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南部六县富民产业案例之十一
清涧县红枣产业
清涧县红枣的产业化开发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该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据2008年底统计,该县拥有枣林63万亩(盛果林38万亩,挂果林48万亩),最好年景可产红枣14.09万吨,产值3.6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4.91%,占全县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3%。全县有50多个红枣品种,其面积和产量,木枣占87%,团枣占3%,其他枣种占10%,基本上形成县境东区以木枣为主,西区以团枣为主,新品种枣介乎其中的资源分布格局。
该县红枣加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增加值0.72亿元,税收242万元,占全县工业的比例分别为34.98%、47.37%和27%。全县有正常运营的红枣工业企业39户(有限公司24户,专业合作社15户),注册资本4041万元,从业人员2346人,其中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9户,有红枣加工个体户144户,各类烘房689座。红枣加工产品以滩枣为主(产能3.6万吨,产品份额80%以上),此外还有枣蜜饯、枣酥片、枣饮料、枣果馅、紫晶枣等(总产能0.8万吨)。红枣工业的销售产值2.01亿元,占全县工业的34.72%,产销率为98%,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达34%,占有率不足2%,尚无实质性出口。红枣销售以品牌产品的市场营销为主,以等级原枣的市场营销为辅,有3户企业(巨鹰、宏祥、北方土特产)在西安设有营销总部。全县拥有陕西省著名商标2件(巨鹰、人和仙),地方知名商标5件(西北之星、彤森、老河坝、宝龙、惠老七)。
该县红枣科技引进转化、合作开发、总结完善和推广应用活动日益频繁,科研基础的创建工作也在有序开展。红枣真空油炸酥片、酶解浸提饮料、生物发酵醋饮等工业化新产品相继问世;枣仁育苗、节水灌溉、有机基地建设、丰产优果等技术广泛应用,宏祥产学研联合体和县属红枣科技研发中心投入使用,科技对枣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种植效益方面,正常年景,该县红枣盛果林38万亩,平均亩产350公斤,可产13.3万吨成熟鲜枣。扣除晾晒水份等损耗(10%左右),实得可外售鲜枣11.97万吨,平均售价按2.7元/公斤计算,可得3.23亿元毛收入。据调查,每亩枣林年经营成本大约340元(其中包括修剪、施肥、喷药、松土、除草、浇灌、运输、分拣、晾晒等费用),每亩枣林实得利润大约为510元,全县红枣大约可得利润为1.94亿元。近年来,红枣生长情况大多良好,但在红枣成熟的关键时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每逢遇连绵阴雨,导致大多数枣果不能正常成熟,残次裂枣达30%—70%,有的年头甚至绝收,种植效益大幅下降。例如2007年,每亩红枣收入不到100元。加工效益方面,以人和仙公司为例,正常年景,收购每公斤三级以上红枣的平均价格大致为3.8元,即每吨原料购价 3800元。原料淘汰率一般为30%左右,合格原料烘干成品率平均为70%。可见,加工每吨滩枣的原料成本已达7755元。淘汰枣售价按1.4元/公斤计,可冲减成本420元,即原料成本降至7335元。每吨滩枣的加工成本大致为1700元(其中包括工资福利、包装费、煤电水费、运输费、管理费、财务费用、折旧费等),每吨成品滩枣的成本为9035元,成品滩枣的出厂价格平均按照11000元计算,加工每吨滩枣的毛利润为1965元(毛利润率为17.86%),扣除销售费用和税金(分别占出厂价的3%和5%),加工每吨滩枣的净利润为1085元(净利润率9.86%)。该公司滩枣年最大产量为800吨,即滩枣年赢利最多不超过86.8万元。全县品牌滩枣的年产量大约为1.4万吨,即品牌滩枣年可赢利1519万元。散装(无牌)滩枣的年产量大约为1.2万吨,出厂价格大致为9000元/吨,利润率大致为4%,年可赢利432万元。可见,该县滩枣年赢利额大约为2000万元。此外,全县枣果馅、蜜枣、枣酥片、枣饮料、紫晶枣等产品的年总产量约0.22万吨,可赢利300多万元。因此,该县红枣加工业的年利润大约为2300万元。品牌效益方面,从滩枣加工效益得知,品牌滩枣的利润率平均为9.86%,而无牌滩枣的利润率仅为4%左右,前者是后者的2.47倍,品牌效益非常显著。事实上,巨鹰牌滩枣的平均利润率可达15%,更可见品牌的价值。科技效益方面,正常年景,采用丰产优果技术的红枣基地,单产较普通基地高25%左右,优果率高20%左右,成本只高15%左右,而净利润则高50%以上,即经营每亩枣林净收入可从510元增加至765元以上。另外,枣酥片的加工技术难度较滩枣明显高,加工成本也高;而生产枣酥片的利润率可达20%以上(每吨赢利2600元以上),加工滩枣的利润率仅为10%左右(每吨赢利1000元左右)。社会效益方面,该县21万农业人口,在正常年景,红枣种植业可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924元,红枣加工业可增收110元,两项合计为1034元。事实上,枣业已成为全县40%以上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枣业兴,则枣民富;枣民富,则产业盛。枣业的持续发展还带动了原料贩购、加工贮藏、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并在安置城乡剩余劳动力(4000多人)和大中专毕业生(120多人)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枣业还是财政之源,2008年,该县红枣加工业的税收收入为242万元,占国地两税收入的15.29%。主要依托枣业生存的其他行业的年税收收入达100多万元。
为了加快枣业的发展,该县在充分研究县情和枣业可塑性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枣业富民强县”和“创建中国西部枣业第一县”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清涧县枣业战略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和《清涧县红枣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县上连续三年(2007年—2009年)出台《清涧县红枣基地建设实施意见》,下达任务,设定标准,落实措施,跟进政策,督查指导,考核奖惩,使全县各部门、各乡镇投入到无公害有机基地的建设中。为了解决红枣品牌杂乱、无序竞争和浪费营销资源等问题,县上提出“整合产业品牌、优化产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的市场整顿战略,采用地域共享品牌覆盖企业独享品牌的办法重塑产业品牌形象。通过建立“清涧红枣”品牌专营连锁营销网络,整合全县红枣市场营销资源。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雄厚科研实力,联建清涧红枣科技研发中心,彻底解决枣业科技研发滞后问题。定位“西部枣都”,规划产业文化架构和推进产业文化建设,已成为清涧枣业开发建设的新亮点。
点评:清涧县地下矿产资源贫乏,枣业是该县培植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沿黄枣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县域之一。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认识明确,发展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二是全民参与、合力推进,众人拾柴火焰高,全民动员产业兴;三是依托项目建设,倾斜资金投入;四是借用“外脑”和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保障枣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