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支撑我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建议
榆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创建陕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落实“双碳”目标既是转型升级的最大挑战,也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第一动力,实现煤、油、气、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促进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和低碳化发展。
一、我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痛点
(一)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但绿色低碳产业占比偏低。我市2021年GDP达到5435.18亿元,增速达7.9%,增速位居全国第46位、西部第5位。2021三次产业结构为5.3:68.2:26.5。其中,工业增加值3575.8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96.5%,占GDP比重65.8%。形成了以能源工业为主要支撑的工业结构,构建起了以煤油气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重要领域,我市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和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现有产业结构、能源消耗仍以高碳为主。
(二)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但零碳清洁能源比重较小。“十三五”时期,我市全面完成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呈不断增长趋势。电力、化工、炼油炼焦、冶金四个行业占碳排放总量80%,在接续产业尚未壮大、科技创新支撑不足、产业结构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十分艰巨。2021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为 4424.85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比重 80.31%,油品消费比重 4.42 %,天然气消费比重10.92%,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4.35%,离国家设定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的目标相差甚远。
(三)高新技术落后,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支撑点。科技创新不足和高端人才缺乏成为我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由于煤炭行业的高收入、高收益吸引生产要素向产业集中,而处于初级开采与加工的产业对技术创新要求不高、技术进步缓慢,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强,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失去底部支撑,制约了低碳转型。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减排成本较高,巨大的绿色市场必须倒逼现有减排技术优化。
(四)传统产业治理难度大,转型升级难度较高。我市工业布局基本围绕煤炭展开,巨大的煤炭工业体量将成为转型发展的最大难题。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模式固化,排放居高不下,急需实现集约化发展的跃迁。多数传统行业(兰炭、金属镁)企业生产设施陈旧,治理基础薄弱,治理难度较大。
二、科技支撑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
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提升我市在低碳环保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储备,让科技真正成为支撑我市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因素。
(一)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和技术创新路线图。研究制定《榆林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新材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碳汇等领域关键技术,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研究编制《榆林市碳中和技术创新路线图》,提出我市碳中和技术选择、发展路径和有关部署建议。
(二)加快布局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平台。一是组建榆林低碳研究院。鼓励有条件的能源企业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优质科研资源,组建榆林低碳研究院,聚焦碳金融、碳管理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项目研究,开展更加深入的战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二是组建一批绿色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聚焦能源化工关键领域,围绕清洁能源替代等关键问题,积极开展交叉前沿科学研究,推动能化及储能先进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丰富基础理论体系和底层技术支持。三是打造能源低碳企业创新联合体。围绕我市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支持能源企业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组建一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升级的高能级企业创新联合体,形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企业主导型战略科技力量,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四是建立能源金三角地区碳中和数据中心。确立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制定未来低碳工业园区、低碳社区评价标准,解决当前存在的碳排放评价与核算标准缺失的问题,为能源金三角地区减排降碳、碳汇交易、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三)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发。一是聚焦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科技创新。梳理现阶段我市高耗能企业转型难点,通过科技立项解决卡脖子问题,协助企业转型。开展低碳、脱碳以及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聚焦能源高效开发、节约利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在碳排放重点行业和低碳园区,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二是设立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与示范重点专项。积极推动与“双碳”相关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鼓励能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聚焦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支持发展低碳化转型技术,加强碳中和前沿技术创新探索,重视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研究,以及碳中和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动新能源产业与现代煤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三是建立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平台。建立项目碳评、碳强度分类管理和企业碳账户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四)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场景推广应用。一是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将我市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集成应用碳捕集与封存利用、清洁能源与建筑节能等技术,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双碳”目标倒逼能效提升、能源和产业结构转型,构建以“智能碳使用”和“碳直接避免”为核心的碳中和体系,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适用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二是建立榆林低碳生活科技馆。在榆林科技馆建设榆林低碳生活科技专馆,通过科普的形式,寓教于乐,传播低碳生活的基本知识,广泛介绍国内外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推动大型活动和公共机构实施碳中和。三是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打造氢能产业创新区,建设安全优质优价氢能保供基地、国内一流的氢能供应与燃料电池和关键材料产业化基地与应用示范区。打造以创新驱动和绿色零碳为导向的、国际领先的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业集群。四是建立场景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对优质落地场景给予技术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支持,在碳减排量化核算方面,通过示范活动设计等开发碳足迹计算软件、手持碳排放计算器等工具,从而带动低碳技术在市场的落地和迭代。
(五)全力营造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良好创新生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提供财政贴息或担保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低碳产业,放大财政资金杠杆;建立榆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针对榆林碳交易市场,联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制定企业碳排放量核算以及碳税政策;创造条件引进碳中和领域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培养绿色低碳领域本土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专、精、特、尖”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实施“双碳”科技型企业腾飞行动计划,健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机制和全程孵化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市政协教科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