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考察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2478次     时间:2021年08月13日

为了学习借鉴各地氢能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氢能产业发展,打造西部氢谷,2021年5月中旬,市政协经济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由惠德存副主席带队赴广州、佛山、云浮、南平、武夷山、厦门等地就相关地市大规模低成本制氢、储氢技术、氢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及整车制造情况进行详细考察,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前景

氢能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氢能作为新能源的典型代表受到热捧。2020年9月,国家五部委出台政策,明确支持核心燃料电池系统及绿氢产业。同年,氢气作为能源纳入《国家能源法》,不建议再以危化品管理;2021年,氢能作为未来发展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将会带动形成万亿级新兴产业。

经过本次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沿海各地对氢能产业前景看好,国家政策利好撬动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氢能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都在寻找自身优势和氢能发展的契合点。云浮市超前部署规划、全产业链引进、注重科研创新,取得了领先全省、全国的先发优势。南平市南孚电池注重研发新能源储能电池产品,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武夷山市探索共享租赁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新路径,既节约成本又方便群众。广州广汽、厦门金龙注重整车研发制造,不断推出氢能汽车各种车型。厦门绿色低碳城市规划及佛山旧城改造项目,扩大了氢能在全社会的多场景应用,构建了新型氢能产业生态。我们应该借鉴以上地市成功经验,不断探索榆林发展路径。

目前全国氢能产业现状如下:一是燃料电池布局成型。2020年底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达7352辆,已在北京、上海等36个城市进行了商业化示范运行。2020年前以中轻车型为主,2020年后逐渐向重载车型发展。二是加氢站建设进度逐步加快。2020年底我国加氢站已建成128座,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17个省份,其中上海、武汉、佛山等地已制定或出台了明确的管理办法。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也存在如下问题:氢能产业集群已具雏形,相关的产业配套和商业化应用体系也在逐渐探索和完善,但盲目跟风上马氢能项目将导致低质化竞争局面;氢能核心技术尚未突破,部分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尚未国产,氢能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培育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在碳排放的长线约束下,国内外均看好氢能发展远景。国际氢能委员会乐观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能源需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50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10%,氢气需求量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12万亿元,全国加氢站数量达1.2万座。氢经济发展基本成熟,交通运输、工业领域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年产量达到3000万辆。

二、榆林发展氢能产业基础优势

榆林市作为高碳排放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面临能耗和碳排放指标限制的双重压力。发展低碳、零排放的氢能经济,是榆林经济转型的战略性选择。2020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榆召开了第十八次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要求榆林加快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此,榆林成立了氢能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若干政策,启动了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振兴路1000公斤加氢站项目正在建设中,氢燃料电池研发院士工作站协议已经签订,正在积极引进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项目。

榆林发展氢能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低成本氢源是解决燃料电池经济性的关键,而国内化工副产氢是燃料电池行业供氢的较优选择。榆林市煤炭、油气、电力、化工四大能源化工支柱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化石制氢资源。全市荒煤气、氯碱副产、轻烃裂解年可制氢130万吨。富余风、光能源年可制氢32万吨。部分产能过剩的天然气年可制氢20万吨。全市每年仅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氢能总量达180万吨—200万吨,这一体量优势其它区域难以比拟。二是明显的成本优势。榆林化工富氢尾气制氢成本普遍在0.6元/m³以内,氢源距本地应用端均在100公里以内,价格优势明显。榆林是全国重要的风电、光伏基地,利用弃风弃光而导致的未上网电力和电网用电波谷期的谷电可大幅降低水电解制氢的成本。目前电解水制氢每立方米成本约2元左右,远低于国内制氢平均成本。三是广阔的市场优势。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高端精细化工需氢量巨大,仅甲醇生产、烯烃、乙二醇、煤制油4个产业对氢气需求量高达135万吨/年。重卡改氢市场规模庞大,全市目前仅注册的重卡运输车辆就已达到10万辆,加之周边省份车辆,共计约有15万辆重卡在榆从事运输工作,且运输集散区域相对集中,推进这部分车辆向氢燃料电池汽车转型,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需求。

三、关于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战略位置。一是全面统筹谋划,将培育发展氢能源产业提升到支撑榆林经济高质量发展,攀登新能源产业高峰的战略高度,建立榆林氢能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工作专班,由市级主要领导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将氢能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完善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定期向省工信厅及其他上级部门沟通请示,积极汇报我市氢能产业发展情况、存在问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给予榆林更大的支持。三是明确氢能发展目标、实施路径与行动方案,前瞻性推进氢能产业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逐步引进氢能源上中下游产业链上知名企业,增强产业整体功能、综合实力和辐射吸引力,力争建成集氢能高端装备制造、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及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国家级氢能产业基地。

(二)完善政策激发企业活力。一是研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技术研发平台扶持政策、氢能小镇管理规定等,探索示范应用范围内氢能作为能源管理,并在行业准入、土地政策、原材料价格支持、创新研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补贴政策与退坡机制。对氢燃料电池车辆示范性运行、相关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设施给予财政补贴。出台和落实电解水制氢的电价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制氢-氢能交通项目,对终端分布式氢能热电联供等氢消费行业推出奖励措施;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榆林与中科院、西交大等院校合作。筹建氢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组织重大技术攻关,提升氢能全产业链系统集成能力、关键装备制造能力、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三)招商引资推进重点项目。一是采取引进突破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迅速破局补齐氢能装备短板。加快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飞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的《共建榆林绿色氢能产业生态基地项目合作协议》有效落实,打造“可再生能源绿色氢能供应链基地”和“氢动力关键装备及整车制造基地”。二是加快布局中期产业融合,强化我市装备制造实力,包括压力容器、汽车制造等,逐步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引进示范项目建设,整合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镁基固态储氢装置及配套专用车辆,实现镁基固态储氢催化剂、工艺包、专有设备的研发和工业化示范。与榆林学院开展合作,规划建立镁合金储氢产业基地。三是推进双翼与国鸿佛山共建项目的落实,保证燃料电池汽车的后端应用。利用好榆阳汽车产业园等关联领域,引进 8-12 米燃料电池公交车、4.5-7.5 吨物流车、市政环卫专用车等整车组装制造,逐步实现批量生产能力。计划两年内在神木锦界工业园、兰炭特色产业园等园区建成加氢站6个以上。四是在榆横工业区布局“液体阳光”中期试验项目,根据示范项目进展情况,适时推进氢能下游产业的应用示范。

(四)试点推广发挥带动作用。一是推进科创新城“氢能小镇”建设,努力将榆林第一座加氢站-华秦振兴路加氢站建成陕西省第一座日加注能力1000kg的固定式加氢站,满足60-10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氢气加注需求。二是规划建设两到三个示范应用场景,建成氢能特色小镇热电联供等先期示范项目。每个小镇规划配套 5 座加氢站、400 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若干氢能创新平台项目。三是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重卡、公交示范项目、市政环卫车辆规划布局。不断优化系统集成技术,突破适用于重卡、自卸车、装载车等的氢动力系统。同时要结合2022年在榆林举办十七届省运会的机遇,加快采购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快速实现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运营,树立榆林清洁、低碳的城市形象。

(五)完善监管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在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由榆林各分管职能部门分类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如,明确加氢站安全审批职能部门、油氢混合站的立项审批部门等。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管、质量监督、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建设氢能产业检测服务平台,构建氢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管理平台,逐步完善氢能产业链服务体系。


(市政协经济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406

执行时间1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