧石板为载体的红枣文化得到充分展示,清涧红枣博览馆建成,红枣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得到初步挖掘整理,红枣生态游、红色革命游、黄土风情游、黄河景观游正在精心打造。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县以红枣为主的三大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优势已经显现,模式已经成型,并为资源匮乏县发展现代特色经济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但与我市其它兄弟县区相比,其成绩还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们一定将以此次常委会提供的平台为契机,把各县发展主导产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进一步学习借鉴,认真加以推广,力求给发展以红枣为主的产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我县经济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4002282

执行时间2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