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业务 >>社情民意

关注农村老人 共创和谐社会

编辑:admin     来源:榆林市政协    点击数:635次     时间:2015年10月27日

    我市农村绝大部分是耕作条件较差的山区,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经济效益差。大多数乡村的青壮年劳力靠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留在农村的只是不能干重体力活的老年人。全市90%的村庄居住人口不足在册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老龄人口占一半以上。这种现象在各县区各乡镇普遍存在,且越是耕作条件差的山区,留在村里的青壮年劳力越少,50岁的农民已属年轻劳力。

农村老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拮据,生活保障不足。农村老人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外出务工,多数以种地和政府的养老补助为主要经济收入,很多山区老人年收入不足2000元,除了一些必要的礼往开支外,所剩的生活费十分有限。一碗稀粥、一把挂面、一个干馍馍就当一顿饭的现象十分普遍。

2、治病困难,健康状况堪忧。我市农村医疗条件普遍较差。农村虽设有卫生室,但由于村医收入低,多数外出谋生,导致十室九空,老人们只能“小病扛、大病忍”,或是等子女回来再去乡镇、县城看病,不少老人因此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小病引大病。

3、单户独居,存在安全隐患。一是久居危房,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老人们多数居住在年久失修的破窑洞或老房子里,一旦遇上夏季暴雨,轻则漏雨,重则塌方,对他们的安全是极大的威胁。二是农村居住分散,精神孤单。孤寡老人多独自生活,邻居照顾也有心无力,如果突发疾病,根本没有任何应急措施,甚至出现老人去世多时也无人知晓的现象。三是老人们法律知识欠缺,防骗能力差,时常上当受骗。收假币、被人骗钱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4、落实农村低保政策有偏差。个别乡村本应享受低保的农村老人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大部分老人不识字,对一卡通上的各项资金不明白,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和高龄补贴不同时发放,导致老人们普遍只知有钱到账、却不清楚是什么钱。

5、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不够完善。全市敬老院覆盖率不足,数量少、规模小。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让老人进敬老院就是不管老人、容不下老人,所以多数老人宁可生活在条件差的家中,也不愿住到敬老院让儿女背负不孝之名。由于农村老龄工作基础薄弱,农村老年协会组织不健全,无经费也无专职人员管理,绝大多数农村老年协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协会的作用。

6、有些子女常年在外,平时也很少打电话,逢年过节捎回钱物全当孝敬,老人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怀;有些子女拿着老人的一卡通领取养老金,克扣养老费;更有一些不孝子女把赡养老人看作是一种负担和累赘,全然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不仅违背了传统的人伦道德,更增加了老龄工作的困难。

对农村老龄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统筹规划。根据全市各地农村不同的经济条件,与新农村建设一起分类规划,拿出相应的财力物力进行补贴,推动农村老龄工作均衡发展。

2、鼓励各行政村因地制宜修建养老院。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用集体收入修建福利型养老院,经济发展薄弱的村子,可以采用村民自助互助和集资引资等方式,建设互助型或合作型养老院。加强对农村老龄人口的新理念教育,摒弃“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放宽入院条件,使不适宜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都可以进人养老院。

3、规范农村养老保险金等的落实。要特别关注孤寡、失独等需要特殊照顾的农村老龄人口,相关部门要规范低保政策的监督审核,把真正贫困的老年人纳入低保范围,使他们享受到政府优待,安度晚年。

4、着力提高农村老人生活质量。要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开办老年餐桌、修建文化活动场所等多种渠道,帮助农村老人解决一些物质和精神需求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5、集中解决农村老年人“就医难”问题。首先要稳定村医队伍。要积极加强对农村医疗队伍的扶持力度,适度提高村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村医“留得住”;其次要探索新型医养模式,将乡镇医院的医疗资源辐射至区域性敬老院。第三,要继续组建医疗服务队赴各乡镇巡回诊疗,并以制度保证实施的常态性和规范性,方便老人就近看病,使广大农村真正实现“老有所医”。

民盟榆林市委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榆林市委员会
地址:榆林市高新区榆溪大道       联系电话:0912-3598656       传真: 0912-3598676
备案许可证编号:陕ICP备09011148号-1        技术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访问人次:3994756

执行时间21ms