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视察报告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视察报告

关于赴长江三角洲考察化工行业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的报告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321次     时间:2019年05月20日

按照市政协2019年度协商计划安排,市政协副主席杨志先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及市环保局负责人,赴长三角就化工等行业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委员们先后深入扬州化工园区、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实地观看、座谈交流,认真学习当地先进做法和经验,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长江三角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化工行业产业集聚,各省市纷纷启动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和长江沿线化工企业及园区污染整治,污染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地方环保政策严格。各地加快关闭重组转移低端化工生产企业,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例如,江苏盐城市2018年共完成关停化工企业26户,转移1户,重组42户,升级92户。扬州市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无缝对接、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上海金山区引进第三方专业监管。

(二)企业环保意识强。通过生产过程中源头指导、检查过程中行政指导、网上政策宣传等举措,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企业将环保治污工作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环保投入大,治污效果明显。

(三)化工企业园区化。将化工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园区,建立专门的化工园区,便于管理。例如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扬州化工园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其中,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管委会和化工开发有限公司,管委会作为宁波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由市政府授权,在所辖区域范围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社会行政管理职能;而化工开发有限公司则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实行现代企业运营制度,园区管理职能高效优化。

(四)污染治理集中化。企业统一由园区管委会负责监管,建立了环境监控系统,全方位对企业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上海金山区已启动金山区环保数据整合系统建设,实现决策辅助功能并建立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各类环境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应用、统一展示,推进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化工园区重点化工企业处理后的污水外排口按照规范设置,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对不同级别排污单位分类分级管理。园区污水处理厂由政府主导运营,确保污水能够全部收集处理。

(五)环保投入巨大。江苏盐城建立了环保科技城,已形成“研发孵化、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展示交易、应用示范”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业态,成立了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上海金山二工区为70家企业提供科技项目扶持资金,共计2300万元,为10家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共计2800万元。在环保设施更新完善上,政府投入巨大,例如扬州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综合应急响应中心,并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对化工园区空气质量24小时在线监控,积极开展智慧环保体系建设;宁波建成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设施。通过技术改造,目前长三角已普遍取缔燃煤锅炉,建成燃气锅炉。

二、榆林化工等行业污染治理短板

(一)企业布局不科学。我市化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县市区、资源富集地区,企业布局分散化、碎片化,依矿而建,追资源布局,企业呈点状分布。部分企业集中在人口集中区,存在安全隐患。

(二)企业环保意识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在污染治理上投入不够,往往认为办理了环评就一劳永逸,并执行不到位,往往为追求经济效益擅自增加生产线,甚至触碰法律红线。

(三)污染治理单独化。以政府主导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场还没有建设完成。企业之间各自为阵,在建设“两场”过程中,每个企业都单独建设,总体成本增加。部分企业“两场”建设未完成,企业已开始生产,存在违规行为。目前我市污染治理主要以企业为主体。

(四)基础设施不健全。污水管网建设不健全,雨污管网未分离,污水收集率低,污水处理厂工艺落后,厂区异味大,处理能力低。各类监测设备不全,难以对辖区内的企业做到全覆盖监测。企业两场建设进度慢,全市21家化工企业只有4家完成两场建设。燃煤锅炉还未完成改造。

(五)固废体量巨大。我市2018年共产生3400万吨固体废弃物,占全省的1/3,其中危废占31万吨,体量巨大,储存占用大量的土地,水体和土壤环境风险大,治理难度大。同时受市场原因的限制,固体废物利用途径少,综合利用率低,2018年我市固废综合利用率只有52%,距离国家“十三五”要求的73%还有很大差距。

(六)工业用水量大。由于我市属于缺水地区,但化工企业偏多,使用的水源大多为地下水,对区域水系造成了破坏,导致河道水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水质下降。受工艺技术的限制,我市煤矿疏干水利用率低,对水源补给造成很大的浪费。

(七)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滞后。由于我市化工行业主要产品有甲醇、烯烃等易挥发有机物,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严重,监测系统落后,缺乏有效监管。

三、长三角经验对我市化工行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启示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完成榆林化工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重大规划课题的研究和评价。在上述规划的指导下,对榆林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建议把锦界工业园区设置为化工集中区,将分散化、碎片化的化工企业搬迁入园,便于上环保设施,集中处理,高新区以精细化工为主,科创新城以研发为主。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集聚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提高配套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涵盖基础地理数据、规划编制数据、规划审批数据等方面内容的园区规划“一张图”,着手根据园区新的产业定位和总体规划修编,全力推进控规全覆盖工作。

(二)基础先导,完善公用配套。各工业园区要采取“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模式,由管委会主导,规划建设、运行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中心、固废填埋中心、工业管廊、热电联供、化工储罐区、低温储罐区、危化车辆服务中心、房产公司、物业公司等公用设施企业,引进其他公用配套企业,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设施。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硬件配备,在本次长三角调研时发现,各地环境监测硬件设施完备,便携式VOC检测仪,无人机等设施在环境监测与执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备。

(三)循环改造,创新转型模式。要从优化空间布局、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污染集中治理、完善基础设施一体化、创新示范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通过实施园区内污染集中防治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副产物综合利用、污染物零排放、资源共享设施建设、能量阶梯利用、产业链延伸、关键链接等项目,重点实施“物质流、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循环化改造,推进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区域间大循环,最终形成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四)选商引资,构建产业链条。不断拓宽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注重补链引资,做好产业链招商文章,做强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度。纵向要充分发挥榆林资源优势,积极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着重发展煤制烯烃,化纤,聚酯等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在产业引进过程中,特别要严格控制长三角落后产能向榆林转移,确保“增产不增污”。横向以大企业的“三废”为原料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类产品并逐渐向下游延伸,实现资源再利用,实现园区中循环。

(五)创新驱动,培育高新集群。当前,我市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多,管理多但服务较少,与其他地区存在不少差距。上海市金山区主动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建设危废收集贮存平台,集中收集,贮存产生量10吨以下的小微企业产生的固废。帮助企业优选先进、实用的污染治理技术,支持企业治理污染,申请污染专项治理资金,解决资金问题。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大连物化所、兰化所、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参与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我市应当主动作为,通过引进重点研发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发展长效机制,加强环保专业人员配置,考察引进先进工艺,协助企业治理污染。必要时,针对我市化工领域存在的突出环保问题委托相应的高校院所进行研发,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推进中科院专家团队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提供精准地服务指导,制定“一市一策”“一县一策”“一行一策”“一企一策”等,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和治污水平,从深层次上推进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

(六)装备升级,落实节能减排。要强化企业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谁污染、谁治理”主体责任,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措施,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生产中的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减少“三废”的产生量,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积极探索试行能源管理新模式,逐步引导园区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降低用能单位节能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的积极性。

(七)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要注重夯实环境保护“政府属地、行业监管、企业主体”三个责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大环保工作格局,大力开展“环保攻坚战”,加强从源头、过程到末端的全方位治理,更大力度关停低端企业,不断强化对排污单位的技术指导,提高环境污染事件的事前防范与预警,引进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监理、污染防治设施日常运维、在线监控设施运维、泄漏检测与修复、污染物委托监测等第三方环境服务,探索引入第三方环境监理服务,实现对园区企业日常生产阶段的过程服务和监管。

(八)整合平台,统一数据管理。我市环保数据多、杂、乱,环境监测、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排污许可、环评信息公开等都设有独立平台,不利于数据调取,综合研判。要加快智慧环保建设,整合环保数据,实现决策辅助功能并建立公共服务系统,实现各类环境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应用,统一展示,推进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


(市政协环资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66

执行时间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