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乡村振兴标杆村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按照市政协全年工作安排,11月上旬,市政协副主席杨志先带领部分委员和市农业局负责人,深入榆阳、横山、神木、绥德、佳县、吴堡、子洲等县市区,就我市乡村振兴标杆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农业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吸纳了委员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抓点示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健康有序实施。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的总体思路,努力把示范村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创业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民风健康淳朴、乡村安定和谐、农民稳步增收、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样板。2018年启动建设的13个标杆村,总计安排项目365个,总投入36664.08万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198个,竣工项目160个,累计完成投入20729.3万元,占总投入的56.5%。2019年启动建设的11个标杆村,总计安排项目191个,总投入33037.72万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134个,竣工58个,累计完成投资14995.57万元,占总投入的45.4%。
(一)科学规划编制,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按照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加快标杆村庄规划编制,实现了一村一规划。截至目前,全市共启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304个,包括280个示范村、24个标杆村,覆盖全市155个乡镇,做到了“县有标杆、镇有示范”。乡村振兴标杆村、示范村在农居环境、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成为各县市区、各乡镇的排头兵。榆阳区通过“美丽集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持续加大对标杆村的投入建设,探索出了南部丘陵沟壑区赵家峁、北部风沙草滩区白舍牛滩、城郊色草湾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横山吴家沟和吴堡岔上探索出近郊农村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佳县峪口深挖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振兴。绥德赵家坬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出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振兴的全新路径。
(二)财政保障较有力,带动社会各界投资。我市不断完善配套奖补机制,有力整合涉农资金、努力撬动社会资金,大力推行村企联建,充分发挥群众主动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标杆村共安排建设项目3184个,计划总投资32.11亿元,其中市级奖补资金14.84亿元,带动县乡及社会投入17.27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2544个,竣工1724个,累计完成投资15.89亿元,占总投入的50.4%。近两年来标杆村的项目建设,县乡村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高涨。特别是通过奖补形式带动农户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入户项目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人心。其中子洲张家渠村吸纳回乡创业企业家投资过亿元打造“羊绒小镇”,辐射带动羊子产业的发展。神木纳林采当引进恒源集团投资上亿元,建立起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种养+游”综合体。榆阳白舍牛滩村集体筹资上亿元打造田园综合体。
(三)强化督查考核,促进工作有序开展。乡村振兴标杆村建设工作已纳入半年点评通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各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实行月调度、季评比、半年排名、年度考核制度,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直至追责问责。目前已对各县市区进行了4次通报,同时建立工作交流群,及时报送工作动态,促进工作有序开展。各县市区也建立督查机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四)重视环境改善,农民幸福指数较前提升。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标杆村,按照“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思路,连片治理,整区域推进。通过实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入户改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庭院改造等项目,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比如榆阳区以市级示范村、标杆村为重点持续加大对“美丽村庄”“美丽农居”建设投入,北边形成了孟家湾镇三道河则村、小壕兔镇小壕兔村为轴线,南部以古塔镇赵家峁村为核心的三鱼路沿线环境治理示范带,沿线群众非常满意。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长期形成的重工业、轻农村发展思想,导致农村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严重滞后。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两头、带中间”的三农工作思路,面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上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标杆村建设,全市农村明显变化。但也有人认为花费大量的财政资金,重点打造标杆典型不可取。可是农村人多面宽,不抓点示范探索路径,很难在面上进行推广。否则,会导致心不齐,力不聚,发展步子不快等现象。
(二)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村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谋生,有许多在外务工的人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留守农村的多为妇女、老人、儿童。留守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土地撂荒化、农业兼业化问题严重。尤其是南部丘陵沟壑区情况更为严重,三分之二的农村户籍人口外流,示范村建设工程劳力缺乏、生产能力减弱,农村公益性工程、重点项目无劳力实施。
(三)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农技推广人员严重缺编、并且年龄偏大。每千名农民平均拥有科技人员不足1名,每万亩耕地平均不足2名,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2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在编农技人员中,30岁以下的农技人员仅占10%;其中,府谷县农技人员30岁以下仅占2%,绥德县30岁以下的仅占7%。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基层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农村产业发展不快。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工、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我市春夏缺雨,秋季雨涝,洪灾现象频繁。尤其是佳县、吴堡、清涧的沿黄地区红枣损失严重,秋雨严重年颗粒无收。猪、羊、鸡瘟疫造成的困难,使养殖业伤筋痛骨。
(五)农村环境提升还需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造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六)项目用地矛盾凸显。林有林法,地有地规,产业用地特别困难,严重制约了村上产业项目建设,导致部分产业项目不能上马,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如绥德袁家砭村智慧农业生猪养殖基地,投资485万,建设全自动标准化猪舍,密闭式粪场,三段式粪池,蓄水池及其它辅助实施,预计年出栏生猪6000头。但由于土地制约,建在陡窄的山坡上,遇到暴风骤雨有被山洪冲走的危险。
(七)农村基础条件普遍薄弱。近几年脱贫攻坚工作极大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但由于大量资金被整合用于扶贫,非贫困村投入上出现了断档。一些自然村之间的道路需要硬化,部分村通公路质量不高,并且管理维护滞后;宽带和4G网络还未全覆盖;灌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据统计测算,约有5000多座淤地坝“带病”运行。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与城镇差距较大,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标杆优先发展的拉动理念。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充分发挥标杆引领作用,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更向标杆村倾斜。特别是对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应该设法解决。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四是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尤其是秋雨连绵给红枣造成的惨重损失实行保险制度,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标杆引领推进全面振兴。标杆示范村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村,更好地发挥标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要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设计振兴目标。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标杆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标杆示范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标杆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带动农民增收。
(四)以标杆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 建设。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庄规模调整、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村庄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改造工作,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并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村庄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标杆村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五)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标杆村建设倾斜。优化政策导向,吸引社会协同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深化“政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面向标杆村建设及“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金融体系,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其开展投资、代理保险等涉农综合业务,为标杆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六)标杆村建设要注重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梳理全市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红色革命场所分布情况,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发扬光大,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要制定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引导广大农民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农民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七)以宣传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加大思想教育疏导力度,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让美丽乡村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使实施乡村振兴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应组织村民代表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好的省外村庄学习参观,让他们身同感受,带头行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浓烈氛围。
(市政协环资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