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三农”问题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生产发展角度来看,当前我市农村发展存在四大难题。一是大批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与农业劳动力缺乏;二是小生产经营方式与大市场衔接,社会化服务滞后;三是单家独户经营解决温饱有余,实现富裕比较困难;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难。
为了破解以上难题,建议:
1、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一由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坚持家庭经营不动摇的前提下,出台关于规范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文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家庭农(林)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由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方式,特别要针对我市马铃薯、玉米、红枣、羊子、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扶持建设跨乡镇、县区的大中型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组建农业股份公司、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
2、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立足榆林实际,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四区一带”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形成标准化、专业化的产业集群,构筑区域特色“板块”经济。二是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要求,尽快制定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能力。三是加大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健全园区功能,发展园区经济,提高园区覆盖面,示范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3、改善农业装备水平。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蓄水集水设施,完善渠系配套,管网贯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水利装备和节水灌溉设施装备,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和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尽快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由滩区单纯耕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廷伸,同时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
4、打造特色产品品牌。以我市现有优势农产品为依托,突出产业特色,打造特色品牌。重点打造红枣、小杂粮、蔬菜、马铃薯品牌,变特色产品为特色品牌,变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打“特色牌”,走“品牌路”,增强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5、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经济体制由城乡分割、工农分割和区域分割转向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着力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要保证工作重点、领导力量、公共财政、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根本保障。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98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