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为城市基本组成单位的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落实地,是智慧体现的浓缩映射区和公众感知享有的直接获得处。因此,智慧社区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建议:
1.科学规划设计。结合市区实际和特点,理清智慧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需求性分析和整个建设的框架体系,明确建设的主体内容、支持环境、重点发展的目标,推动建设智慧社区长效运营和管理体制及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以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将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融为一体,规划建设科学、智能、人本、协调的社区生态系统。
2.探索合作机制。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和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政府要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体系。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投入。引入市场机制,解决智慧社区建设投入不足问题。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公共领域推广应用PPP模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融资、建设和运营,共享开发利用成果。
3.搞好试点建设。要开拓创新,搞好试点建设,社区之间差异很大,应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找准适合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特点的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待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进。
4.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复杂工程,对人才素质要求高,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社区工作人才。因此要注重人才培养,逐步培养集技术、业务和行政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5.强化宣传引导。认真抓好为智慧社区建设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广大居民充分认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机遇认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政协委员 张钧)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