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绿色矿区建设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榆林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具有我国同类地区的先导性和典型代表性,应当始终走在同类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数十年的水土保持工作主导的“北治沙、南治土”战略布局是榆林市生态文明示范区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近年来推动的“煤头化尾”工程在促进榆林经济快速腾飞的同时,煤矿开采形成了约940km2的沉陷区,560km2的采空区,3774万吨的固体废弃物,以及次生形成的废弃矿坑、地裂缝、排土场、塌陷地使得矿区生态环境呈现出脆弱性、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亟待社会关注解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和指挥棒,而绿色矿区建设同样是采矿后续生态建设的焦点和指向。其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范围,实现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对标绿色矿区建设要求,新时期榆林市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仍然是环境生态化问题,尤其是煤矿开采引发的人工再塑地貌(排土场、塌陷地、地裂缝等)和固体废弃物(气化渣、镁渣等)呈现出量大面广的趋势。鉴于此,立足绿色矿区建设环境生态化角度,从采矿人工再塑地貌生态治理方面剖析,就如何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绿色矿区建设的环境生态化实践形成若干思考。为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
一、实施绿色矿区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自然环境阻碍生态建设进程
榆林市现有煤矿269个,均处于风沙滩地区和黄土丘陵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是天然条件下的土地沙化、崩塌、滑坡、水上流失的严重区。地下煤炭资源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缝直接破坏耕地、草地,造成建筑物开裂: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地表水渗漏、河流流量减少或断流;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及其补径排发生变化,井泉干枯,进而导致依赖地下水生存的植被枯死产生和加剧土地沙漠化。
(二)单技术应用限制生态建设质量
榆林大型露天煤矿形成的多数排土场堆高大于20m,边坡坡度介于36-42°,排土场边坡的岩土混排在暴雨条件下容易发生类似山剥皮的浅层滑坡,将岩土之上的覆土层完全剥离,导致剧烈的水土流失产生,不利于排土场边坡后续植被恢复与重建。但目前多数采用紫穗槐、沙打旺植物措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目前矿区水土气生废等生态要素监测存在不全面、不系统、不持续等问题,监测技术手段存在不先进、劳动强度大等缺点,急需集成创新绿色矿区建设技术链,攻关研究先进技术(如天地一体化、高分遥感技术等)、智慧化管理手段在榆林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中应用推广,从地下采空区治理、地表土壤-植物修复,地上固废资源化利用生态系统角度联合提升生态建设质量。
(三)社会认识影响生态建设效益
榆林市煤炭开采时间长,历史遗留采空区多,特别是1998年的关井压产、2007年的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实施以来,生态修复治理责任主体灭失的非常多,地方政府需要投入治理的经费非常大,资金筹措困难。其次,采矿许可证所规定的生产规模往往因为能源、煤监等部门的产能核定而变成一纸空文,让煤矿企业超规模生产成为常态,这同时还造成矿产资源权益金的流失、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同企业生产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地方群众对此项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造成治理恢复工作难度加大。一些采空塌陷区受灾群众为了重复索要补偿款等,存在拒绝、阻挡治理恢复工程等情况,影响区域生态建设效益。
二、实施绿色矿区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与利用
针对自然环境的问题,采取因地制宜,分区治理思路。首先,基于绿色矿区、保护开发和系统开发理念,从地形地貌、土壤特点、植被群落、土地利用、扰动方式以及损毁特征等角度,目前矿区生态要素存在水资源区域差异性、土壤污染分散性、矿区大气环境敏感性和外来物种不稳定性等特点,可将矿区生态修复划分为风沙区、盖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其次,积极采用市场化手段,借助社会资源推进绿色矿区建设。历史遗留矿区废弃国有建设用地修复后拟改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允许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以整体“打捆”形式,将矿区生态修复方案、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土地供应方案一并通过公开竞争方式确定同一修复主体和土地使用权人,赋予其一定期限、一定比例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分别签订生态修复协议与土地出让合同,按照特许经营有关管理规定,修复主体可优先获得经营权,推动矿区修复土地指标交易,达到修复目标。
(二)统筹资源,构建环境风险监管体系
针对目前矿区单技术应用的现状,积极组建矿区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联盟等平台,统筹国内外资源,从生态系统角度,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微生物重组等领域宣传现有绿色矿区理念,推广“近自然”生态恢复技术,集成创新煤矿采空充填与地表系统恢复、地上固废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绿色矿区建设的生态技术链。进一步攻关研究先进技术(如天地一体化、高分遥感技术等)、智慧化管理手段在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中应用推广。在关键剖面和点位上建立环境风险移动源和面源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加强环境风险源风险防控管理。其次,建立矿区环境风险监控网络,在重点敏感保护地、重点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源集中区和易发生跨界纠纷的重大环境风险区域,建立环境风险监控点,实现视频监控、水气分析和自动报警功能,及其目标档案库。最后,建立环境风险防范资源调配体系,“全覆盖,代储备”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规范专家管理制度,调整和完善专家库,进一步规范榆林市矿区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区域间环境应急救援处置队伍调用体系。
(三)系统规划,践行“山水林田湖草”产业模式
2019年郑州的“黄河会议”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建设提出了高期望和新要求。黄河中游的榆林矿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协同发展亟待重置新标。从生态系统角度规划,促使矿区以煤矿为基础,山,人工再塑地貌的土地整治;水,地下涌水的高效利用;林,乡土灌木林的有效栽植;田,人工再塑地貌的农田建设;湖,矿区水资源的集蓄利用;草,矿区特色草产业发展;废,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持续探索一种“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结合的采矿后续生态产业模式,不断提升矿区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协调度,实现矿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教科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