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强力推动
位于榆林神木的石峁遗址,是东亚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是四千年前后中国北方区域性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重中心的所在地,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起源地,对研究早期中华文明和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全新的意义。2019年4月,国家文物局将石峁遗址纳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显示了国家层面对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视。
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对珍贵文物达到国家文物保护相关标准,而石峁遗址博物馆自2018年动工建设,截至2021年1月底仍未完成内部装修,征集流散文物和展陈设计等工作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石峁遗址不可移动文物体量极大,尤其是经过考古发掘后尚处于裸露展示的部分建筑,面临较大风险,水害、盐害、风化等自然病害仍无法有效遏制解决。
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与规范来看,石峁遗址在遗址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层面尚有巨大差距:
一是管理保护机构力量弱小。2015年9月,榆林市批准设立石峁遗址管理处,核定编制30名,截至2021年1月在编在岗人员只有16人,警务室仅有2名辅警,空岗比例接近50%,依靠现有人员仅能满足日常保护管理工作,距离高水平管理保护展示利用尚有较大差距。
二是未成立省级和市级相关机构。2017年神木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的申遗领导小组,榆林市级和省级的申遗指导机构截至目前仍未成立,部分涉及全局性的工作无法推动。
三是土地征收尚未正式启动。石峁遗址保护地带涉及集体土地约8000亩,户籍人口1100余人。神木市于2017年启动石峁遗址移民征迁工作,现有考古发掘土地和展示土地均为租用村集体土地,尚未明确土地征收指导原则,近几年以来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现有考古、文物保护用地均为临时租赁,共租赁集体土地500余亩,保护地带内村民只能耕种浅根系苗木,并不得新建住所,文物保护管理压力和村民生活困难较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利益,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仅靠一个县级市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
石峁遗址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标志,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石峁遗址申遗是榆林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支撑性项目,建议:从省级层面在组织保障、文物保护、项目建设、环境整治、营销推广等方面给予石峁遗址申遗更大的支持。
一、成立省、市级常设性申遗指导机构,组织专家团队全程指导申遗工作;榆林市成立常设性申遗领导小组,列出工作清单和完成时间表,定期对涉及业务的单位进行调度和指导。
二、增加石峁遗址管理工作力量。结合石峁遗址工作需要,采取专项招聘、内部调动等方式配齐空缺岗位,做好石峁遗址组织保障。
三、加快石峁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进度。组织常设型文物保护专业专家团队,对石峁遗址作出整体或局部保护方案,为申遗工作奠定强有力前提。
四、立即启动石峁遗址保护地带土地征收。政府部门实地调研,研究判定土地征收安置补偿最佳方式,尽快完成遗址移民征迁工作。
(民盟榆林市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