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和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依托行政力量的社会管理服务思路和能力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特别是社区管理服务方面问题日益凸显,极大地影响着社区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影响着城市社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为此建议:
1.加强基层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结构。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各县市区应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建“一线指挥部”作用,出台配套制度,各部门提供给社区的资金资源,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发放,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增设“社区打分”指标。二是选优配强队伍。加强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网格党组织书记的培养,选派社区党员骨干作为党建指导员入驻“两新”组织,开展日常党建工作。出台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三是共建共治共享。积极引导群团组织、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做到组织联合、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2.优化服务模式,加快实现社区服务精准化全覆盖。建议推行“8+8+8”全天候服务,将每日24小时分成3个时段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将工作人员划成3拔轮流上岗开展工作:第一个时段为工作日八小时,提供民政社保、综合治理、新兴领域党建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开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课堂,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第二个时段为工作时间前后,主要提供快递代收、全民健身、趣缘活动、创业沙龙、社团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有文化、有品位、有温度的服务项目。第三个时段是夜间8小时,主要提供网格值守、物业巡逻等辖区安全服务,为环卫工人提供临时歇脚场所,为读者延长幸福书屋开放时间,让居民服务需求全时段得到满足。
3.创新服务方式,切实做到让“居民少跑腿”。主要是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三个一”:一是一站式便民大厅。建立服务办事平台、百姓问政平台、地理信息平台、民情日记平台,将居民个人信息、办事流程、申请表格录入到系统中,设立党建、综合服务、综合治理等窗口,将所有服务事项纳入进来,同时实现数据无缝链接。二是一网通信息平台。登记录入辖区地图、人口、单位、民生社保、特殊人群等具体信息,将辖区三维地图和小区、楼栋、房屋等人口信息相互匹配,及时上报辖区发生的人员变迁、安全隐患、综治维稳等信息,实现民情信息一网揽尽,为开展多元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奠定信息基础。三是一键灵呼叫中心。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将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筛选出来,向行动不便的老人发放电子保姆机,社区可以及时根据呼叫信息通知家属或就近调动网格员、街巷长、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帮助,实现零距离服务。
4.开展差异化服务,着力打造温馨和谐社区。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着力推行“四项工程”,开展差异化服务,推动社区服务由“一对多”程序式服务向“多对一”差异化服务转变。一是实施“红领巾呵护工程”。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成长进步,开设“四点半课堂”,解决居民特殊情况下的燃眉之急。联合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普及行动,继承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残疾、单亲、留守、贫困等重点儿童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关爱帮扶。二是实施“夕阳红关爱工程”。针对老龄化加剧现状,完善社区养老功能,提供保健、娱乐、心理疏导等服务。对于生活不能自理、身边无人照顾的老人,想方设法与社区值班人员保持联通。搭建“百姓大舞台”,引进老年大学社区分校,开设书法、剪纸、舞蹈、针织培训。三是实施“蓝领提升工程”。紧盯进城农民工群体,免费组织家政、建筑、烹饪、维修等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城市里留得下、呆得住、过得好。开展“社区最美工匠”评选等活动,将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联系方式和顾客评价在微信公众平台录入,既为居民选择工人提供了参考,又能推动行业良性竞争。四是实施“白领服务工程”。积极协调驻区学校为辖区居民开放操场,共享活动设施。建立晨练、摄影、美食、广场舞、马拉松等趣缘活动队伍,为广大白领八小时外提供休闲娱乐平台。在辖区景区开展青年联谊活动,为适龄未婚青年提供交友机会,着力建设温馨家园。
(市政协委员 杨红梅)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8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