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社情民意

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1113次     时间:2020年10月16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措并举,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但随着能源化工基地深入建设,一大批能源化工产业项目陆续上马,局部地区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特别是大气环境质量,部分指标已超出国家标准,一些园区已超出其环境承载力,严重影响能化基地有序推进。2020年上半年,榆林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6,排名全省第五,在陕南陕北地区排名最后一名。在全省空气质量均大幅改善的情况下,我市改善幅度仅为9.3%,全省倒数第二,空气质量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继续聚焦于加速化解和淘汰低效落后产能,通过产能置换等手段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二是采取行政、经济等手段切实削减重化产业的产能和产量,优化全市的行业布局。三是加快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推进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显著提高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二)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一是继续实施煤炭总量控制,着力推进煤炭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减少煤炭分散燃烧,煤炭消费占比进一步向精细化工方向转移。二是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能源消费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三是有序开展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加强协同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控制的制度建设,有序开展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推进城市层面开展空气质量达标和碳达峰“双达”行动。

(三)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一是推进运输方式绿色转型,推动重要物流通道干线铁路建设以及大型企业和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实现运输“公转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非道路移动机械结构升级。二是构建城市绿色出行体系,增加绿色出行服务设施供给,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和慢行系统建设,强化智能化手段在城市公交管理中的应用。三是鼓励通过采用经济手段,如在提高停车费、征收拥堵费的同时补贴绿色交通,推动群众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四)项目准入及监管方面。一是引导绿色发展。通过实施纳入《榆林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减排项目腾出的总量指标,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工艺技术先进、污染排放强度低的项目,倒逼企业绿色发展。二是鼓励提升改造。鼓励建设单位通过对原有项目提升环保设施、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减排措施腾出的环境容量,支持自身发展。对新建项目,如本集团(企业)自身仍有减排空间的,须进行升级改造,深挖减排潜力,否则不予支持。三是改革排污权交易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为主导的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对通过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升级等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削减量,企业间实施总量指标交易。四是动态更新调整。按照《榆林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动态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动态调整修编《榆林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建立项目动态调整退出机制,对纳入上年规划但未审批或已审批未实施的项目实行退出,腾出污染物总量指标用于支持重点项目。

(五)争取政策支持方面。我市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目前“十四五”规划投资千亿级的项目就有5个,后续还将进一步承接东部地区一大批能源化工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需求都在千吨以上,新上项目带来的污染物新增量给生态环境质量带来巨大压力。目前,正是中省确定“十四五”考核目标的关键时刻,建议积极协调中省在确定考核指标时给予我市宽松政策。


(市政协委员  冯学付)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7890

执行时间1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